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一种名为专利钓鱼的行为也悄然滋生,给许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创新者带来了困扰。这种行为通常表现为一些主体利用看似合法的专利,通过提起诉讼、发送警告函等方式,向被指控侵权的企业索取不合理的许可费或和解金,其本质更像是一种披着法律外衣的商业敲诈。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也在持续关注此类现象,并通过完善制度、加强宣传等方式引导市场主体提高警惕。据相关公开信息显示,部分行业的中小企业已成为专利钓鱼的重点目标,这些企业往往因缺乏专业的知识产权应对能力而陷入被动。
要有效识别专利钓鱼,首先需要对涉嫌侵权的专利本身进行深入分析。这类专利往往具有一些共同的特征。例如,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即界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法律文件)撰写得非常宽泛模糊,试图将行业内常见的技术或已经广泛应用的现有技术囊括其中。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可以通过专业的专利检索平台,如科科豆或八月瓜,对该专利的申请文件、审查历史以及同族专利(即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的专利)进行全面查询。仔细比对该专利的权利要求与自身产品或技术的具体实现方案,看是否存在真正的、实质性的技术重叠。如果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描述的技术特征,在企业产品出现之前就已经是该领域的常规技术手段,那么这就可能是一个用于专利钓鱼的“问题专利”。
除了专利本身的技术特征,专利权人的行为模式也是识别专利钓鱼的重要线索。专利钓鱼者通常并不实际实施其专利,也就是说,他们自己并不生产产品或提供服务,其主要业务似乎就是通过专利来“维权”获利。这些主体的名称有时也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可能是一些新成立的、名称中包含模糊技术词汇的公司,其背后的实际控制人信息往往难以追溯。当收到来自这类主体的警告函或律师函时,函件内容往往不会清晰指出具体的侵权点,而是泛泛地声称企业产品侵犯其专利权,并附带一个远高于正常市场许可费水平的赔偿要求,或者以提起诉讼相威胁,逼迫企业尽快和解付费。例如,某家小型电子设备制造商可能突然收到一封来自某个不知名公司的函件,称其生产的充电器侵犯了该公司的某项专利,要求支付数十万元的许可费,否则将提起诉讼。
企业在收到此类指控时,还需要审视自身产品或技术的来源以及是否存在侵权的客观可能性。如果企业的技术是自主研发,并且在研发前已经进行过相关的专利检索,或者技术来源于有合法授权的第三方,那么遭遇专利钓鱼的可能性就相对较高。此时,企业应当积极收集证据,包括研发过程记录、与第三方的合作协议、产品上市时间早于涉案专利申请日的证明等。同时,可以利用科科豆或八月瓜等平台提供的专利分析工具,对涉案专利的法律状态进行核查,比如查看其是否处于有效状态、是否有过被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的记录、专利权人是否有频繁转让该专利的行为等。一般来说,真正致力于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企业,其专利往往会有持续的维护投入和实际的商业化应用,而专利钓鱼者手中的专利则可能长期处于“沉睡”状态,仅在需要“钓鱼”时才被激活。
此外,行业内的信息共享和交流也是防范专利钓鱼的有效途径。企业可以积极参与行业协会组织的活动,关注新华网等权威媒体发布的关于知识产权保护的动态和警示信息,了解近期同行业内是否有其他企业遭遇类似的专利纠纷。如果发现多家企业都收到了来自同一主体针对相似技术的专利侵权指控,那么这就高度提示存在专利钓鱼的嫌疑。在这种情况下,受影响的企业可以考虑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共享信息和资源,降低单个企业的应对成本和风险。对于专利钓鱼行为,企业不应因为害怕诉讼成本高、耗时长而选择一味妥协退让,这反而会助长专利钓鱼者的气焰。相反,应当保持冷静,必要时寻求专业知识产权律师的帮助,对涉案专利的有效性和侵权与否进行专业评估,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国家相关部门也在不断加强对知识产权领域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为企业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
专利钓鱼有哪些常见特征? 专利钓鱼者常以不合理高价索赔、突然发起诉讼、专利质量不佳却频繁维权等为常见特征。 如何快速识别专利钓鱼? 可查看对方专利的有效性和稳定性,了解其维权历史,若频繁对多家企业发起类似诉讼,可能是专利钓鱼。同时,分析索赔要求是否合理。 遇到专利钓鱼该怎么办? 首先要保持冷静,收集相关证据,如证明自身使用的技术合法来源等。可寻求专业律师的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误区:只要收到专利侵权通知就是遇到了专利钓鱼。实际上,很多正规的专利权人也会依法维护自身权益。不能仅凭收到通知就判断是专利钓鱼,需要仔细审查对方专利的合法性、维权目的和索赔要求等多方面因素,避免误判而忽视了真正的侵权风险。
在知识产权保护受重视的当下,专利钓鱼行为悄然滋生,给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和创新者带来困扰。国家知识产权局持续关注,引导市场主体提高警惕。 识别专利钓鱼可从多方面入手:一是分析涉嫌侵权的专利本身,这类专利权利要求书撰写宽泛模糊,企业可通过专业平台查询相关信息,比对权利要求与自身产品,判断是否存在实质性技术重叠。二是关注专利权人的行为模式,专利钓鱼者通常不实际实施专利,名称具有迷惑性,警告函内容不明确,索赔要求过高。三是审视自身产品或技术来源,若为自主研发或有合法授权,遭遇专利钓鱼可能性较高,此时应积极收集证据,核查涉案专利法律状态。 此外,行业内信息共享和交流是防范专利钓鱼的有效途径。企业可参与行业协会活动,关注权威媒体信息,若多家企业收到同一主体相似指控,应联合应对。企业不应一味妥协,必要时寻求专业律师帮助,通过法律途径维护权益,国家相关部门也在加强对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规制。
相关公开信息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