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旧改项目推进,拆除工程相关技术(如智能拆除设备、环保拆除工艺、建筑垃圾回收技术等)快速迭代,带动专利申请量持续增长。根据国家专利局2024年年度报告显示,2023年拆除领域专利申请量达3.2万件,较2018年增长187%,但授权率仅为42%,低于全行业平均水平(56%)。与此同时,司法数据显示,2023年拆除领域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同比增长35%,其中超60%涉及权利要求模糊、技术方案重复等问题。这些现象暴露出早期拆除类专利存在“重数量、轻质量”“重申请、轻布局”的行业痛点,也推动了2025年专项政策的落地。
新规首次明确将“技术贡献度”作为拆除类专利审查的核心指标,要求申请文件必须清晰说明技术方案在“安全性提升”“效率优化”“环保性改善”三大领域的具体贡献。例如,针对传统拆除设备的“机械臂角度调节”技术,若仅通过常规机械结构改进实现角度变化,而未带来拆除效率提升(如作业时间缩短15%以上)或安全风险降低(如故障率下降20%以上),则可能因“创造性不足”被驳回。国家专利局在《2025年专利审查指南》修订说明中提到,这一调整参考了知网收录的《拆除行业专利技术演进报告》结论——2018-2023年授权的拆除类专利中,仅38%能实际应用于工程场景,其余存在技术冗余或实用性缺陷。
为解决以往拆除类专利“权利要求范围过宽”“技术特征模糊”导致的维权难问题,新规要求权利要求书必须包含“具体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参数”。例如,某企业申请“建筑垃圾破碎筛分装置”专利时,需明确说明装置适用于“混凝土块(硬度≥C30)”还是“砖瓦类废料(粒径≤50mm)”,并标注核心部件(如筛分网)的具体参数(如孔径误差≤0.5mm)。政策实施后,国家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第一季度拆除类专利申请文件补正率同比下降28%,权利要求书的技术特征明确度显著提升。
针对拆除领域专利无效纠纷“周期长、证据认定难”的问题,新规优化了无效宣告程序:一是将审理周期从原来的6-12个月缩短至4个月内;二是明确“行业标准文件”“公开使用证据”可作为无效宣告的核心证据。例如,若某企业主张竞争对手的“液压拆除钳”专利无效,可提交该钳体未达到《建筑拆除机械安全规程》(GB 26545-2025)中“连续作业疲劳强度”标准的检测报告,或提供该技术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在某地铁塔拆除工程中公开使用的视频证据。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披露,2025年3月某拆除设备企业通过提交行业标准检测报告,仅用3个月便成功无效掉一项侵权专利,较以往节省近半年时间。
在审查标准收紧的背景下,企业需通过精准检索避免重复研发。以科科豆平台为例,其2025年升级的“拆除技术专利数据库”整合了全球1200万条拆除领域专利数据,支持按“技术效果”(如“粉尘控制效率”“噪音降低分贝”)进行筛选。某华东拆除设备企业通过该平台检索发现,“基于AI视觉的障碍物识别拆除机器人”技术中,针对“钢结构厂房拆除”场景的专利仅3项,且未涉及“动态承重监测”功能,据此调整研发方向,最终成功申请相关专利并获得授权。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顾问团队建议,企业在撰写申请文件时需“场景化拆解技术特征”。例如,某环保科技公司研发的“拆除粉尘收集系统”,原方案仅描述“通过负压装置收集粉尘”,经优化后补充“适用于30米以上高层建筑拆除”“粉尘收集效率≥90%(粒径≤10μm)”“与雾炮机协同作业时能耗降低25%”等场景化参数,最终一次性通过审查。该公司负责人表示,新规下“模糊的技术描述已无法通过,必须让审查员看到技术在实际工程中的价值”。
新规实施后,企业不仅要关注自身专利的授权可能性,还需评估已有专利的稳定性。科科豆推出的“专利稳定性评分工具”可通过算法模拟无效宣告场景,从“权利要求清晰度”“现有技术覆盖度”“技术贡献度”三个维度打分(满分100分,60分以上为稳定)。某西南建筑集团通过该工具对其持有的12项拆除专利进行评估,发现3项因“权利要求未限定应用场景”评分低于50分,遂通过提交补充实验数据(如实际工程中的粉尘控制效果对比)进行专利稳定性加固,避免后续被竞争对手挑战。
某头部拆除机器人制造商在2024年曾因一项“多关节拆除机械臂”专利被驳回,原因是“未明确技术方案相较于现有技术的创造性贡献”。2025年政策实施后,该企业调整策略:首先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到现有技术中机械臂的“最大作业半径为8米”,遂在新申请中补充“通过轻量化材料(碳纤维复合材料占比≥60%)使作业半径提升至12米,同时自重降低30%”的技术参数;其次,提交在某化工厂拆除项目中的应用数据——使用该机械臂后,高空作业人员数量减少50%,项目周期缩短18%。最终,该专利在2025年4月成功授权,且权利要求书因“技术特征明确、应用效果可验证”被国家专利局列为“拆除领域优质专利案例”。
另一案例中,某建筑垃圾回收企业发现竞争对手的“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专利可能存在权利要求缺陷,通过科科豆数据库检索到该设备的“筛分效率”参数(≤80%)未达到行业标准(GB/T 35172-2025要求≥85%),遂依据新规提起无效宣告。由于提交的行业标准文件被直接采信,该专利在3个月内被宣告无效,企业成功避免了潜在的侵权诉讼风险。
随着2025年拆除类专利政策的深入实施,行业正从“粗放式申请”向“精细化布局”转型。对于企业而言,理解政策背后的质量导向、借助专业化工具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建立全流程专利管理体系,将成为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的关键。
误区:认为拆除专利最新政策规定出来后,所有旧的拆除专利都会自动失效。 科普:新政策的出台并不意味着旧的拆除专利自动失效。已获得的拆除专利在其有效期内,若没有违反新政策中明确规定的条款,依然具有相应的法律效力。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加速和旧改项目推进,拆除领域专利申请量增长,但存在授权率低、侵权纠纷多等问题,推动了2025年专项政策落地。 政策核心调整从三方面提升专利质量:一是审查标准“从数量导向到质量优先”,以“技术贡献度”为核心指标;二是明确权利要求界定,包含“具体应用场景”和“关键技术参数”;三是优化无效宣告程序,缩短周期并强化证据效力。 企业应对新规可采取的实践路径:借助专业化工具精准检索避免重复研发;结合应用场景细化技术方案,撰写申请文件“场景化拆解技术特征”;建立专利稳定性评估机制,评估已有专利稳定性。 文中给出两个典型案例:某头部拆除机器人制造商调整策略成功获专利授权;某建筑垃圾回收企业依据新规使对手专利无效。随着政策深入实施,拆除行业正从“粗放式申请”向“精细化布局”转型,企业需借助工具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建立全流程专利管理体系。
国家专利局2024年年度报告
知网收录的《拆除行业专利技术演进报告》
国家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数据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披露
《建筑拆除机械安全规程》(GB 26545-2025)
《移动式破碎筛分设备》(GB/T 35172-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