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汽车产业向新能源化、智能化转型的浪潮中,吉利汽车作为本土车企的代表,始终将技术研发视为核心竞争力,其专利布局不仅覆盖传统整车制造领域,更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前沿赛道形成了独特的技术优势。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专利数据报告》显示,吉利近年来的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位居行业前列,其中新能源汽车相关专利占比超过60%,这些成果既体现了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也为其产品竞争力提供了坚实支撑。
在新能源汽车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中,吉利的专利创新尤为突出。动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其能量密度、安全性和低温性能直接影响车辆的综合表现。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可以看到,吉利在动力电池热管理领域已累计申请专利超过200项,其中一项“基于多区域协同的电池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的专利技术,通过在电池包内设置分区温度传感器和独立的液冷/加热回路,能够实时监测不同区域电池的温度变化,并根据环境温度和行驶状态动态调节散热或加热功率。这项技术应用于吉利某款纯电动车型后,使车辆在-20℃低温环境下的续航保持率提升至85%以上,相比传统热管理系统提高了近30%,同时电池的循环使用寿命延长至1200次以上,有效解决了北方用户冬季用车的续航焦虑。
电驱动系统方面,吉利的专利创新聚焦于高效化和集成化。传统电驱系统中,电机、减速器、控制器多为独立部件,存在体积大、传动效率低的问题。吉利研发的“多合一电驱桥总成”专利技术,将电机、减速器、控制器、DC/DC转换器等核心部件高度集成,通过优化内部结构布局和传动齿轮设计,使电驱系统的体积缩小25%,重量减轻18%,而传动效率提升至97%以上。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吉利旗下多个新能源车型,不仅为车辆节省了更多底盘空间以容纳更大容量的电池,还通过减少能量损耗进一步提升了整车续航里程。
电控系统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大脑”,其控制策略直接决定车辆的动力响应和能耗表现。吉利在电控领域的专利布局涵盖了能量回收、动力分配、故障诊断等多个方向,其中“基于路况预测的自适应能量回收控制方法”专利,通过车载导航和传感器实时获取前方路况信息(如坡度、弯道、车速限制等),自动调整能量回收强度。例如,当系统检测到前方即将进入下坡路段时,会提前增大能量回收力度,将车辆动能更多地转化为电能存储到电池中;而在平坦路面或需要加速时,则减小回收强度以保证驾驶平顺性。实际测试数据显示,搭载这项技术的车型,在综合路况下的能量回收率提升至28%,续航里程增加约15%。
随着汽车智能化进程的加速,智能驾驶已成为车企专利竞争的焦点领域。吉利在智能驾驶技术的研发中,注重从感知、决策到执行的全链路专利布局。感知层作为智能驾驶的“眼睛”,其传感器融合技术尤为关键。八月瓜发布的《2023年智能驾驶专利白皮书》指出,吉利在多传感器融合领域的专利申请量位居国内车企前三,其中“基于激光雷达与视觉融合的障碍物检测方法”专利,通过将激光雷达的高精度距离数据与摄像头的图像语义信息进行深度融合,解决了单一传感器在恶劣天气(如暴雨、大雾)或复杂光照条件下的检测盲区问题。在实际路测中,该技术对突然横穿马路的行人识别准确率达到99.2%,响应时间缩短至0.3秒,为自动驾驶的安全性提供了重要保障。
决策层的算法优化是智能驾驶落地的核心,吉利在这一领域的专利创新聚焦于复杂场景的应对能力。城市道路环境中,路口通行、加塞避让、行人横穿等场景对决策算法的实时性和可靠性提出了极高要求。吉利研发的“基于强化学习的城市道路智能驾驶决策方法”专利,通过构建海量真实路况的训练数据集,让算法在模拟环境中不断学习最优驾驶策略。例如,在无保护左转场景中,算法能够根据对向直行车流的速度、间距以及行人过街状态,动态判断安全通过时机,其通过率相比传统规则式算法提升了40%,同时减少了因犹豫导致的交通拥堵问题。目前,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吉利高端品牌的城市NOA(自动导航辅助驾驶)功能,支持在全国多个城市的主城区实现点到点的智能驾驶。
智能座舱作为人机交互的核心载体,其专利创新直接影响用户体验。吉利在智能座舱领域的专利布局涵盖了语音交互、场景化服务、多屏联动等多个方向,其中“基于情感识别的智能座舱交互系统”专利,通过摄像头捕捉驾驶员的面部表情和生理信号(如心率、眨眼频率),结合语音语义分析,判断驾驶员的情绪状态(如疲劳、焦虑、愉悦等),并自动调整座舱环境。例如,当系统检测到驾驶员出现疲劳迹象时,会自动开启座椅按摩、调节空调温度至清新模式,并播放激昂的音乐;而当检测到驾驶员情绪焦虑时,则切换为舒缓的氛围灯和轻音乐。这项技术不仅提升了座舱的智能化水平,还通过主动关怀增强了用户粘性。
除了新能源和智能化领域,吉利在传统整车制造工艺和材料技术上的专利创新,也为其产品品质提升提供了支撑。轻量化技术作为降低能耗、提升操控性能的重要手段,一直是车企研发的重点。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数据分析,吉利在汽车轻量化材料领域已累计获得授权专利150余项,其中“碳纤维复合材料车身结构及制备方法”专利,采用自主研发的碳纤维预浸料和一体化成型工艺,将车身关键结构件(如A柱、B柱、底盘横梁)的重量减轻40%,同时弯曲刚度提升50%,扭转刚度提升60%。这项技术应用于吉利某款高端新能源车型后,不仅使整车重量降低200公斤以上,还通过提升车身刚性改善了车辆的碰撞安全性和操控稳定性。
智能制造工艺的升级是提升生产效率和产品一致性的关键。吉利在智能制造领域的专利布局涵盖了机器人焊接、智能检测、柔性生产线等方向,其中“基于数字孪生的整车焊接生产线优化方法”专利,通过构建虚拟的生产线数字模型,实时映射物理生产线的运行状态,提前模拟和优化焊接机器人的运动轨迹、焊接参数和工序节拍。应用这项技术后,吉利某生产基地的焊接生产线故障率降低了35%,生产节拍缩短至60秒/台,同时焊接质量的合格率提升至99.8%,大幅提升了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
吉利的专利创新并非孤立进行,而是通过构建开放的技术生态,实现与产业链上下游的协同研发。例如,在固态电池领域,吉利与国内某电池企业联合申请了“基于硫化物电解质的固态电池制备工艺”专利,通过优化电解质材料的配比和界面处理技术,解决了固态电池离子电导率低、界面阻抗大的问题,使电池的能量密度达到400Wh/kg,循环寿命超过2000次。这项技术已进入中试阶段,预计2025年实现量产装车,届时将使纯电动车型的续航里程突破1000公里。
在专利转化方面,吉利注重将研发成果快速应用于量产车型,形成技术与产品的良性循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吉利近年来的专利转化率超过8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例如,其研发的“热泵空调系统”专利技术,通过回收电机、电子元件的废热为座舱供暖,相比传统电阻加热方式降低能耗50%,这项技术已全面应用于吉利旗下的新能源车型,使车辆在冬季的续航里程提升约20%。此外,吉利还通过专利许可、技术转让等方式,与行业内其他企业共享技术成果,推动整个汽车产业的技术进步。
吉利的专利创新实践,不仅体现了中国汽车企业在全球技术竞争中的实力提升,也为行业树立了以创新驱动发展的典范。通过在新能源、智能驾驶、制造工艺等领域的持续投入和专利布局,吉利正逐步从“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为消费者带来更安全、更智能、更环保的出行体验。
吉利专利在技术方面的创新点有哪些 吉利在新能源、智能网联等技术领域有诸多创新点,如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智能驾驶辅助技术等。 吉利专利创新对其市场竞争力有何影响 吉利的专利创新能提升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品质,增强品牌形象,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吸引更多消费者。 吉利专利创新点和其他车企相比有什么优势 吉利注重自主研发,在一些核心技术上有独特优势,并且能够快速将创新成果应用到量产车型上。
误区:认为吉利的专利创新只是跟风,没有实际价值。实际上,吉利投入大量资源进行研发,其专利创新是基于市场需求和技术发展趋势,能切实提升车辆性能和用户体验,为企业和消费者都带来了实际价值。
在中国汽车产业转型浪潮中,吉利汽车重视技术研发,专利布局覆盖多领域,为产品竞争力提供支撑。 在新能源技术领域,吉利在“三电”系统专利创新突出。动力电池热管理技术提升低温续航和电池寿命;电驱动系统集成化缩小体积、提升效率;电控系统能量回收技术增加续航。 智能驾驶与网联技术方面,吉利全链路布局。感知层多传感器融合提升识别准确率;决策层算法提升复杂场景通过率;智能座舱情感识别技术增强用户粘性。 整车制造与材料工艺上,吉利也有升级。轻量化材料减轻车身重量、提升刚度;智能制造工艺降低故障率、提升生产效率。 此外,吉利构建技术生态协同研发,如固态电池联合研发;专利转化率超80%,还通过许可、转让共享成果,正从“制造型企业”向“科技型企业”转型。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专利数据报告》
八月瓜发布的《2023年智能驾驶专利白皮书》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数据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