盾构机作为地下工程的“超级穿山甲”,其技术先进性直接决定了隧道施工的效率与安全。在这项集机械、电气、液压、材料、控制等多学科于一体的复杂工程装备背后,专利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技术创新的结晶,更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通过对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的梳理以及行业公开文献的分析,可以发现围绕盾构机形成的专利技术体系极为庞大,这些专利覆盖了从核心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各个层面,推动着盾构机不断向智能化、大型化、定制化方向发展。
在盾构机的众多技术模块中,切削系统无疑是直面地质挑战的“先锋部队”,相关的专利申请量长期占据较高比例。这部分技术主要聚焦于刀具的结构设计、材料选用以及布置方式,因为刀具的性能直接影响开挖效率和使用寿命。例如,针对硬岩地层,专利技术会采用高硬度合金材料与特殊的刀头形状,以增强其破岩能力;而在软土地层,则会通过优化刀具的排列角度和间距,减少切削阻力并降低对周边土体的扰动。一些创新专利还引入了可伸缩或可更换的刀具设计,使得在复杂地层中施工时,无需频繁停机更换刀具,大幅提升了施工连续性。同时,刀具磨损状态的实时监测技术也成为专利布局的热点,通过在刀具内部植入传感器,结合数据传输与分析算法,能够及时预警刀具损耗情况,为施工决策提供依据。
驱动与推进系统是盾构机前进的“动力心脏”,其专利技术围绕着如何提供稳定、可控的推力和扭矩展开。传统的液压驱动系统在这一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相关专利致力于提高液压元件的效率、响应速度和可靠性,例如通过优化液压管路布局减少能量损失,或者开发新型密封技术防止液压油泄漏。随着电机技术的发展,电驱系统也逐渐成为专利创新的新方向,特别是永磁同步电机以其高效节能的特性,在一些中小型盾构机上得到应用,相关的专利涉及电机的集成设计、变频控制以及冷却系统等方面。推进系统的专利还关注于多组油缸的协同控制,以实现盾构机姿态的精确调整,确保隧道轴线符合设计要求,这对于穿越城市复杂地下管网区域尤为重要。
盾构机在地下“穿行”时,如何保持开挖面的稳定是施工安全的关键,因此土压平衡与泥水环流技术成为专利布局的核心领域之一。土压平衡技术通过在密封舱内建立一定压力的泥土仓,利用螺旋输送机控制出土量来平衡开挖面的水土压力,相关专利会针对不同地质条件下的压力设定算法、泥土改良添加剂的注入方式以及螺旋输送机的防喷涌结构进行创新。泥水环流技术则是通过循环的泥浆来维持开挖面稳定并携带渣土,其专利技术主要集中在泥浆的配比优化、环流系统的动力配置以及泥水处理设备的效能提升。例如,一些专利设计了高效的泥浆分离装置,能够快速将渣土与泥浆分离并实现泥浆的循环利用,既降低了施工成本,也减少了环境污染。
管片拼装系统是盾构机实现隧道衬砌的“建筑工匠”,其专利技术追求的是拼装效率与精度的极致提升。该系统通常由拼装机、管片输送设备以及定位导向装置组成,专利创新点体现在拼装机的多自由度运动控制、抓取机构的快速换型能力以及管片姿态的自动检测与修正。为了适应不同直径的隧道施工,一些专利开发了模块化的拼装机结构,通过更换部分组件即可实现规格调整。在自动化方面,管片自动拼装技术的专利数量近年来显著增长,这些技术通过视觉识别、激光定位等手段,实现管片的自动抓取、输送、定位和螺栓紧固,减少了人工干预,提高了拼装质量和速度。
随着工业4.0和智能制造的深入推进,盾构机的智能化控制与监测技术正成为专利布局的新蓝海。这部分专利将传感器技术、物联网、大数据分析与人工智能算法深度融合,构建起盾构机的“智慧大脑”。例如,通过在盾构机各关键部位布置振动、温度、压力等多种传感器,实时采集施工数据,并利用5G或工业以太网传输至控制系统。专利技术中的智能算法能够对这些数据进行快速分析,实现对盾构机运行状态的远程监控、故障预警以及施工参数的自动优化。在一些先进的专利方案中,甚至引入了数字孪生技术,通过构建盾构机与施工环境的虚拟模型,实现施工过程的模拟推演和预测性维护,进一步提升了施工的安全性和经济性。
刀具的磨损与更换一直是盾构施工中的难题,因此刀具技术及其更换辅助系统也积累了大量专利。除了前面提到的刀具本身的材料和结构创新,专利还涉及刀具的快速更换装置和方法。例如,一些专利设计了内置式的刀具更换舱,作业人员可以在常压环境下安全、快速地更换刀具,避免了传统带压作业的高风险和低效率。此外,针对特殊地层,如含有大量孤石或岩层突变的情况,专利技术会开发专用的先行刀、撕裂刀等辅助刀具,以破碎大块障碍物,保证开挖面的连续稳定。
盾体结构与密封技术是盾构机抵御地下复杂环境的“坚固铠甲”,相关专利注重结构强度、轻量化设计以及密封可靠性。盾体需要承受来自地层的巨大压力,因此其结构设计必须经过精确的力学计算,专利技术会采用有限元分析等方法优化盾体的壁厚和筋板布置,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减轻重量。盾尾密封是防止地下水和泥沙涌入盾构机内部的关键屏障,专利技术多采用多道弹性密封刷与油脂密封相结合的方式,并设计了可自动补偿磨损的密封结构,以确保在长期掘进过程中的密封性能。
润滑与冷却系统虽然看似辅助,但对于盾构机的连续稳定运行不可或缺,相关专利也体现了精细化设计的思路。针对盾构机内众多高速运转的轴承和齿轮,专利技术会开发专用的集中润滑系统,根据不同部件的润滑需求精确控制润滑油的供给量和周期,既保证了润滑效果,又避免了浪费。冷却系统则需要对电机、液压油等发热部件进行高效降温,专利会优化冷却管路的走向和散热面积,采用强制风冷或水冷的方式,确保各系统在适宜的温度范围内工作,特别是在长距离隧道施工中,良好的冷却系统能有效延长设备寿命。
在国家大力倡导绿色发展的背景下,盾构机的节能环保技术也逐渐成为专利申请的热点。这方面的专利主要包括能量回收与再利用技术,例如将盾构机下坡掘进或制动过程中产生的能量通过液压马达或发电机转化为电能储存起来,供其他系统使用。同时,专利技术也在不断优化盾构机的动力系统,提高能源利用效率,降低单位掘进长度的能耗。在减少环境污染方面,专利涉及施工渣土的减量化处理、噪声与振动控制以及施工废水的循环利用等技术,例如通过改良渣土的配比,使其可作为路基填料或建筑材料二次利用,实现变废为宝。
对于一些特殊工况,如穿越江河湖海的大直径盾构隧道或城市密集区的小半径曲线隧道,需要针对性的专项技术解决方案,这也催生了大量特色鲜明的专利。例如,在大直径盾构机专利中,会涉及分体式盾体设计、同步注浆系统的多管路布置等技术,以适应超大断面隧道的施工需求;而小半径曲线施工的专利则会优化推进油缸的分组控制和管片的楔形量设计,确保盾构机能够灵活转向而不发生管片碎裂或隧道轴线偏移。这些专项技术专利极大地拓展了盾构机的应用范围,使其能够应对各种复杂苛刻的施工条件。
通过八月瓜等平台提供的专利数据分析工具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在盾构机领域的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尤其在核心零部件和智能化技术方面,涌现出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成果,这不仅打破了国外企业的技术垄断,也显著提升了我国盾构机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同时,科科豆等专利检索平台也为行业内的技术交流与合作提供了便利,工程师和研究人员可以通过这些平台快速了解最新的专利技术动态,避免重复研发,激发新的创新灵感。随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入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盾构机及其相关专利技术必将在更广阔的舞台上发挥重要作用,持续推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技术的进步。
盾构专利主要涉及的核心技术有哪些? 盾构专利主要涉及盾构机的掘进系统、刀具技术、密封技术、导向与定位系统等核心技术。 掌握盾构专利核心技术有什么作用? 掌握这些核心技术可以提高盾构机的性能和可靠性,降低施工成本,增强在盾构施工领域的竞争力。 盾构专利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发展趋势包括智能化、自动化、环保节能等,如实现盾构机的智能掘进和远程监控。
误区:认为只要购买先进的盾构机就掌握了核心技术。 科普:盾构机只是技术的载体,核心技术体现在设计、研发和制造等多个环节。仅仅购买设备而不掌握专利核心技术,在后续的使用、维修和改进过程中会受制于他人。只有自主研发掌握相关专利技术,才能真正拥有盾构施工的主动权。
《盾构技术与工程实践》 推荐理由: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盾构机的设计、制造、施工过程以及相关技术,是了解盾构技术的权威资料。
《地下工程与盾构技术》 推荐理由:深入探讨了地下工程中盾构技术的应用,包括地质条件分析、施工方法和案例研究。
《盾构机的智能化与自动化》 推荐理由:专注于盾构机的智能化和自动化技术,适合对盾构机智能化控制与监测技术感兴趣的读者。
《盾构机的节能环保技术》 推荐理由:专门讨论盾构机在节能环保方面的技术进展,对于关注绿色施工和可持续发展的读者非常有帮助。
《盾构机的特殊工况施工技术》 推荐理由:涵盖了盾构机在特殊工况下的施工技术,如大直径隧道、小半径曲线隧道等,对于应对复杂施工条件的工程师有重要参考价值。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专利数据库
中国知网学术文献库
盾构技术与装备行业发展报告
八月瓜专利数据分析平台
科科豆专利检索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