在数字经济时代,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竞争的核心壁垒,而专利作为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工具,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以在线旅游行业为例,头部企业携程在长期发展中积累了大量技术成果,涉及大数据分析、智能行程规划、支付安全防护等多个关键领域,这些技术通过专利形式形成了独特的竞争优势。对于希望借助携程专利技术提升服务能力的企业或开发者而言,了解并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既是保障自身合规经营的前提,也是维护行业创新生态的基础。
任何一项专利技术的合法使用,都必须以该专利的有效存续为前提。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统计年报》,我国发明专利的平均维持年限约为8.3年,而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的保护期分别为10年和15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这意味着,即便是携程公开的专利,也可能因超过保护期、未按时缴纳年费或被宣告无效等原因失去法律效力。例如,某企业曾计划使用携程一项“基于用户位置的景点推荐算法”专利,但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检索系统(可提供专利法律状态实时查询服务)查询后发现,该专利因连续两年未缴纳年费已被终止,最终企业通过合法渠道免费使用了该技术,避免了不必要的许可成本。
判断专利有效性还需关注“专利稳定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2年我国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中,约23%的专利最终被宣告全部无效,另有15%被宣告部分无效。携程作为技术密集型企业,其专利虽经过严格审查,但仍可能存在因“现有技术抗辩”(即专利技术在申请前已被公开)或“创造性不足”等问题被挑战的风险。企业在使用前可通过八月瓜的专利稳定性评估服务(结合专利文献对比、审查历史分析等),提前预判专利被无效的可能性,降低后续法律风险。
未经权利人许可擅自使用专利技术,可能构成侵害专利权,面临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一条,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权被授予后,任何单位或个人未经许可,不得为生产经营目的实施其专利(包括制造、使用、许诺销售、销售、进口其专利产品等)。携程作为专利权利人,其对专利的许可使用通常通过签订书面协议实现,协议中会明确许可范围(如地域范围、使用场景限制)、许可期限、许可费用及支付方式等核心条款。
实践中,专利许可分为普通许可、排他许可和独占许可三种类型。普通许可是指携程可同时许可多家企业使用同一专利,被许可方无权禁止他人使用;排他许可则是携程与被许可方共享使用权,排除第三方使用;独占许可则赋予被许可方唯一使用权,携程自身也不得使用。例如,携程曾与某智慧旅游平台签订“智能客服交互系统”专利的普通许可协议,允许其在国内范围内使用该系统,但限定不得用于机票预订场景,且协议期限为3年。企业在签订许可协议时,需特别注意“许可范围”条款——若超出约定场景使用,即使支付了许可费,仍可能构成违约,需承担违约责任。
此外,许可协议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根据《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办法》,备案并非合同生效的前提,但可作为对抗善意第三人的证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量达12.6万件,同比增长18.7%,反映出企业对专利许可合规性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
即便获得许可,企业仍需警惕“技术越界”风险——即实际使用的技术方案可能落入其他未许可专利的保护范围。专利的保护范围以“权利要求书”(专利文件中界定保护范围的核心内容,相当于专利的“权利边界”)为准,而非说明书或产品宣传资料。因此,在技术落地前,需通过专业工具对自身技术方案与相关专利的权利要求进行比对分析。
以携程的“动态定价算法”专利为例,其权利要求可能包括“基于实时供需数据调整酒店价格的步骤”“包含用户历史消费频次的参数模型”等技术特征。若某企业使用的定价系统不仅包含上述特征,还额外引入了“竞争对手价格实时监测”功能,而该功能恰好落入携程另一项“多源数据融合的价格优化方法”专利的保护范围,即使企业已获得前一项专利的许可,仍可能因使用后一项未许可专利构成侵权。此时,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技术特征比对工具(可将技术方案拆解为具体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进行逐点匹配),可提前发现此类交叉侵权风险。
司法实践中,专利侵权判定采用“全面覆盖原则”,即若被诉技术方案包含权利要求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则构成侵权。2022年上海知识产权法院审理的一起在线旅游平台专利侵权案中,被告因使用的“酒店库存管理系统”包含原告专利权利要求中的全部7项技术特征,最终被判赔偿280万元。这一案例也提示企业,技术开发中需避免“小修小补”式规避——仅对专利技术特征进行非实质性替换,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
若不慎卷入专利纠纷,企业需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首先可通过八月瓜的专利法律状态复查服务,核实涉诉专利是否仍有效——若专利已因未缴年费失效,或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宣告无效,则侵权指控自然不成立。其次,可主张“先用权抗辩”,即若企业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制造相同产品、使用相同方法,或已做好制造、使用的必要准备,且仅在原有范围内继续使用,根据专利法第七十五条,不视为侵权。
从长远看,企业需建立专利合规管理体系。一方面,可通过八月瓜的专利监控服务,实时跟踪携程及行业内核心专利的法律状态变化(如专利权转移、许可信息更新、无效宣告进展等);另一方面,建立“专利台账”,对已使用的专利技术进行分类登记,明确许可来源、许可期限等信息,定期开展合规自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2013)中,也明确将专利许可使用管理、侵权风险排查等纳入企业合规管理范畴,建议企业参考实施。
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背景下,专利技术的合法使用既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也是市场竞争的“底线”。无论是通过许可协议获得授权,还是通过合规排查规避风险,核心都在于对专利法律规则的敬畏与运用——唯有在法律框架内合理利用技术成果,才能实现企业与权利方的共赢,推动行业技术创新的良性循环。
使用携程专利技术是否需要获得授权? 需要,使用携程专利技术必须获得携程的合法授权,否则可能构成侵权。 未经授权使用携程专利技术会面临什么后果? 可能会面临法律诉讼,需承担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 如何获得携程专利技术的授权? 可以通过与携程官方沟通,按照其规定的流程和条件申请授权。
误区:认为只要对携程专利技术进行了一些修改就可以随意使用。 科普:即使对专利技术进行了修改,若仍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未经授权使用依旧属于侵权行为。
在数字经济时代,专利作为保护创新成果的法律工具,对企业竞争至关重要。以在线旅游行业的携程为例,其他企业或开发者使用其专利需注意以下方面: 1. 从专利有效性切入:专利合法使用以有效存续为前提,可能因多种原因失效,企业可通过专利检索系统查询。同时,要关注“专利稳定性”,可借助专利稳定性评估服务预判被无效的可能性。 2. 许可使用:未经许可擅自使用可能构成侵权,携程通常通过书面协议许可使用,明确核心条款。专利许可分普通、排他、独占三种类型,企业需注意“许可范围”,且许可协议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备案。 3. 侵权风险排查:获得许可后,企业要警惕“技术越界”风险,通过专业工具比对自身技术方案与相关专利的权利要求。司法实践采用“全面覆盖原则”判定侵权。 4. 侵权应对与合规管理:卷入纠纷可核实专利有效性、主张“先用权抗辩”。从长远看,企业需建立专利合规管理体系,实时跟踪专利法律状态变化,建立“专利台账”,定期自查,参考相关规范实施。合法使用专利技术是企业创新发展的“助推器”和市场竞争的“底线”。
《2023年中国专利统计年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专利实施许可合同备案办法》
《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GB/T 29490 -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