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风险控制(简称风控)技术已成为金融、互联网、科技等行业的核心竞争力,与之相关的专利申请数量近年来呈现显著增长趋势。根据国家专利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7.3%,其中风控算法、智能监测模型等技术方向占比超过40%。然而,许多技术团队在提交风控专利申请时,常因技术方案描述不清晰、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合理等问题导致申请被驳回或保护力度不足。要提升风控专利的申请质量,需从技术方案的创新性提炼、文件撰写的规范性等多方面入手。
风控技术的核心在于通过数据建模、算法优化等手段识别和规避风险,其专利申请需首先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要求。新颖性方面,需避免与现有技术重复,例如传统的基于规则引擎的风控模型已广泛应用,若仅在规则参数上做简单调整,难以通过新颖性审查。某支付平台曾提出“基于用户行为序列的欺诈识别方法”,通过引入LSTM神经网络对用户操作轨迹进行时序分析,相较于传统的静态特征提取方式,显著提升了识别精度,这一技术创新点即满足新颖性要求。创造性则要求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实质性特点和进步,可通过对比文件检索验证——建议使用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数据库,输入“风控”“机器学习”“异常检测”等关键词,分析已公开专利的技术手段,明确自身方案的独特改进点。实用性方面,风控模型需具备实际应用价值,例如某银行提交的“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风控系统”专利,需详细说明系统架构如何落地、数据如何流转、风险识别效率提升的具体数据(如误判率降低15%),避免仅停留在理论层面。
说明书是专利申请的基础文件,需详细描述技术方案的实现过程,确保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理解和再现。对于风控模型类专利,应包含数据来源、预处理步骤、特征工程、算法逻辑、模型训练过程、输出结果应用等核心模块。例如,在描述“基于多维度特征融合的信贷风控模型”时,需说明输入特征包括用户基本信息(年龄、职业)、行为数据(消费频率、还款记录)、外部征信数据(征信报告、法院执行信息)等,特征融合采用的加权算法或注意力机制,以及模型如何通过历史逾期数据进行训练(如使用XGBoost算法,迭代次数500次,学习率0.05)。同时,需结合具体应用场景说明技术效果,如“本模型在测试集上的AUC值达到0.89,较传统逻辑回归模型提升0.12,有效降低了坏账率”。若涉及硬件装置,还需附图说明系统结构,例如风控服务器与数据采集终端的连接方式、模块间的数据交互流程,避免因描述模糊导致审查员无法判断技术方案的可行性。
权利要求书是确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依据,撰写时需兼顾广度与精度。独立权利要求应概括技术方案的核心构思,避免过度限定细节。以“一种基于图神经网络的关联欺诈风控方法”为例,独立权利要求可表述为:“一种风险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获取目标用户的关联关系数据,构建用户关系图;通过图神经网络对所述用户关系图进行特征学习,得到节点嵌入向量;将所述节点嵌入向量输入风险评估模型,输出所述目标用户的欺诈概率。” 此表述未限定具体的图神经网络类型(如GCN、GAT)或风险评估模型(如SVM、神经网络),保护范围较宽。从属权利要求则可进一步限定细节,例如“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关联关系数据包括用户间的转账记录、共同联系人信息、设备登录IP重合度”。需注意,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应与说明书中的描述一一对应,避免出现说明书未记载的“超范围”特征,例如某申请在权利要求中提及“采用量子计算进行数据加密”,但说明书仅描述了传统RSA加密方法,最终因公开不充分被驳回。
根据《专利审查指南》,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属于专利保护客体。风控领域中,仅涉及业务规则、数学公式或纯算法的方案可能被认定为非技术方案。例如,“一种基于专家经验的信贷审批评分标准”若仅包含评分项(如收入占比30%、征信记录占比50%)的权重设定,属于智力活动规则,无法授权;但若将该评分标准嵌入计算机系统,通过程序实现自动化评分,并结合实时数据更新权重(如通过用户还款行为反馈动态调整征信记录的权重),则构成技术方案。某电商平台的“动态风控阈值调整系统”专利即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数据采集模块、阈值更新算法)解决了静态阈值无法适应风险变化的技术问题,最终获得授权。
申请文件中需客观披露与发明最接近的现有技术,并说明本发明如何解决现有技术的缺陷。例如,若现有技术中的风控模型存在对新型欺诈手段识别滞后的问题,可在背景技术部分指出:“传统基于历史数据训练的风控模型,对突发型团伙欺诈(如利用伪造身份批量注册账号)的识别率低于60%,存在响应延迟的缺陷。” 随后在发明内容部分说明本方案的改进:“通过引入实时行为序列分析与跨平台设备指纹关联技术,实现对新型欺诈模式的实时捕捉,识别率提升至85%以上。” 这一对比不仅能凸显发明的创造性,也有助于审查员快速理解技术贡献。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技术团队在申请前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分析同领域授权专利的撰写思路,尤其关注权利要求的布局方式和技术特征的表述技巧。同时,可参考知网等平台上的学术论文,了解风控技术的研究进展,避免重复研发。对于涉及复杂算法的方案,可在说明书中增加算法流程图、公式推导过程(如损失函数的设计逻辑),并结合具体实施例(如某笔异常交易的识别过程)进行说明,使技术方案更具说服力。
提交申请后,需密切关注审查意见通知书,针对审查员提出的“创造性不足”“公开不充分”等问题,及时通过意见陈述书补充实验数据(如模型在不同数据集上的测试结果)、技术效果对比表等材料,必要时对权利要求进行合理限缩,以提高授权概率。例如,某申请最初因“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过宽”被驳回,后通过增加“基于联邦学习的跨机构数据共享”这一技术特征,明确了方案的具体应用场景,最终获得授权。
风控技术的专利保护是企业技术壁垒构建的关键环节,其申请质量直接影响技术成果的市场价值。通过精准提炼创新点、规范撰写申请文件、充分响应审查意见,才能使风控技术获得稳定有效的法律保护,为行业发展提供持续动力。
风控专利申请书的格式有哪些要求? 风控专利申请书一般有特定格式,需包含标题、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等部分,各部分内容应条理清晰、逻辑连贯。 撰写风控专利申请书时,对创新点描述有什么技巧? 描述创新点要突出独特性和实用性,用清晰简洁语言阐述与现有技术的差异,结合具体案例或数据,增强说服力。 撰写风控专利申请书需要准备哪些材料? 要准备技术方案详细说明、相关图表和数据、背景技术调研资料、创新点说明等,确保能全面展示专利的价值和独特性。
误区:认为只要有了好的风控创意就一定能申请到专利。 科普:有创意只是第一步,专利申请需要该创意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条件。若创意已被公开或与现有技术区别不大,可能无法获得专利授权。申请前需做好充分的检索和评估工作。
《专利法原理与实务》 推荐理由:这本书深入阐述了专利法的基本原理和实际操作流程,对于理解专利申请的法律要求和撰写技巧非常有帮助。
《知识产权管理》 推荐理由:该书详细介绍了知识产权的管理方法和策略,有助于读者全面了解专利在企业中的价值和管理方式。
《专利检索与分析》 推荐理由:专利检索是专利申请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本书提供了实用的检索技巧和分析方法,对提升专利申请质量有显著帮助。
《金融科技与风险管理》 推荐理由:这本书聚焦于金融科技领域的风险管理技术,包括风控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对于理解风控技术的创新点和应用场景非常有帮助。
《专利申请文书写作技巧》 推荐理由:该书专门讲解了如何撰写高质量的专利申请文书,包括说明书、权利要求书等,对提升专利申请的规范性和说服力有重要指导作用。
在数字经济发展背景下,风控技术专利申请数量增长,但技术团队申请常遇问题。提升申请质量可从多方面着手: - 技术方案要突出“三性”,即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避免与现有技术重复,通过对比文件检索明确独特改进点,确保具备实际应用价值。 - 说明书撰写需清晰完整,描述技术方案实现过程及核心模块,结合场景说明技术效果,涉及硬件要附图说明。 - 权利要求书要精准界定保护范围,独立权利要求概括核心构思,从属权利要求限定细节,技术特征要与说明书对应。 - 规避“非技术方案”陷阱,纯业务规则等不属于保护客体,嵌入计算机系统实现自动化并结合实时数据则构成技术方案。 - 重视“现有技术”披露与对比,客观披露并说明如何解决现有技术缺陷,凸显发明创造性。 实际操作中,申请前要全面检索,参考学术论文;提交申请后关注审查意见,及时补充材料或合理限缩权利要求。做好这些能为风控技术提供有效法律保护。
国家专利局最新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金融科技领域的专利授权量同比增长27.3%,其中风控算法、智能监测模型等技术方向占比超过40%。
某支付平台提出的“基于用户行为序列的欺诈识别方法”,通过引入LSTM神经网络对用户操作轨迹进行时序分析,相较于传统的静态特征提取方式,显著提升了识别精度。
某银行提交的“基于区块链的跨境支付风控系统”专利,详细说明系统架构如何落地、数据如何流转、风险识别效率提升的具体数据(如误判率降低15%)。
某电商平台的“动态风控阈值调整系统”专利,通过技术手段(实时数据采集模块、阈值更新算法)解决了静态阈值无法适应风险变化的技术问题。
某申请最初因“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过宽”被驳回,后通过增加“基于联邦学习的跨机构数据共享”这一技术特征,明确了方案的具体应用场景,最终获得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