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智能设备普及的当下,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多屏终端已成为生活与工作的重要载体,而这些设备的功能实现往往依赖于大量专利技术的支撑。专利多屏许可使用作为连接专利权利人与设备厂商的关键环节,其模式设计直接影响技术转化效率与市场竞争格局。从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专利许可合同统计分析报告》来看,2023年我国多屏设备相关专利许可合同数量同比增长22.3%,其中不同许可模式的应用呈现出差异化特征,这些模式在实践中如何运作、适用于哪些场景,值得深入探讨。
独占许可是指专利权利人授予被许可方在特定区域、特定多屏设备类型及一定期限内,对目标专利享有独家使用权的许可方式,在此期间,权利人自身不得使用该专利,也不得再许可给第三方。这种模式在专利多屏领域常用于技术壁垒较高的核心技术,例如某显示面板企业研发的低功耗动态刷新率专利,为确保在折叠屏手机、平板等多屏设备中的独家优势,通过与专利持有方签订独占许可协议,获得该专利在消费电子多屏终端的独家使用权。
从实际案例来看,2023年某头部手机厂商通过科科豆(www.kekedo.com)的专利交易平台检索到某触控交互专利的法律状态后,以独占许可方式获得该专利在智能手表、手环等穿戴式多屏设备中的使用权,借此推出的“跨屏无缝切换”功能使产品市场份额提升15%。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多屏设备相关独占许可合同中,涉及显示技术、芯片设计的专利占比达63%,反映出核心技术领域对独家控制权的高度重视。
排他许可与独占许可的区别在于,专利权利人保留自身使用专利的权利,但仍不得将专利再许可给第三方。这种模式适用于专利持有方自身也有专利多屏技术应用需求,同时希望通过许可获得收益的场景。例如某高校实验室研发的多屏内容同步编码专利,既需要在实验室的智能电视、投影仪等设备上进行持续测试,又希望与某智能家居厂商合作将技术落地,此时排他许可成为优选——高校保留专利使用权,厂商则获得在智能音箱、家庭中控屏等多屏设备中的独家实施权。
知网收录的《多屏时代专利许可模式创新研究》指出,排他许可在专利多屏领域的应用占比约18%,其优势在于平衡了权利人的技术自用需求与被许可方的市场排他性。2022年某芯片设计公司与专利持有方签订排他许可协议,获得某多屏信号处理专利在车载中控屏、仪表盘等汽车多屏系统中的使用权,而专利持有方则继续将该专利应用于自家研发的工业控制多屏设备,双方通过技术互补实现了市场分众化布局。
普通许可是最常见的许可模式,专利权利人可将专利同时许可给多个被许可方,且自身也保留使用权。这种模式适用于技术通用性强、需要快速推广的专利多屏技术,例如多屏设备通用的充电协议专利、基础图形渲染专利等。由于普通许可的门槛较低,能让更多厂商以较低成本获得技术授权,因此在标准化技术领域应用广泛。
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多屏设备相关普通许可合同数量占比达58.2%,其中无线投屏、多屏协同等基础功能专利的许可最为集中。以某开源操作系统厂商为例,其通过普通许可方式向数十家智能电视厂商授权多屏交互协议专利,使不同品牌的电视、手机、电脑均能实现“一碰投屏”功能,推动了跨品牌多屏生态的兼容性提升。八月瓜(www.bayuegua.com)发布的《2023年多屏专利许可市场报告》提到,这类普通许可的平均许可费率通常在专利实施收益的3%-8%之间,远低于独占许可的15%-25%,适合中小企业降低技术引进成本。
交叉许可是指两个或多个企业互相许可对方使用各自专利的模式,其核心价值在于通过技术互换降低侵权风险、共享研发成果,在专利多屏技术高度密集的行业尤为常见。例如某手机厂商拥有多屏触控专利,某电脑厂商拥有跨屏文件传输专利,双方通过交叉许可协议,使各自的手机、电脑多屏设备均能同时使用对方的技术,既避免了专利侵权纠纷,又丰富了产品功能。
新华网曾报道,2023年全球科技巨头在多屏技术领域的交叉许可协议数量同比增长18%,其中涉及5G通信专利与多屏协同专利的交叉许可占比过半。国内某智能硬件厂商与芯片企业通过交叉许可,将前者的多屏显示色彩校准专利与后者的芯片能效管理专利进行互换,使双方的平板、笔记本多屏设备在显示效果与续航能力上均实现突破,相关产品用户满意度提升23%。
分许可是指被许可方在获得权利人同意后,将已取得的专利许可权再授权给第三方的模式,这种模式在专利多屏技术标准化进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适用于专利池(Patent Pool)的运作。专利池通常由多个专利权利人组成,将相关联的多屏技术专利打包许可,被许可方在获得整体许可后,可根据自身产业链布局将部分专利分许可给下游供应商或合作伙伴。
例如某多屏交互技术专利池包含跨屏数据传输、多屏身份认证等20余项专利,某电视厂商获得该专利池的普通许可后,为确保上游面板供应商的技术匹配,经专利池管理方同意,将其中的面板驱动专利分许可给面板厂商,使电视、面板的多屏协同功能实现无缝对接。科科豆(www.kekedo.com)的专利池数据库显示,2023年国内多屏技术专利池通过分许可模式,使下游配件厂商的专利合规率提升至89%,较传统许可模式提高35个百分点。
从许可范围来看,分许可的授权期限、地域及设备类型通常会受到原许可合同的限制,例如某专利池规定分许可仅适用于智能手表、儿童平板等特定多屏设备,且分许可期限不得超过原许可的剩余期限,这种限制既能保障权利人权益,又能避免许可权的无序扩张。
在多屏设备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不同许可模式的灵活应用,正在推动专利价值向产业链各环节渗透。无论是独占许可的技术壁垒构建,还是普通许可的标准化推广,其核心均在于通过合理的权利配置,实现专利技术与多屏终端的高效对接,而随着科科豆、八月瓜等专利服务平台的技术赋能,未来专利多屏许可的模式创新与场景落地将更加多元。
专利多屏许可使用的常见方式有哪些? 常见方式包括独占许可、排他许可、普通许可等。独占许可指被许可方在规定区域和时间内独家使用;排他许可则是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共同使用;普通许可允许许可方再许可给第三方。 专利多屏许可使用费用如何确定? 费用确定受专利价值、市场需求、使用范围和期限等因素影响,通常通过双方协商或参考市场同类专利许可费用来确定。 专利多屏许可使用合同需要注意什么? 要明确许可方式、使用范围、期限、费用支付方式、违约责任等条款,同时注意合同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很多人认为专利多屏许可使用只要签订合同就行,不用去相关部门备案。实际上,虽然不备案不影响合同效力,但备案能对抗善意第三人,更好地保障被许可方的权益。
在智能设备普及的当下,专利多屏许可使用模式影响技术转化效率与市场竞争格局。2023年我国多屏设备相关专利许可合同数量同比增长22.3%,不同许可模式应用呈现差异化特征。 1. 独占许可:专利权利人授予被许可方特定区域、设备类型及期限内独家使用权。常用于技术壁垒高的核心技术,如显示面板、触控交互等领域,体现对独家控制权的重视。 2. 排他许可:权利人保留自身使用权,但不得再许可第三方。适用于权利人有应用需求又想获收益的场景,能平衡自用需求与市场排他性。 3. 普通许可:权利人可同时许可多个被许可方,自身也保留使用权。适用于通用性强、需快速推广的技术,在标准化技术领域应用广泛,许可费率低,适合中小企业。 4. 交叉许可:企业间互相许可对方使用专利,可降低侵权风险、共享研发成果,在技术密集行业常见。 5. 分许可:被许可方获权利人同意后再授权第三方,在专利池运作中很重要。授权受原许可合同限制,能保障权利人权益。 不同许可模式的灵活应用推动专利价值向产业链渗透,未来其模式创新与场景落地将更多元。
《2023年专利许可合同统计分析报告》
《多屏时代专利许可模式创新研究》
《2023年多屏专利许可市场报告》
新华网报道
科科豆的专利池数据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