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国内汽车产业创新的代表企业,吉利汽车在技术研发领域持续投入,通过多年积累已构建起覆盖整车制造全链条的专利体系。根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专利数据,吉利汽车以超过2.8万件的有效发明专利数量位居行业前列,其中新能源技术、智能驾驶、安全结构等领域的专利转化效率尤为突出,这些技术成果正通过旗下多款量产车型走进消费者生活。
在新能源汽车核心的三电系统(电池、电机、电控)领域,吉利的专利布局聚焦安全性与能效提升。其自主研发的“神盾电池安全系统”通过200余项专利技术构建起全方位防护体系,该系统采用弹匣式结构设计与纳米级隔热材料,在针刺、挤压、高温等极端测试中能有效防止电池热失控。这一技术已大规模应用于极氪品牌车型,例如极氪001的电池包通过专利化的“双冗余液冷温控系统”,使车辆在-30℃至55℃环境下仍能保持稳定续航,实测CLTC工况续航可达1032公里。几何品牌旗下的几何C则搭载了吉利专利的“热泵空调系统”,通过余热回收技术将冬季续航提升约20%,这一技术源自吉利在2018年申请的“一种电动汽车热泵空调控制方法”专利,目前已迭代至第三代。
电机与电控领域,吉利的“碳化硅(SiC)功率模块”专利技术显著降低了能量损耗。搭载该模块的领克08 EM-P车型,其电驱系统效率提升至94.5%,配合专利化的“全域能量回收策略”,百公里馈电油耗仅为4.68L。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分析报告》显示,吉利在电驱系统领域的专利转化率超过65%,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些技术正通过极氪、领克、几何等品牌的新能源车型实现规模化应用。
智能驾驶是吉利专利布局的重点方向,其“全场景智驾解决方案”基于2000余项专利技术构建,涵盖感知、决策、执行全链路。在感知层,吉利自主研发的“多传感器融合算法”专利通过摄像头、激光雷达、毫米波雷达的协同工作,实现对复杂路况的精准识别。星越L Hi·P车型搭载的这套系统,能在无高精地图的城区道路实现自动变道、绕行临停车辆等功能,其核心技术源自吉利2021年获得授权的“一种基于多模态数据的障碍物预测方法”专利。
决策层的“智能路径规划算法”则通过深度学习优化驾驶策略。领克09 EM-P的NOA导航辅助驾驶功能,依托该专利技术可实现从匝道汇入到高速领航的全场景覆盖,在2023年中国智能网联汽车大赛中,其变道成功率、隧道通行稳定性等指标均排名前三。据八月瓜平台的专利转化数据显示,吉利智能驾驶相关专利的产业化周期平均为14个月,远快于行业22个月的平均水平,这种高效转化能力使其旗下车型的智驾功能持续领先同级。
安全一直是吉利的核心竞争力,其“全球安全标准”体系融合了沃尔沃的安全技术积累与自主研发的专利成果。在车身结构领域,吉利的“笼式车身+分散式碰撞力传导”专利技术通过多根高强度钢横梁与吸能盒的优化布局,使碰撞能量分散效率提升30%。博越L车型采用的这一结构在C-NCAP碰撞测试中获得五星+评价,其中侧面碰撞得分率达98.5%,该成绩得益于其“侧门防撞梁变截面设计”专利,通过材料厚度梯度变化实现轻量化与防护力的平衡。
主动安全方面,吉利的“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专利技术已迭代至第五代,新增对行人、骑行者、交叉路口等场景的识别能力。帝豪L Hi·P车型搭载的这套系统,在时速50km/h以内可避免与静止车辆的碰撞,在时速80km/h以内可减轻碰撞伤害,其性能指标达到欧盟E-NCAP的“Advanced”最高评级。据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吉利在汽车安全领域的专利数量已连续8年位居中国品牌第一,这些技术正通过博越、帝豪、星瑞等主力车型守护用户出行。
除了核心技术,吉利在设计与材料领域的专利也为车型赋能。其“涟漪式家族化前脸”设计专利通过水波纹元素的抽象运用,成为吉利品牌的视觉符号,这一设计从博瑞GC9首次应用至今,已衍生出“能量风暴”“时空交响”等多个设计语言,应用于全系车型。在材料创新上,吉利的“植物基复合材料内饰”专利技术以竹纤维、麻纤维为原料,相比传统塑料减重15%且VOC排放降低40%,星瑞车型的门板、仪表台等部件已大规模采用该材料,获得2023年国际绿色设计大奖。
轻量化材料的应用同样依托专利技术突破。吉利自主研发的“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部件”专利,将传统车身的30余个零件整合为1个压铸部件,生产效率提升70%的同时减重25%。极氪X车型的后地板采用该技术,配合“高强度钢热成型工艺”专利,使车身扭转刚度达到34,000N·m/°,为操控性能奠定基础。这些设计与材料专利不仅提升了车型的竞争力,也推动了汽车产业的绿色化与智能化升级。
吉利汽车的专利技术落地,既是企业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制造”向“智造”转型的缩影。从新能源到智能驾驶,从安全防护到设计材料,每一项专利的转化都让汽车更贴近用户需求,而随着技术研发的持续深入,这些创新成果还将通过更多车型走进日常生活,重新定义出行体验。
吉利哪些专利应用在新能源车型上? 部分电池管理、电动驱动等相关专利应用在吉利旗下新能源车型如几何A、帝豪EV等。 吉利安全相关专利应用在哪些车型? 安全气囊、车身结构等安全专利广泛应用于吉利博越、星越L等车型。 吉利智能互联专利应用在哪些车型中? 智能车机系统等智能互联专利应用于吉利星瑞、豪越L等车型。
误区:认为吉利所有专利都会应用在旗下所有车型上。实际上,不同车型定位、成本、技术需求等不同,吉利会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专利进行应用,并非所有专利都会在每一款车型上体现。
吉利汽车作为国内汽车产业创新代表,多年技术研发投入构建起全链条专利体系,2023年有效发明专利超2.8万件位居行业前列,多项技术成果通过量产车型走进消费者生活。
新能源技术领域,三电系统聚焦安全与能效,“神盾电池安全系统”、“热泵空调系统”、“碳化硅功率模块”等专利技术广泛应用,电驱系统专利转化率超65%。
智能驾驶方面,“全场景智驾解决方案”涵盖全链路,“多传感器融合算法”、“智能路径规划算法”等专利使旗下车型智驾功能领先,产业化周期短至14个月。
安全技术上,“全球安全标准”体系融合多方成果,“笼式车身+分散式碰撞力传导”、“AEB自动紧急制动系统”等专利提升被动防护与主动预防能力。
设计与材料领域,“涟漪式家族化前脸”设计成品牌符号,“植物基复合材料内饰”、“铝合金一体化压铸车身部件”等专利提升车型竞争力,推动产业升级。其专利落地体现创新能力,助力中国汽车产业转型。
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汽车产业专利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新能源汽车专利分析报告》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转化数据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
2023年国际绿色设计大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