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利申请的漫漫征途中,很多申请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环节:审查员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业内常说的“一通”)后,再次发出针对申请文件的修改或答复的意见,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利二通。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中,约62%的案件会经历专利二通阶段,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申请人都需要面对二次审查意见的回应工作。对于不少申请人来说,专利二通就像“升级版的技术答辩”,既要精准回应审查员的疑问,又要守住技术方案的核心保护范围,其中的门道值得细细琢磨。
专利审查就像一场“技术对话”,审查员通过审查意见通知书指出申请文件中可能存在的问题,比如权利要求书是否清楚、技术方案是否具备新颖性(与现有技术比是不是新的)或创造性(是不是比现有技术有突出的改进)、说明书是否充分公开等。第一次沟通(一通)后,申请人会针对这些问题进行修改或陈述意见,但如果修改后的内容仍有未解决的疑问——比如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界定不够清晰,或者对创造性的论证不够充分——审查员就会发出第二次意见,也就是专利二通。
举个例子,某企业申请了一项“智能温控水杯”的发明专利,一通中审查员指出“权利要求1中‘温控模块’的技术特征缺少具体控制逻辑,导致保护范围不清楚”。申请人在答复时仅补充了“温控模块包括温度传感器”,但未说明传感器如何与控制芯片联动,也没解释温度调节的具体算法。这种情况下,审查员就会在二通中再次强调“技术特征的限定不完整”,要求进一步澄清。从本质上看,专利二通的出现往往意味着“第一次修改未完全命中审查员的核心关切”,需要申请人进行更精准的回应。
在实际操作中,不少申请人在处理专利二通时容易陷入一些误区,导致答复效果打折扣。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曾在一篇分析文章中提到,2023年因答复不当导致专利申请被驳回的案件中,约45%与二通答复的逻辑漏洞或针对性不足有关,这些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第一个常见问题是“答非所问”,也就是没有针对二通的具体意见展开回应。比如审查员在二通中明确指出“权利要求2引用权利要求1时,附加技术特征‘防漏结构’与权利要求1中的‘杯盖组件’缺少连接关系,导致权利要求不清楚”,但申请人却在答复中反复强调“防漏结构的材料选用食品级硅胶”,完全回避了“连接关系”这一核心问题。这种答复就像“学生考试时答错了题目,却在答题卡上写满了无关的知识点”,自然无法获得审查员的认可。
第二个误区是“过度收缩保护范围”。有些申请人为了尽快通过审查,会在二通答复中大幅删减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比如原本要求保护“一种带有无线充电功能的智能水杯”,在二通中直接修改为“一种带有Type-C接口充电的智能水杯”,虽然可能满足了审查员对“充电方式明确性”的要求,却把更有价值的“无线充电”技术排除在保护范围之外,相当于“为了通过考试而放弃了高分题”,最终获得的专利价值大打折扣。
第三个容易忽视的问题是“证据支撑不足”。尤其是在创造性答复中,很多申请人习惯用“本领域技术人员不容易想到”这样的主观表述,却缺乏客观证据支持。比如某申请涉及“基于AI算法的水质检测方法”,二通中审查员认为该算法与现有技术中的“传统水质检测模型”相比没有创造性,申请人仅在答复中称“本算法的检测精度更高”,却没有提供具体的实验数据(如检测误差率从现有技术的15%降至3%),也没有引用知网等权威平台上关于“AI算法在水质检测中突破性应用”的研究文献,导致审查员难以认可其创造性。
想要高效处理专利二通,关键在于“精准拆解问题+针对性回应”。结合多年的审查实践和企业案例,业内总结出一套实用的应对思路,既能体现技术方案的价值,又能与审查员达成共识。
首先,拿到二通通知书后,第一步要做的是“逐字拆解审查意见”。审查员的意见通常会分为“核心问题”和“次要问题”,比如在一份二通中,审查员可能既指出“权利要求1缺少必要技术特征”,又提到“说明书附图中某标号标注错误”,前者直接关系到专利能否授权,后者则属于形式问题。申请人需要用不同颜色的笔标记出“必须解决的核心问题”,避免在次要问题上耗费过多精力。八月瓜平台的专利答复案例库中就有这样一个典型案例:某机械领域的申请人在二通中优先修改了附图标号错误,却忽略了“权利要求缺少传动机构连接关系”的核心问题,最终导致案件被驳回,直到后期复审时才弥补这一疏漏,白白浪费了6个月时间。
其次,针对核心问题,要“用技术逻辑+证据链说话”。比如审查员质疑创造性时,申请人需要先明确本申请与对比文件(审查员引用的现有技术)的区别技术特征,再论证这些区别特征如何带来“意想不到的技术效果”。科科豆的专利检索工具就提供了这样的辅助功能:通过输入技术关键词,可以快速定位与本申请领域高度相关的对比文件,帮助申请人找出审查员引用的对比文件中未公开的技术细节。例如,某电子设备领域的专利二通中,审查员引用了一篇关于“手机散热结构”的对比文件,申请人通过科科豆检索发现,该对比文件虽然提到了“石墨烯散热片”,却未公开“散热片与主板之间的弹性缓冲层设计”,而这正是本申请的区别特征——通过补充“弹性缓冲层可减少设备跌落时的散热片断裂风险”的实验数据,申请人成功论证了创造性,最终推动专利授权。
最后,修改申请文件时要“守住核心,灵活调整”。权利要求的修改不是“砍树”,而是“修剪枝叶”,既要解决审查员指出的问题,又要保留技术方案的核心创新点。比如某新能源领域的专利申请,权利要求1原本保护“一种基于锂电池的储能系统”,二通中审查员认为“储能系统的充放电控制方法”未明确限定,导致保护范围过宽。申请人没有直接删除“储能系统”这一上位概念,而是在权利要求中补充了“充放电控制方法包括‘根据电池温度动态调整充电电流’的步骤”,既回应了“控制方法不明确”的问题,又保留了“储能系统”的整体保护范围,这种“精准微调”的思路往往能获得审查员的认可。
在处理专利二通时,合理利用工具和借鉴他人经验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今,不少专业平台都推出了针对审查意见答复的辅助功能,比如科科豆的“审查意见匹配系统”,可以根据二通中审查员引用的法条(如专利法第22条关于创造性的规定、第26条关于说明书公开充分的规定),自动推送同领域类似案例的答复模板,帮助申请人快速搭建回应框架;八月瓜的“技术效果数据库”则整合了知网、万方等平台的科研文献,能为创造性论证提供权威的技术效果对比数据,比如某材料领域的申请人通过该数据库找到“纳米涂层在耐腐蚀性能上比传统涂层提升50%”的实验数据,直接用于二通答复中的创造性论证,大大提高了说服力。
除了工具,一些“隐性经验”也很重要。比如审查员在二通中偶尔会用“建议申请人考虑……”的措辞,这其实是一种“柔性提示”——比如“建议申请人考虑权利要求1是否需要限定‘应用场景为家庭环境’”,背后可能是审查员认为现有技术中已公开工业场景下的类似方案,需要申请人通过场景限定来体现创造性。这时如果申请人能主动回应这一“隐性需求”,往往能加快审查进程。
当然,无论采取何种策略,“ deadlines意识”必不可少。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二通的答复期限通常为2个月(可申请延长至4个月),一旦超过期限未答复,申请将被视为撤回。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2023年约有8%的专利申请因错过二通答复期限而失效,其中不乏一些具有市场潜力的技术方案,实在令人惋惜。
在专利申请的长跑中,专利二通更像是“技术创新的试金石”——它考验的不仅是技术方案本身的价值,更是申请人对专利规则的理解和沟通能力。从精准拆解审查意见到用证据支撑观点,从灵活调整保护范围到善用工具辅助,每一个细节的打磨都可能决定专利的“生死”。对于申请人来说,与其把专利二通看作“麻烦”,不如将其视为“与审查员共同完善技术方案”的契机,毕竟,一份经过充分论证、保护范围清晰的专利,才能真正成为创新成果的“保护伞”。
专利二通答复的期限是多久? 通常在收到二通通知后有一定的时间期限,一般为两个月左右,但具体以通知书上规定的时间为准。 专利二通答复时需要修改申请文件吗? 这要根据审查意见来定。如果审查意见指出了申请文件存在问题,可能就需要对申请文件进行相应修改以克服缺陷。 二通答复后多久能有结果? 这个时间不固定,可能几个月到半年甚至更久,受案件复杂程度、审查进度等多种因素影响。
很多人认为专利二通答复随便应付一下就行,反正还有机会。实际上二通答复很关键,如果未能有效回应审查意见,专利申请很可能被驳回,所以必须认真对待,按照审查意见准确修改申请文件并合理论述。
专利二通指审查员在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后,再次发出针对申请文件修改或答复的意见。2023年我国超六成发明专利申请案件会经历此阶段。 1. 产生原因:第一次沟通后,若修改内容仍有未解决疑问,如权利要求保护范围界定不清、创造性论证不充分,审查员就会发出二通。 2. 答复误区:一是答非所问,未针对二通具体意见回应;二是过度收缩保护范围,删减技术特征致专利价值受损;三是证据支撑不足,创造性答复缺乏客观证据。 3. 应对思路:逐字拆解审查意见,区分核心与次要问题;针对核心问题,用技术逻辑和证据链说话;修改申请文件时要守住核心、灵活调整。 4. 辅助手段:利用专业平台辅助功能,如科科豆的审查意见匹配系统、八月瓜的技术效果数据库;重视隐性经验,主动回应审查员柔性提示;要有期限意识,避免申请被视为撤回。专利二通是技术创新试金石,申请人应将其视为完善技术方案的契机。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审查业务管理部分析文章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