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多屏技术是指通过硬件设计、软件算法或通信协议,实现两个及以上显示屏幕之间数据交互、内容协同或功能联动的技术方案,常见于智能终端、车载系统、智能家居等场景,比如手机与电脑的跨屏文件拖拽、车载中控屏与仪表盘的信息同步,或是商场多屏广告的动态分屏显示。这类技术的核心价值在于提升信息传递效率与用户操作体验,近年来随着智能设备普及,其市场需求持续增长——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数字技术专利发展报告》显示,2022年我国专利多屏相关申请量达1.2万件,同比增长22%,其中多屏协同、低延迟传输等方向的创新占比超60%。
研发人员在挖掘专利多屏技术的创新点时,需先通过现有技术检索明确创新边界。例如,传统多屏技术多依赖有线连接且仅支持静态内容复制,而新技术若采用自研的无线通信协议(如优化的Wi-Fi Direct)实现动态分辨率适配,或通过AI算法预测用户行为并自动分配屏幕显示内容,这些差异即可作为核心创新点。以某消费电子企业的“多屏任务连续性”技术为例,其创新点在于“当用户从手机切换至平板时,系统通过分析应用类型(如视频、文档)自动调整屏幕布局,使视频窗口占比提升至80%,文档编辑区域自适应分辨率”,这类结合场景的技术细节,正是专利申请文件需突出的重点。
权利要求书是专利多屏技术申请文件的核心,直接决定保护范围的宽窄。撰写时需以“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为逻辑主线,将创新点转化为清晰、具体的技术特征。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指南》中强调,权利要求需满足“清楚、简要、以说明书为依据”的要求,这意味着每个技术特征都应指向解决特定技术问题的手段。
例如,针对“多屏协同延迟高”的技术问题,某方案通过“基于时间戳的数据包对齐算法”优化传输效率,其独立权利要求可表述为:“一种多屏数据传输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步骤1,第一屏幕采集显示内容数据并生成带时间戳的数据包;步骤2,通过无线通信模块将数据包传输至第二屏幕,传输过程中实时监测信道质量;步骤3,第二屏幕根据时间戳对数据包排序,并基于信道质量动态调整解码优先级,以降低显示延迟。” 这里的“时间戳”“信道质量监测”“解码优先级调整”均为必要技术特征,缺一不可——若仅写“多屏数据传输方法”,则因范围过宽可能被审查员以“缺乏创造性”驳回。
从属权利要求可进一步限定细节,比如补充“所述无线通信模块为支持5.8GHz频段的Wi-Fi模块”“步骤3中解码优先级调整的响应时间不超过30毫秒”,这些限定能缩小保护范围,但可提高授权稳定性。据《中国专利保护》期刊统计,包含3个以上从属权利要求的专利多屏申请,其审查周期平均缩短1.2个月。
说明书需对技术方案进行“从头到尾”的完整描述,包括背景技术、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有益效果及具体实施方式,相当于给审查员“讲清楚技术故事”。背景技术部分需客观描述现有技术的不足,避免贬低他人专利,例如“现有多屏交互技术中,跨设备内容同步时易出现画面撕裂或音画不同步,尤其在4K视频传输场景下,延迟常超过200毫秒,影响用户体验”,而非“现有技术均存在严重缺陷”。
技术方案部分需结合流程图或步骤说明,建议使用“模块+功能”的表述方式,比如“本技术方案包括数据采集模块、处理模块、通信模块和显示控制模块,其中数据采集模块用于获取第一屏幕的RGB像素数据,处理模块通过自研的压缩算法将数据量减少40%,通信模块采用UDP协议传输,显示控制模块则根据第二屏幕的刷新率动态调整帧率”。这里的“自研压缩算法”需简要解释原理(如“基于区域色彩特征的分块压缩”),不必公开源代码,但需足够让本领域技术人员复现。
有益效果需用数据或实验结果支撑,避免空泛表述。例如“本方案通过上述算法,在手机与平板的多屏协同测试中,视频传输延迟从现有技术的180毫秒降至55毫秒,画面流畅度提升70%,该数据来源于实验室300次重复测试结果”,比“本方案显著提升传输效率”更具说服力。具体实施方式则需提供至少一个完整实例,比如“当用户使用手机播放视频并触发‘多屏扩展’指令时,数据采集模块每10毫秒截取一帧画面,处理模块将画面分为‘视频区域’和‘控制栏区域’,仅对视频区域进行压缩后传输至平板,平板显示控制模块将视频区域放大至全屏,控制栏区域缩小至右上角10%区域”,这样的实例能帮助审查员理解技术方案的实际应用场景。
撰写前的专利检索是避免重复研发的关键步骤。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2年专利多屏领域因“缺乏新颖性”被驳回的申请占比达32%,而通过前期检索优化方案的申请,授权率可提升至68%。研发人员可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检索系统(www.kekedo.com)或八月瓜的专利数据库(www.bayuegua.com),输入关键词“多屏协同”“跨屏交互”“分屏控制”,并筛选近5年的发明专利,重点分析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组合。
例如,检索发现某专利已公开“基于蓝牙的多屏数据传输”,则可调整方案为“基于蓝牙+UWB(超宽带)融合定位的多屏传输”,通过增加“定位”特征体现创新;若发现现有技术未涉及“多屏内容的用户行为预测”,则可将该点作为核心创新写入权利要求。检索时还需关注“同族专利”,比如某国外企业的多屏专利在我国已申请同族,则需避免技术特征完全重叠,可通过“增加本地化适配模块(如支持鸿蒙系统的接口协议)”实现差异化。
专利多屏技术常涉及系统架构或流程步骤,附图能直观展示技术方案,减少文字描述压力。附图需满足“清晰、黑白、线条均匀”的要求,避免使用彩色或灰度图,且图中标记需与说明书一一对应。例如系统架构图应标出“1-数据采集模块、2-处理模块、3-通信模块、4-第一显示屏、5-第二显示屏”,并在说明书中说明“图1为多屏协同系统的结构框图,其中模块1与模块2通过PCIe总线连接,模块3采用Type-C接口与模块4、5通信”。
流程图需体现步骤逻辑,比如“图2为多屏数据传输的流程图,步骤S1至S5依次为数据采集、压缩、传输、解码、显示,其中步骤S3与S4可并行执行”。据科科豆的专利质量报告,包含2张以上附图的专利多屏申请,审查员发出“补正通知书”的概率降低25%。
在提交申请前,建议通过八月瓜的专利预审工具自查,重点检查权利要求是否得到说明书支持、附图标记是否遗漏、术语是否前后一致——这些细节虽小,却可能导致审查周期延长。例如某企业的车载多屏专利申请因“说明书中‘触控反馈模块’未在附图中标出”,被要求补正,延误了3个月授权时间。
很多人认为只要多屏技术有了想法就可以获得专利,这是错误的。仅有想法没有具体的技术方案和实施步骤,是无法获得专利授权的。必须将想法转化为清晰、完整、可实施的技术方案,并在申请文件中准确详细地描述出来,才有可能获得专利。
《专利审查指南》(2023年版)- 国家知识产权局编著
推荐理由:系统阐述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规范,尤其对权利要求书的“清楚、简要、以说明书为依据”原则及创造性判断标准有详细解释,是撰写多屏技术权利要求的核心依据。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实务》(第5版)- 吴观乐 著
推荐理由:通过大量电子信息领域案例(含通信协议、算法优化类技术),详解如何将“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逻辑转化为权利要求特征,适合多屏协同、数据传输等技术方案的撰写实操。
《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第3版)-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编
推荐理由:指导多屏技术领域的检索策略,包括关键词扩展(如“跨屏交互”“分屏控制”)、同族专利分析及非专利文献检索方法,帮助规避“缺乏新颖性”风险,提升创新点挖掘效率。
《发明专利申请文件撰写案例剖析》- 李超 等著
推荐理由:以“多屏显示控制”“车载多屏信息同步”等真实案例为样本,拆解说明书中背景技术、技术方案、实施例的撰写技巧,尤其擅长通过实验数据支撑有益效果(如延迟测试数据、传输效率对比)。
《数字显示与多屏交互技术原理》- 王健 著
推荐理由:从硬件接口(如Type-C、MIPI)、通信协议(Wi-Fi Direct、UWB)到显示驱动算法层面,解析多屏技术的底层技术逻辑,辅助撰写说明书中“技术方案”部分的模块功能描述(如数据采集、压缩传输模块)。
本文围绕专利多屏技术申请文件的撰写要点展开介绍: 1. 界定与创新点挖掘:专利多屏技术可实现多屏间数据交互等,市场需求增长。研发人员需通过检索明确创新边界,结合场景的技术细节是申请文件重点。 2. 权利要求书撰写:以“技术问题 - 技术手段 - 技术效果”为逻辑主线,将创新点转化为技术特征。独立权利要求涵盖必要技术特征,从属权利要求补充细节可提高授权稳定性。 3. 说明书内容组织:完整描述技术方案,背景技术客观描述不足,技术方案结合流程图,有益效果用数据支撑,具体实施方式提供实例。 4. 现有技术检索:检索可避免重复研发,提升授权率。发现已有专利可调整方案体现创新,关注同族专利实现差异化。 5. 附图规范:附图直观展示方案,需清晰、黑白、标记对应。提交前自查可避免细节问题导致审查周期延长。
《2023年数字技术专利发展报告》
《专利审查指南》
《中国专利保护》期刊
科科豆的专利质量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