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和个人的创新实践中,专利获取是保护技术成果的关键环节,而不同专利类型的获取路径存在显著差异。我国专利法规定的三种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因保护范围、审查标准和流程设计的不同,成为企业技术布局时的重要选择。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发布的《中国专利统计年报》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为72.1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达208.1万件,两类专利的申请量和授权量差异,背后正是其专利获取流程的不同逻辑在推动——发明专利侧重对核心技术的深度保护,流程更严谨;实用新型则聚焦产品结构的快速确权,流程更高效。
专利获取的第一步是明确技术方案的保护类型,这直接决定了后续流程的走向。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覆盖产品的形状、构造、成分,以及技术方法、工艺流程等,例如一种新型锂电池的材料配方、智能驾驶的路径规划算法,都属于发明专利的保护范畴;而实用新型专利仅保护“产品的形状、构造或者其结合所提出的适于实用的新的技术方案”,简单来说,只有具备具体结构的产品才能申请实用新型,比如可折叠的手机支架、带有防漏结构的水杯盖等。这种保护范围的差异,使得申请前的技术定位尤为重要:若技术方案涉及方法创新或材料改进,只能选择发明专利;若仅是产品结构的局部优化,实用新型往往是更高效的选择。
为避免因技术定位偏差导致专利获取失败,申请人需要在申请前完成全面的现有技术检索。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工具可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同类技术——通过输入关键词、分类号或上传技术图纸,系统能检索出全球范围内的相关专利文献,辅助判断技术方案属于产品结构改进还是方法创新。例如某家电企业研发了一款“带有自动清洁功能的空调滤网”,其核心改进是滤网边缘增加了可拆卸的毛刷结构,通过检索发现现有专利中未出现相同结构,因此可确定申请实用新型;而若该企业同时研发了“滤网清洁的自动控制算法”,则需单独申请发明专利,因为算法属于方法类创新。
完成技术定位和检索后,进入申请文件的撰写环节,这一步的细节差异直接影响专利获取的效率。发明专利的申请文件要求更高,说明书需详细公开技术方案的“如何实现”和“为何创新”,包括技术领域、背景技术、发明内容(含技术问题、技术方案、有益效果)、附图说明、具体实施方式等模块,其中“具体实施方式”需提供至少一个详细的技术实现案例,例如某化学合成方法的发明专利,需写明原料配比、反应温度、时间等具体参数,确保本领域技术人员能重复实现该技术。相比之下,实用新型专利的说明书更侧重产品结构的清晰描述,尤其是附图的规范性——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实用新型专利的附图必须能清楚显示产品的形状、构造或其结合,通常需要提供立体图、俯视图、剖视图等多视角图纸,文字说明则可适当简化,重点解释结构之间的连接关系和工作原理。
文件提交时,两者的官方费用也存在差异。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专利收费标准》,发明专利申请费为900元,实质审查费2500元,而实用新型申请费仅500元,且无实质审查费。对于成本敏感的中小企业或个人申请人,可通过八月瓜的费用测算工具预估总支出,该工具会根据专利类型、申请人身份(个人/企业)、是否享受费减政策等因素,自动计算申请费、年费等各项费用,帮助用户在专利获取初期做好成本规划。
审查环节是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获取流程最显著的差异点。发明专利采用“初步审查+实质审查”的双重审查制,而实用新型仅需通过初步审查(即形式审查)即可授权。
发明专利的初步审查主要核查申请文件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如说明书是否有摘要、附图是否清晰)、是否缴纳申请费等,通过后进入实质审查阶段——这是决定发明专利能否授权的核心环节,审查员会对技术方案的新颖性(是否在申请日前未被公开)、创造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是否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进步)、实用性(能否制造或使用并产生积极效果)进行全面查验。例如某企业申请的“一种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溯源方法”发明专利,审查员会检索全球范围内的区块链溯源技术文献,判断该方法在数据加密算法、节点验证逻辑等方面是否具备创造性,若发现现有技术中已存在类似算法,则会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要求申请人陈述区别技术特征和创造性理由。实质审查周期较长,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为24.5个月,部分复杂领域(如生物医药)甚至超过3年。
实用新型专利的形式审查则聚焦文件表面要素的合规性,包括申请文件是否包含请求书、说明书、权利要求书、附图,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界定保护范围,附图是否与文字描述一致等,不涉及对技术方案新颖性、创造性的实质查验。只要文件格式正确、内容完整,通常6-8个月即可通过审查并公告授权。这种“快速确权”的特点,使得实用新型成为企业保护短期结构改进技术的优选,例如某玩具企业推出的“可变形的积木颗粒”,通过在颗粒侧面增加弹性卡扣结构实现快速拼接,申请实用新型后7个月即获得授权,迅速应用于产品宣传和市场竞争。
尽管审查标准不同,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在专利获取过程中都可能涉及文件补正或意见答复,但两者的触发场景和处理方式存在差异。实用新型的补正多因文件格式问题,例如权利要求书未以“其特征在于”界定技术特征,或附图缺少标号说明,此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发出《补正通知书》,申请人需在指定期限内修改文件并提交,补正合格后即可进入授权程序;而发明专利的答复更多与实质审查相关,审查员在检索现有技术后,若认为技术方案缺乏创造性(如与某篇对比文件的技术方案相比,改进点仅为本领域常规手段),会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申请人需通过书面答复阐述技术方案的创新点,例如说明改进技术解决了对比文件未提及的技术问题,或带来了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
在答复环节,专业的专利代理服务能显著提升专利获取成功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代理人团队可根据审查意见类型提供针对性建议:对于实用新型的补正,帮助调整权利要求书的措辞,确保保护范围清晰;对于发明专利的审查意见,则通过挖掘技术方案的“非显而易见性”,例如结合具体实施例说明改进技术如何降低生产成本30%或提升效率50%,用数据支撑创造性主张。某新能源企业曾就“一种电池包散热结构”的发明专利收到审查意见,认为其散热通道设计与现有专利类似,代理人通过补充实验数据,证明新结构的散热效率比对比文件高出25%,最终推动专利授权。
两类专利获得授权后,其权利稳定性和维持要求也影响着专利获取的最终价值。由于实用新型未经过实质审查,授权后可能因他人提出“专利权无效宣告请求”而被宣告无效——若请求人提交证据证明该实用新型缺乏创造性(如现有技术中已存在相同结构),国家知识产权局经审理后可能宣告专利权无效。而发明专利经过实质审查,权利稳定性更高,被无效的概率相对较低。因此,企业在专利获取后,尤其是实用新型,需通过八月瓜的专利监控工具定期跟踪相似专利申请,及时应对潜在的无效风险。
在权利维持方面,发明专利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为10年,均需自申请日起缴纳年费,且年费随保护年限增长而递增。八月瓜的年费管理系统可自动提醒用户缴纳年费,并根据专利类型和年限计算费用金额,避免因漏缴年费导致专利权终止。例如某企业2018年授权的发明专利,2023年需缴纳第6年年费2000元,系统会提前3个月发送提醒,确保企业及时缴费维持权利。
不同创新主体可根据技术特点和商业需求选择合适的专利获取路径:对于生命周期短、结构改进明显的技术,实用新型的“快速授权”能实现技术保护与市场推广的同步推进;对于核心技术方法或重大产品创新,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长期保护”更利于构建技术壁垒。通过科科豆的专利布局规划工具和八月瓜的全流程管理服务,申请人可精准匹配专利类型与专利获取策略,让创新成果获得更有效的法律保护。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获取流程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发明专利流程包括受理、初审、公布、实审、授权,时间较长;实用新型只有受理、初审、授权,时间短。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在申请文件上有差异吗? 有差异,发明专利申请文件对技术方案的描述要更详尽深入,强调突出创造性;实用新型相对注重实用性和新颖性,文件要求稍低。 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的审查时间分别大概多久? 发明专利审查时间较长,一般2 - 3年甚至更久;实用新型通常6 - 12个月左右。
很多人认为实用新型专利获取流程简单就没什么价值,其实实用新型在一些小发明、小改进方面能快速获得保护,及时为企业或个人带来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并非没有价值。
在企业和个人创新实践中,专利获取是保护技术成果的关键,我国发明专利与实用新型专利获取流程差异显著。 1. 申请前:需明确技术保护类型,发明专利保护范围广,涵盖产品及技术方法;实用新型仅保护有具体结构的产品。申请人要进行现有技术检索,可借助科科豆平台工具判断申请类型。 2. 申请文件:发明专利申请文件要求高,说明书需详细公开技术方案;实用新型侧重产品结构描述,附图规范性要求高。文件提交时,发明专利费用更高,可通过八月瓜工具预估成本。 3. 审查阶段:发明专利采用双重审查制,初步审查后进入实质审查,周期长;实用新型仅需形式审查,6 - 8个月可授权。 4. 答复与补正:实用新型补正多因文件格式问题;发明专利答复多与实质审查相关。科科豆平台的专利代理人可提供针对性建议。 5. 授权后:实用新型权利稳定性低,易被宣告无效,需用八月瓜工具监控;发明专利权利稳定性高。两类专利均需缴纳年费,八月瓜系统可自动提醒。不同创新主体可按需选择专利类型和获取路径。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4年发布的《中国专利统计年报》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专利收费标准》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用于2023年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等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