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利申请的过程中,申请人常常会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员进行多轮沟通,其中审查意见通知书是最为常见的沟通方式。当申请人收到第一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一通)并进行答复后,审查员会基于新的答复内容和修改文件,给出第二次审查意见通知书,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专利二通。这一阶段往往意味着审查员对申请文件的核心内容有了更深入的审视,也可能是在针对一通答复中未解决的问题或新发现的缺陷提出进一步的质疑。对于申请人而言,专利二通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它提供了再次澄清发明创造要点、完善申请文件的机会,以便更充分地满足授权条件。
专利二通的出现,并不直接预示着最终的授权结果,其背后涉及多个复杂因素的综合作用。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年度知识产权统计数据,近年来我国发明专利的平均审查周期不断缩短,授权率也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但具体到每个案件,尤其是经过专利二通阶段的案件,其走向会因个体差异而有显著不同。一般来说,如果审查员在二通中指出的问题主要集中在形式缺陷或一些易于修改的实质缺陷,例如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格式、说明书的部分内容需要补充说明等,那么经过申请人或代理人专业细致的答复和修改后,授权的可能性相对较高。然而,如果二通中明确指出了发明缺乏创造性这一核心问题,并且审查员提供了更为相关的对比文件,那么此时的答复工作就会变得异常关键,授权的不确定性也会相应增加。
影响专利二通答复后授权概率的首要因素在于发明创造本身的创新性高度。专利制度的核心在于保护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技术方案,其中创造性是审查员在实质审查阶段关注的重点,也是在二通中最常被提及的问题。如果一项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仅仅是简单的叠加或显而易见的改进,那么即使经过多次答复,也难以逾越创造性的门槛。例如,在某个关于“一种新型水杯”的专利申请中,如果其改进点仅仅是将杯盖的颜色从红色改为蓝色,或者在杯身上增加一个普通的挂绳孔,这样的技术方案在面对二通中审查员提出的创造性质疑时,就很难通过争辩获得授权。相反,如果该水杯的改进点在于设计了一种全新的保温结构,能够将保温时间从现有技术的6小时显著提升至24小时,并且这种结构在原理上与现有技术有本质区别,那么即使在二通中面临挑战,只要申请人能够清晰、有力地阐述其技术效果和创新点,授权的希望依然很大。
其次,申请人或专利代理人对审查意见的理解程度和答复策略的合理性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收到二通后,仔细研读审查意见通知书的每一个细节,准确把握审查员的审查思路和核心关切点,是制定有效答复策略的前提。如果对审查员的意见存在误解,答复就可能偏离方向,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让审查员认为申请人未能理解现有技术与本发明的区别。例如,审查员在二通中引用了一篇对比文件,指出本发明权利要求1相对于该对比文件不具备创造性,此时申请人需要做的不仅仅是简单否认,而是要深入分析对比文件公开的技术内容,找出本发明与对比文件在技术领域、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和技术效果上的实质性差异,并通过充分的论证来支持这些差异。合理的修改也是答复策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二通答复中,适时、适度地修改权利要求书,例如缩小保护范围以避开审查员指出的现有技术,或者增加技术特征以突出本发明的创造性,有时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修改不能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这是专利法明确规定的。
现有技术的检索和对比分析的充分性同样会影响二通的答复质量和最终的授权结果。在专利审查过程中,审查员会检索到相关的现有技术文献,并将其作为评价专利申请新颖性和创造性的依据。申请人或代理人在答复二通时,如果能够主动进行更广泛、更深入的补充检索,可能会发现审查员未曾考虑到的现有技术,或者找到能够支持本发明创造性的反证。例如,审查员在二通中认为本发明的某个技术特征在某篇对比文件中已经公开,但申请人通过补充检索,发现该技术特征在对比文件中虽然有所提及,但其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和达到的技术效果与本发明完全不同,那么这一发现就可以作为有力的争辩理由。此外,利用专业的专利检索分析平台,如八月瓜或科科豆,可以帮助申请人更高效地获取和分析现有技术信息,从而为二通答复提供更坚实的证据支持。
审查员的个人审查风格和对法律条款的理解尺度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授权概率,尽管这种影响并非决定性的,但在实践中确实存在。不同的审查员在面对相似技术领域的专利申请时,可能会因为自身的知识背景、审查经验以及对创造性判断标准的把握略有不同,而提出侧重点有所差异的审查意见。有些审查员可能更注重技术方案的细节对比,而有些审查员则更关注发明所能带来的整体技术进步。因此,经验丰富的专利代理人往往能够根据审查员在一通和二通中展现出的审查倾向,调整答复的侧重点和表达方式,以期达到更好的沟通效果。
此外,答复文件的撰写质量也是不可忽视的一环。一份逻辑清晰、论证严谨、论据充分的答复意见,能够让审查员快速理解申请人的观点和发明的价值。反之,如果答复意见条理混乱、论据不足,甚至存在错别字或语句不通顺等问题,不仅会影响审查员的阅读体验,也可能让审查员对申请人的专业能力产生质疑,从而间接影响对案件授权前景的判断。在撰写答复意见时,应当针对审查员在二通中提出的每一个问题都给予明确、具体的回应,避免答非所问或泛泛而谈。对于权利要求书的修改,要确保修改后的权利要求书既能够克服审查员指出的缺陷,又能最大限度地保护申请人的合法权益。
在实际操作中,还有一些细节问题可能会影响二通后的授权进程。例如,答复期限的遵守情况,申请人必须在规定的期限内提交答复文件,逾期未答复的,专利申请将被视为撤回。虽然可以请求延长期限,但需要缴纳相应的费用,并且延长期限也并非无限期。另外,在答复过程中与审查员的沟通是否顺畅,例如当对审查意见存在重大疑问时,是否能够通过会晤或电话讨论等方式与审查员进行有效沟通,澄清误解,也可能对案件结果产生积极影响。
综上所述,专利二通答复后的授权概率是一个受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既包括发明本身的客观属性,也涉及申请人的主观应对策略和操作规范。对于申请人而言,在收到二通后,最重要的是保持冷静,认真对待,积极寻求专业帮助,通过全面分析审查意见、深入挖掘发明创新点、制定科学合理的答复方案,并严格按照专利法的规定和审查指南的要求进行操作,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授权的可能性,将发明创造的智力成果转化为受法律保护的专利权。
专利二通答复后授权概率高吗? 专利二通答复后授权概率受多种因素影响,没有固定的高低之分,若答复针对性强、理由充分,授权概率会相对高一些。 专利二通答复后授权受哪些因素影响? 影响因素包括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答复的质量,审查员的判断等。 如何提高专利二通答复后的授权概率? 要认真研究审查意见,提供充分的证据和合理的解释,必要时对专利文件进行修改完善。
有人认为专利二通答复后基本就会授权,这种想法是错误的。二通答复后仍需经过审查员的严格审核,若答复不能消除审查意见中指出的问题,或者专利本身不满足授权条件,依然可能不被授权。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
推荐理由:系统阐述专利审查流程、标准及具体操作规范,是理解二通审查意见法律依据和答复要求的官方权威资料。
《专利申请文件撰写与答复实务》(吴观乐 著)
推荐理由:结合实例讲解专利文件撰写技巧及审查意见答复策略,重点覆盖权利要求书修改、创造性争辩等二通答复核心环节。
《专利创造性判断实务》(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中心 编)
推荐理由:深入解析创造性审查标准、判断方法及典型案例,帮助申请人针对性回应二通中关于创造性的核心质疑。
《专利检索与分析实务教程》(李超 等著)
推荐理由:详解专利检索策略、数据库使用及现有技术对比分析方法,提升二通答复中现有技术抗辩的专业性和说服力。
《专利审查意见答复策略与案例评析》(杨敏锋 著)
推荐理由:通过大量真实案例展示不同类型审查意见的答复思路,包括二通中常见的形式缺陷、创造性问题的应对技巧。
专利二通是申请人答复一通后,审查员基于新答复内容和修改文件给出的二次审查意见,它既是挑战也是完善申请文件的机会。其结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具体如下: 1. 发明创造的创新性高度是首要因素。若发明仅为简单叠加或改进,难以通过创造性审查;若有显著创新,阐述清楚则有授权希望。 2. 申请人或代理人对审查意见的理解和答复策略很关键。需准确把握审查思路,合理修改权利要求书。 3. 现有技术检索和对比分析的充分性影响答复质量。主动检索可能找到反证,利用专业平台可获取更多信息。 4. 审查员个人风格和法律理解尺度有一定影响。代理人可根据审查倾向调整答复方式。 5. 答复文件撰写质量不容忽视。应逻辑清晰、论证严谨,明确回应问题。 6. 实际操作中的细节也会影响授权进程。要遵守答复期限,与审查员保持良好沟通。 申请人收到二通后,应冷静应对,寻求专业帮助,提高授权可能性。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年度知识产权统计数据
八月瓜专业的专利检索分析平台
科科豆专业的专利检索分析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