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汽车产业加速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的背景下,专利作为技术创新的核心载体,正成为车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作为中国汽车品牌的领军者,吉利汽车近年来在专利领域的投入与产出持续攀升,其技术布局不仅反映了企业自身的研发方向,更折射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创新趋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专利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23年底,吉利汽车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其中有效发明专利超4万件,在国内车企中稳居前三,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相关专利占比达65%,这一系列数据背后,是吉利对未来技术赛道的前瞻性布局。
随着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主流,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电控技术(“三电”系统)作为核心竞争力,始终是吉利专利布局的重中之重。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可以看到,在动力电池领域,吉利已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超8000件,涵盖正极材料、负极材料、电解液、电池结构设计等全链条技术。例如,其研发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掺杂改性技术”专利,通过在正极材料中引入稀土元素,使电池循环寿命提升30%以上,能量密度突破400Wh/kg,该技术已应用于极氪001等车型,显著提升了车辆续航能力。在电驱动系统方面,吉利的“八合一集成电驱桥”专利将电机、减速器、控制器等核心部件高度集成,体积缩小20%的同时,传动效率提升至97%,这一技术不仅降低了整车能耗,还为底盘布局节省了空间,目前已搭载于吉利银河L7等混动车型。
除了“三电”系统,吉利在新能源汽车的补能技术上也加速专利布局。针对充电便利性痛点,其“全域热管理充电技术”专利通过智能调节电池温度,实现-30℃至55℃环境下的高效充电,10分钟即可补充300公里续航里程;而在换电领域,吉利联合奥动新能源申请的“模块化换电平台”专利,支持不同车型的电池包快速更换,换电时间缩短至3分钟以内,目前该技术已在杭州、成都等城市的换电站投入使用。这些专利的落地,不仅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更推动了新能源汽车产业链的自主可控。
智能驾驶作为汽车产业的下一个“技术高地”,是吉利专利布局的另一大重点。从感知层到决策层再到执行层,吉利已构建起全栈式专利体系。在感知技术领域,其“多传感器融合感知算法”专利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数据融合,实现了复杂路况下的精准环境识别,即使在暴雨、浓雾等恶劣天气中,识别准确率仍保持在98%以上;而在决策层,吉利与高校合作研发的“基于深度学习的路径规划算法”专利,能够根据实时交通数据、路况信息动态调整驾驶策略,在城市道路场景中的通行效率提升15%。据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年智能驾驶专利榜单》显示,吉利在L4级自动驾驶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进入全球前十,其中“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相关专利达300余件,覆盖了无保护左转、环岛通行、自主变道等高频场景。
车联网技术的专利布局则聚焦于“人车路云”的协同发展。吉利的“车载操作系统(银河OS)”相关专利已超2000件,其中“跨设备互联协议”专利实现了汽车与手机、智能家居、穿戴设备的无缝连接,用户可通过手表远程控制车辆解锁、启动空调;而“V2X(车与万物互联)”技术专利则通过车与车、车与基础设施的通信,提前预警交通拥堵、事故风险,在宁波、苏州等试点城市的测试中,交通事故率降低了22%。这些专利不仅提升了用户的智能出行体验,更推动了吉利从“汽车制造商”向“智能出行服务商”的转型。
在“双碳”目标的推动下,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成为汽车产业的新赛道,吉利在此领域的专利布局同样表现突出。在轻量化材料方面,其“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结构”专利通过创新的编织工艺和树脂基体配方,使车身重量减轻40%,同时抗扭强度提升30%,该技术已应用于路特斯Emira等高端车型;而在可再生材料应用上,吉利的“植物基内饰材料”专利以竹纤维、麻纤维为原料,替代传统塑料,生产过程碳排放降低50%,目前已在吉利ICON等车型的门板、座椅面料中使用。
在汽车回收与再利用领域,吉利的专利布局覆盖了动力电池回收、零部件再制造等环节。其“动力电池梯次利用技术”专利通过对退役电池的检测、重组,使其在储能电站、低速电动车等场景中二次利用,延长了电池生命周期;而“整车拆解智能化工艺”专利则通过机器人视觉识别和自动化拆解设备,实现了95%以上零部件的高效分离与回收。据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报告》显示,吉利的绿色制造专利数量在国内车企中排名第一,这些技术不仅降低了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还为汽车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技术支撑。
随着“走出去”战略的深入,吉利通过全球化专利布局,为海外市场拓展提供技术保障。在欧洲市场,吉利通过收购沃尔沃、路特斯等品牌,整合了其在安全、性能领域的专利资源,同时在德国、英国设立研发中心,针对当地法规和用户需求申请专利。例如,其“符合欧盟排放法规的发动机后处理系统”专利,通过优化SCR(选择性催化还原)技术,使车辆氮氧化物排放降低80%,满足欧七排放标准;在东南亚市场,吉利针对高温高湿环境研发的“热带气候适应性电池技术”专利,通过改进电池散热结构和电解液配方,确保车辆在45℃以上环境下的稳定运行,目前该技术已应用于东南亚市场的吉利缤越车型。
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2023年吉利在海外专利申请量达5000余件,其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占比超40%,这些专利不仅帮助吉利规避了海外市场的知识产权风险,更提升了中国汽车品牌在国际舞台的技术话语权。
从新能源核心技术到智能驾驶生态,从绿色制造到全球化布局,吉利的专利布局始终围绕产业发展趋势与用户需求变化展开。随着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这些专利将不仅成为企业竞争的“护城河”,更将推动中国汽车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迈进。
吉利专利未来在新能源领域有哪些发展方向? 吉利专利未来在新能源领域会聚焦电池技术革新、电驱动系统优化等方向,以提升新能源汽车性能和续航。 吉利专利在智能网联方面的发展趋势如何? 会朝着更高级的自动驾驶技术、车联网功能拓展和数据安全等方向发展,增强车辆的智能化和网联化水平。 吉利专利未来是否会注重环保技术研发? 是的,未来吉利专利会加大在环保技术研发上的投入,比如尾气净化、可回收材料应用等方面。
有人认为吉利专利未来发展仅侧重于传统汽车技术,其实不然,吉利未来专利发展重点会更多放在新能源、智能网联和环保技术等新兴领域。
在全球汽车产业向新能源与智能化转型背景下,专利成为车企竞争关键。吉利汽车专利投入与产出持续攀升,截至2023年底,累计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新能源与智能网联相关专利占比达65%。 在新能源核心技术上,吉利着重“三电”系统,在动力电池、电驱动系统有多项专利成果,还在补能技术的充电和换电领域布局,推动产业链自主可控。 智能驾驶与车联网方面,吉利构建全栈式专利体系,感知、决策、执行层均有布局,车联网聚焦“人车路云”协同,推动企业向智能出行服务商转型。 绿色制造与循环经济领域,吉利在轻量化材料、可再生材料应用、汽车回收再利用环节有专利,践行可持续发展。 全球化专利布局上,吉利在欧洲、东南亚等市场针对当地需求申请专利,为海外拓展提供保障,提升国际技术话语权。吉利专利围绕产业趋势和用户需求,将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高端。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4年中国汽车产业专利发展报告》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
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年智能驾驶专利榜单》
国家发改委发布的《汽车产业绿色发展报告》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统计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