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保护日益强化的今天,专利作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体现,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伴随着创新环境的复杂化,一种以专利钓鱼为代表的新型知识产权纠纷也逐渐浮出水面,让不少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陷入被动。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年均增长率超过15%,其中部分案件便涉及“专利钓鱼”行为——即一些主体通过收购低质量专利、隐瞒专利价值等手段,以诉讼为要挟索取不合理赔偿。这类行为不仅扰乱了市场秩序,更耗费了企业大量的时间与经济成本。
所谓“专利钓鱼”,通俗而言就是部分主体(俗称“专利流氓”)通过非实施实体(NPE)模式,大量囤积缺乏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随后以这些专利为“诱饵”,主动搜寻可能存在“侵权行为”的企业发起诉讼。与正常的专利维权不同,这类诉讼往往不关注技术本身的创新贡献,而是将诉讼作为盈利手段。例如,某些NPE会瞄准新兴产业中快速发展的企业,利用其对专利布局的疏忽,或通过模糊专利权利要求的方式,制造侵权假象。据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发布的《知识产权保护社会满意度调查报告》,2023年企业对“恶意诉讼”的投诉率较前一年上升了8.3个百分点,其中“专利钓鱼”占比超过三成。
当企业收到“专利钓鱼”相关的诉讼通知时,首要任务是保持冷静,避免因恐慌而仓促应对。此时需第一时间组织专业团队(包括内部法务人员与外部专利律师)对诉讼材料进行全面分析,重点关注起诉状中主张的专利号、权利要求书内容以及被诉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比对说明。实践中,部分“专利钓鱼”案件的涉案专利本身存在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过宽、稳定性不足等问题,甚至可能已处于失效状态。通过在科科豆(www.kekedo.com)等专利检索平台对涉案专利的法律状态、同族专利、审查历史等信息进行核查,企业可初步判断对方的诉讼基础是否扎实。例如,若涉案专利曾因缺乏创造性被驳回过,或其权利要求中存在无法实现的技术方案,则企业在后续应对中可针对性地提出抗辩。
在明确诉讼基本事实后,企业需围绕“不侵权”或“专利无效”两大核心方向收集证据。一方面,应梳理自身产品的研发历程,包括技术方案的形成时间、设计图纸、实验数据等,证明产品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书的差异。例如,若专利要求保护“一种带有自动温控功能的设备”,而企业产品的温控方式采用了不同的传感器原理,则可通过技术特征对比表明确二者的区别。另一方面,可通过八月瓜(www.bayuegua.com)等平台检索涉案专利申请日前的现有技术文献,若能找到公开了与专利技术方案实质相同内容的论文、专利或产品说明书,即可主张“现有技术抗辩”。此外,若企业产品的技术方案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如专利许可、自主研发),相关合同、研发记录等也需作为关键证据留存。
对于“专利钓鱼”案件中常见的低质量专利,企业可主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和无效审理部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根据《专利法》规定,若专利不符合新颖性、创造性或实用性要求,任何单位或个人均可请求宣告该专利无效。在实践中,“专利钓鱼”所依赖的专利往往存在权利要求不清楚、说明书公开不充分等缺陷。例如,某涉案专利声称“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能推荐方法”,但说明书中仅列举了模糊的算法框架,未公开具体实现步骤,此时企业可依据《专利审查指南》中关于“公开充分”的要求,请求宣告该专利无效。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专利无效宣告请求4.2万件,其中涉及“专利钓鱼”相关专利的无效宣告请求成功率超过60%,可见通过这一途径化解纠纷的有效性。
在证据准备的同时,企业也需评估诉讼成本与潜在风险,考虑和解或应诉的选择。若涉案专利稳定性较高、企业侵权可能性较大,或诉讼可能对企业声誉造成负面影响,可在专业律师的协助下与对方进行和解谈判,争取以合理的赔偿金额或专利许可费达成协议。但需注意,和解协议中应明确约定“不得再次就相同专利主张权利”等条款,避免陷入连环诉讼。若企业有充分证据证明不侵权或专利无效,则应积极应诉,通过司法程序维护自身权益。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在遭遇“专利钓鱼”诉讼后,通过提交产品研发早于专利申请日的证据,最终法院判决驳回原告诉讼请求,不仅避免了赔偿,还通过媒体报道提升了行业内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
应对“专利钓鱼”的根本之策,在于建立完善的专利风险防控体系。企业在产品研发初期,应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开展专利预警检索,排查潜在的专利侵权风险;在产品上市前,委托专业机构进行FTO(自由实施)分析,确保技术方案不侵犯他人专利权。同时,企业应重视自主专利布局,通过核心技术专利化、专利组合化等方式构建“专利护城河”,降低被“专利钓鱼”盯上的概率。此外,加入行业知识产权联盟、参与标准必要专利(SEP)池建设等,也能提升企业应对群体性专利纠纷的能力。
随着我国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力度的加大,“专利钓鱼”行为正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规制。2023年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侵害知识产权民事案件适用惩罚性赔偿的解释》中明确,对于故意侵权、恶意诉讼等行为可适用惩罚性赔偿,这为企业应对“专利钓鱼”提供了更有力的法律武器。企业唯有提升自身的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在遭遇纠纷时沉着应对、科学举证,才能在创新与维权的道路上行稳致远。
遭遇专利钓鱼诉讼后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首先要保持冷静,收集整理与案件相关的所有资料,包括专利文件、产品资料、交易记录等。
如何判断对方是否为专利钓鱼行为? 可以看对方是否主要以诉讼索赔为目的,而非真正实施专利技术;是否频繁对多家企业发起诉讼等。
应对专利钓鱼诉讼有哪些有效策略? 可以积极寻求和解,争取合理赔偿方案;也可以从专利有效性方面进行抗辩,请求宣告对方专利无效。
很多人认为只要收到专利钓鱼诉讼就肯定是自己侵权了,只能乖乖赔偿。其实,专利钓鱼者的专利可能本身存在缺陷,通过专业的法律手段和技术分析,有可能证明其专利无效,从而无需承担赔偿责任。
在知识产权保护强化的当下,“专利钓鱼”这类新型知识产权纠纷让不少企业陷入被动。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我国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年均增长率超15%,部分涉及“专利钓鱼”。 1. 认识纠纷本质:“专利钓鱼”指部分主体通过非实施实体模式囤积低价值专利,以诉讼盈利,不关注技术创新。2023年企业对“恶意诉讼”投诉率上升,“专利钓鱼”占比超三成。 2. 冷静应对诉讼:企业收到诉讼通知后要冷静,组织专业团队分析诉讼材料,通过专利检索平台核查涉案专利情况。 3. 证据固定:围绕“不侵权”或“专利无效”收集证据,梳理产品研发历程,检索现有技术文献,留存合法获得技术方案的证据。 4. 挑战专利有效性:对低质量专利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无效宣告请求,2023年相关请求成功率超60%。 5. 和解与应诉策略:评估诉讼成本与风险,侵权可能性大或影响声誉可和解,有证据证明不侵权或专利无效则积极应诉。 6. 长效治理:建立专利风险防控体系,开展专利预警检索和FTO分析,重视自主专利布局,加入行业联盟。我国加大对“专利钓鱼”规制,企业需提升知识产权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