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专利爬虫需要编程基础吗怎么做

查专利

专利数据高效获取:从手动检索到专利爬虫的进阶之路

在企业技术研发、学术创新研究以及市场竞争分析等场景中,专利数据作为反映技术趋势和创新成果的核心信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无论是追踪竞争对手的研发方向、评估自身专利布局,还是挖掘新兴技术领域的创新热点,都需要大量、精准的专利信息作为支撑。然而,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专利数据库中存储着数千万条专利数据,涵盖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等多种类型,手动逐条检索、下载不仅耗时费力,还难以实现数据的批量处理与深度分析。在这样的背景下,能够自动化抓取、整理专利数据的专利爬虫逐渐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工具,而围绕“是否需要编程基础”以及“如何实际操作”的疑问,也成为许多用户关注的焦点。

专利爬虫是否需要编程基础?从“拿来用”到“自己做”的能力边界

对于“是否需要编程基础”这一问题,答案并非绝对,而是取决于具体的使用需求和场景。如果仅需获取少量、固定条件的专利数据(例如某一申请人近3年的授权专利),即使没有系统的编程知识,也能通过一些可视化工具或商业平台的内置功能实现基础的数据采集。例如,科科豆(www.kekedo.com)等平台提供的专利检索工具中,就包含简易的“批量导出”功能,用户只需输入关键词、选择时间范围,即可一键获取结构化数据(如申请号、公开日、摘要等),整个过程无需编写代码,类似操作Excel表格的“筛选-导出”逻辑。

但如果需求更复杂——比如需要按自定义条件(如结合发明人、IPC分类号、法律状态等多维度筛选)批量抓取上万条数据,或需要实时监控某一技术领域的最新专利公开情况,甚至希望将抓取的数据直接对接至本地分析系统(如导入Python进行文本挖掘),则离不开基础的编程能力。以常见的编程语言为例,通过编写简单的脚本,调用网页解析工具(如用于提取网页元素的“标签解析库”)和网络请求库(如模拟浏览器发送请求的“HTTP工具”),就能实现对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等公开平台的定向数据采集。例如,某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人工智能+医疗”领域的技术演进,需要抓取2010-2023年间标题含“深度学习”且IPC分类号为“A61B”(医疗诊断)的专利文献,此时通过编程实现的专利爬虫,可以自动跳过无关数据、规避重复抓取,效率比手动操作提升数十倍。

从零开始使用专利爬虫:需求明确、工具选择与合规操作

明确需求:先想清楚“要什么数据”和“用在哪”

在启动任何数据采集工作前,清晰的需求定义是避免无效劳动的前提。需要明确的要素包括:数据类型(发明、实用新型还是外观设计专利)、核心筛选条件(关键词、申请人、申请日、法律状态等)、所需字段(如权利要求书全文、附图说明、同族专利信息等),以及最终用途(用于统计分析、文本聚类还是技术路线图绘制)。例如,某新能源企业的研发部门在规划电池材料研发方向时,需重点关注“正极材料”领域的专利,此时筛选条件可设置为:标题含“正极材料”“锂离子电池”,申请人排除自身企业(避免重复研发),申请日限定近5年(确保技术时效性),字段需包含“权利要求书”(用于提取核心技术特征)和“发明人”(分析领域核心团队)。

工具选择:从“无代码工具”到“编程实现”的路径

根据需求复杂度,工具选择可分为两类:
- 无代码/低代码工具:适合非编程用户的基础采集。除了前文提到的科科豆、八月瓜(www.bayuegua.com)等商业平台,一些通用的可视化爬虫工具(如支持“点选式”操作的网页抓取软件)也能实现简单的专利爬虫功能。这类工具通过模拟人工点击、自动识别网页表格,将专利列表页的结构化数据直接导出为Excel或CSV格式。但需注意,此类工具对动态加载页面(如需要滚动鼠标才能显示更多结果的“瀑布流”页面)的支持较弱,且难以处理验证码、IP限制等反爬机制。
- 编程实现:适合进阶用户的定制化采集。以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页面为例,其公开的专利数据以HTML或JSON格式存储在网页中,通过编写代码可直接解析这些数据。例如,使用常用的编程语言构建脚本,首先模拟用户在检索框输入关键词并提交请求,获取包含专利列表的网页源码;然后通过解析库定位到目标数据所在的HTML标签(如专利标题对应<h3 class="patent-title">标签),提取文本内容;最后将数据存储到本地数据库或表格文件中。整个过程中,若遇到网站的反爬限制(如短时间内请求次数过多导致IP被临时封禁),还可通过设置请求间隔(如每抓取10条数据暂停2秒)、使用代理IP池等方式规避,这些细节的调整需要基本的编程逻辑理解。

合规优先:遵守规则才能“用得长久”

无论使用何种工具,合规性都是专利爬虫不可忽视的底线。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数据开放与服务规范》,公开专利数据可用于科研、教育等非商业用途,但需遵守平台的robots协议(即网站根目录下的“爬虫规则文件”,明确哪些页面允许抓取),不得对服务器造成过度负载(如每秒发送超过10次请求)。此外,商业平台(如八月瓜)的API接口通常需要申请开发者权限,未经授权的批量抓取可能违反用户协议。例如,某企业曾因使用爬虫大量抓取商业平台的付费专利数据被起诉,最终承担了民事赔偿责任,这也提醒用户:数据采集需以“合法、适度”为前提。

实例:从国家知识产权局抓取“新能源汽车电池”专利的实操细节

为更直观理解操作过程,以“抓取2020-2023年标题含‘新能源汽车电池’的发明专利”为例:
1. 需求拆解:目标数据为发明专利,标题关键词“新能源汽车电池”,申请日2020.01.01-2023.12.31,所需字段包括申请号、公开日、摘要、申请人。
2. 工具选择:因需批量抓取且字段较多,选择编程实现,使用网络请求库发送检索请求,解析库提取数据。
3. 核心步骤
- 模拟检索请求:通过浏览器“开发者工具”查看国家知识产权局检索页面的网络请求,复制请求URL和参数(如关键词编码、时间范围参数),在代码中构造相同的请求;
- 解析数据:获取网页源码后,定位到专利列表的HTML节点(如每条专利信息包裹在<div class="patent-item">标签中),提取申请号(对应<span class="apply-number">)、公开日(对应<span class="public-date">)等字段;
- 存储与去重:将提取的数据存入Excel,通过申请号去重(避免同一专利因公开/授权多次出现),最终得到结构化数据集。
4. 反爬处理:设置请求头模拟真实浏览器(如添加“User-Agent”信息),每抓取50条数据暂停5秒,确保请求频率符合网站规则。

通过这样的流程,即使是基础编程水平的用户,也能通过学习简单的代码逻辑,实现对专利数据的高效采集。而对于非编程用户,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提供的API接口或批量导出功能,同样能满足大部分常规需求。无论是哪种方式,专利爬虫的核心价值都在于将技术人员从重复的手动操作中解放出来,让专利数据真正成为驱动创新决策的“活数据”。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8269.webp

常见问题(FAQ)

使用专利爬虫需要编程基础吗? 不一定,有一些可视化操作的专利爬虫工具,即使没有编程基础也能使用,但具备编程基础可以进行更灵活的定制。 如何使用专利爬虫? 可以先选择合适的专利爬虫工具,若使用有可视化界面的工具,按其操作指引设置抓取规则、目标网站等;若自己编程实现,需掌握相关编程语言和网络请求、解析等知识。 专利爬虫有哪些用途? 可以用于收集专利数据,进行专利分析、竞争对手技术监测、技术趋势研究等。

误区科普

有人认为使用专利爬虫抓取数据是完全不受限制的。实际上,在使用专利爬虫时,必须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和网站的使用条款。不能过度频繁地请求数据,以免对目标网站造成负担,更不能抓取受法律保护的敏感数据或侵犯他人知识产权。

延伸阅读

  • 《Python网络爬虫开发实战》(崔庆才 著):系统讲解Python爬虫技术栈,涵盖Requests、BeautifulSoup、Scrapy等工具,包含动态页面爬取、反爬机制突破等实用技巧,适合从基础编程到专利爬虫定制化开发的学习。
  • 《Web Scraping with Python: Collecting Data from the Modern Web》(Ryan Mitchell 著):结合法律与技术视角,详细介绍爬虫合规性(如robots协议、数据使用边界)及实战案例,帮助理解专利数据采集的合法操作框架。
  •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陈燕 等著):聚焦专利数据的专业检索逻辑与分析方法,涵盖IPC分类号、权利要求书解读等核心知识点,辅助从专利爬虫采集到技术趋势挖掘的全流程应用。
  • 《Python数据科学手册》(Jake VanderPlas 著):讲解专利数据采集后的处理与分析技术,包括结构化数据存储、文本挖掘(如摘要聚类)、可视化呈现,助力将爬虫获取的原始数据转化为决策支持信息。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开放与服务规范》官方文档:权威解读专利数据的开放范围、使用规则及服务接口,明确非商业用途采集的合规底线,是专利爬虫操作的合规性指南。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11269.webp

本文观点总结:

专利数据在企业技术研发、学术创新研究以及市场竞争分析等场景中重要性日益凸显,但手动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数据库耗时费力,专利爬虫成为提升效率的关键工具。 1. 是否需要编程基础:答案取决于使用需求和场景。获取少量、固定条件的专利数据,可通过可视化工具或商业平台内置功能实现;需求更复杂时,则需基础编程能力。 2. 从零开始使用专利爬虫: - 明确需求:要明确数据类型、核心筛选条件、所需字段及最终用途。 - 工具选择:需求简单可选用无代码/低代码工具,如科科豆等平台工具,但对动态加载页面支持弱;需求复杂则通过编程实现,可定制化采集,但需掌握编程逻辑。 - 合规优先:遵守国家知识产权局相关规范和平台robots协议,避免过度负载服务器,商业平台API接口需授权。 3. 实例操作:以抓取“新能源汽车电池”发明专利为例,介绍需求拆解、工具选择、核心步骤及反爬处理方法,让不同水平用户都能实现专利数据高效采集,解放人力,驱动创新决策。

引用来源:

  •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数据开放与服务规范》

    • 某高校科研团队为研究“人工智能 + 医疗”领域的技术演进进行的数据抓取实例

    • 某企业因使用爬虫大量抓取商业平台的付费专利数据被起诉的案例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