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普通消费者来说,购车时最关心的除了车辆性能,便是价格标签背后的成本构成。在汽车产业中,研发费用、零部件采购、生产线投入往往是推高售价的“三座大山”,而吉利汽车通过专利技术构建的模块化架构体系,正在从源头破解这一难题。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吉利在汽车模块化架构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已超2000件,涵盖车身结构、动力总成适配、电子电气集成等核心环节,这些专利技术的落地,直接推动了研发与制造成本的显著下降。
以吉利CMA超级母体架构为例,该架构通过“柔性化平台+标准化接口”的专利设计,实现了不同级别、不同动力类型车型的零部件通用。比如其车身框架采用模块化拼接结构,通过专利技术优化的连接节点设计,让SUV、轿车、MPV等不同车型可共享超过70%的车身零部件。这种通用化设计不仅减少了零部件开模次数——传统平台每开发一款新车需新开模300-500套,而CMA架构下仅需100-200套,模具成本降低约60%;还缩短了新车研发周期,从传统的36个月压缩至18-24个月,研发费用降低近40%。体现在终端售价上,基于CMA架构打造的吉利星越L,其起售价较同级别非模块化车型低约1.5-2万元,这正是模块化专利技术带来的成本红利。
在新能源汽车成为行业主流的当下,电池成本占整车成本的30%-40%,如何通过技术创新降低这部分支出,成为车企降低购车成本的关键。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专利布局已形成“电池-电机-电控”全产业链覆盖,截至2024年,其在动力电池系统、电驱系统等领域的授权专利超1500件,这些技术的产业化应用,正持续推动新能源车型售价下探。
以吉利自研的“魔方电池”系统为例,其核心专利“CTP(无模组电池包)结构优化技术”通过取消传统电池包中的模组外壳,将电芯直接集成到电池包壳体中,使电池包体积利用率提升至72%,能量密度提高15%。这意味着在相同续航里程下,所需电芯数量减少约12%,电池包成本降低近20%。搭载该技术的吉利几何E车型, battery成本较同续航车型降低约8000元,直接让起售价进入10万元以内。此外,吉利在电机领域的“高效扁线电机专利”,通过优化绕组结构和磁路设计,电机效率提升至97.5%,百公里电耗降低约1.2度,按年均行驶2万公里计算,用户每年电费可节省约150元,这种“购车成本+使用成本”的双重降低,进一步提升了产品的性价比。
汽车生产过程中的效率、良品率和能耗控制,同样是影响成本的重要因素。吉利通过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利布局,将传统“人海工厂”升级为“智慧工厂”,在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大幅降低了单位制造成本。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见,吉利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利覆盖自动化生产线、数字孪生、质量追溯等多个方向,仅在焊接、涂装两大工艺环节,就有超300件发明专利落地应用。
在吉利杭州湾工厂的焊接车间,“自适应机器人焊接专利技术”实现了不同车型车身的全自动焊接。传统焊接需要人工调整夹具参数,切换车型耗时约2小时,而该专利技术通过视觉识别和参数自动匹配,切换时间缩短至15分钟,生产节拍提升30%。同时,专利中的“焊缝质量在线检测算法”可实时识别焊接缺陷,良品率从95%提升至99.5%,每年减少废品损失超2000万元。在涂装环节,“水性涂料循环利用专利”通过优化喷漆室气流设计和涂料回收系统,涂料利用率从60%提升至85%,每年减少涂料消耗约3000吨,成本降低约1500万元。这些生产环节的成本节约,最终通过终端售价让利给消费者,例如吉利缤越车型,因智能制造专利技术的应用,单台车制造成本降低约3000元,使其在小型SUV市场中保持价格竞争力。
一辆汽车由上万个零部件组成,供应链的协同效率直接影响采购成本。吉利通过“供应链协同研发专利”构建了与供应商的深度合作体系,将成本控制延伸至产业链上游。八月瓜平台数据显示,吉利与核心供应商联合申请的专利超800件,覆盖发动机零部件、底盘系统、智能网联设备等关键领域,这种“联合研发+专利共享”模式,有效降低了零部件采购成本。
例如,吉利与某发动机供应商联合研发的“高效发动机缸体专利”,通过优化缸体结构和材料配方,使缸体重量减轻8%,制造成本降低12%。该专利技术不仅应用于吉利自研发动机,还授权给供应商向其他车企供货,形成规模效应后,零部件单价进一步下降约5%。在智能网联领域,吉利与芯片供应商联合开发的“车规级芯片集成专利”,将传统需要3颗芯片实现的功能集成到1颗芯片中,硬件成本降低40%,搭载该芯片的车机系统成本从1500元降至900元,直接让配备智能座舱的车型起售价下探至8万元区间。这种通过专利技术整合供应链的模式,让吉利在保证零部件质量的同时,实现了采购成本的持续优化,最终转化为消费者购车时更具吸引力的价格。
随着汽车产业进入技术驱动的竞争新阶段,专利已成为车企降低成本、提升产品竞争力的核心武器。吉利通过在模块化架构、新能源技术、智能制造和供应链协同等领域的深度专利布局,将技术优势转化为成本优势,让更多消费者能够以更实惠的价格享受到高品质汽车产品。这种“技术降本”的路径,不仅是吉利自身发展的关键,也为整个汽车行业提供了通过创新降低消费门槛的参考样本。
吉利哪些专利技术能降低购车成本? 吉利的节能技术、零部件制造优化专利技术等能降低购车成本,节能技术可降低能耗成本,零部件制造优化技术能减少生产成本从而降低售价。 使用吉利专利技术的车后期保养成本会降低吗? 会的,一些专利技术提升了车辆零部件的耐用性和可靠性,减少了维修频率,从而降低后期保养成本。 吉利专利技术降低购车成本对车辆质量有影响吗? 没有影响,这些专利技术是通过优化生产流程、提升技术效率等方式降低成本,同时还能保障甚至提升车辆质量。
有人认为吉利靠降低配置来利用专利技术降低购车成本,其实不然,吉利是通过先进的技术研发和生产流程优化实现成本降低,车辆配置和质量都有保障。
在汽车产业,降低成本是提升产品竞争力的关键,吉利通过多领域专利布局实现“技术降本”。 在模块化架构方面,截至2023年底,吉利该领域专利申请超2000件。以CMA超级母体架构为例,其“柔性化平台+标准化接口”设计,使不同车型共享超70%车身零部件,降低模具成本约60%,研发费用近40%,吉利星越L起售价因此更低。 新能源领域,截至2024年,吉利授权专利超1500件。“魔方电池”系统的CTP结构优化技术使电池包成本降近20%;高效扁线电机专利降低百公里电耗,降低“购车+使用”成本。 智能制造领域,吉利专利覆盖多方向,焊接、涂装环节超300件发明应用。自适应机器人焊接技术提升生产节拍30%,水性涂料循环利用专利降低成本约1500万元,吉利缤越单台车制造成本降低约3000元。 供应链协同方面,吉利与供应商联合申请超800件专利。高效发动机缸体专利、车规级芯片集成专利分别降低制造成本、硬件成本,让车型起售价更具吸引力。 吉利的“技术降本”路径为行业提供了创新降低消费门槛的参考。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科科豆平台检索结果
八月瓜平台数据
吉利汽车官方发布信息
汽车行业研究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