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领域的创新发展离不开专利的保护与转化,而准确理解专利分类标准、掌握高效检索技巧,是科研人员、企业研发者以及知识产权从业者的必备能力。近年来,随着我国医疗科技的快速进步,医疗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医疗领域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62%,涵盖医疗器械、创新药物、生物材料等多个细分领域。这些专利不仅是技术创新的载体,更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因此,深入了解医疗专利的分类逻辑与检索方法,对推动技术转化、规避侵权风险具有重要意义。
医疗专利的分类需依托统一的标准,目前全球最广泛使用的是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制定的国际专利分类(IPC)体系,这一体系如同“技术坐标”,将数百万件专利按技术主题划分为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五级结构。在医疗领域,核心大类集中在“A部(人类生活必需)”下的“A61类目”,该类目明确标注为“医学或兽医学;卫生学”,几乎涵盖所有与医疗相关的技术方向。
具体到细分领域,A61类目下的小类划分极具针对性:例如“A61B”聚焦“诊断;外科;鉴定”,包含心电图设备、内窥镜、血压测量仪等诊断器械的专利;“A61K”则指向“医用、牙科用或梳妆用的配制品”,涵盖化学药物、生物制剂、中药组合物等;“A61F”涉及“可植入血管内的滤器;假体(如人工 limbs);矫形”,像人工关节、心脏支架、义齿等植入式医疗器械的专利均归属此类。以人工关节专利为例,其分类号通常细化至“A61F2/30”(髋关节假体)或“A61F2/38”(膝关节假体),通过小组级别的分类号,可精准定位到具体技术方向。
在国际IPC体系基础上,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结合本土医疗产业特点,对分类标准进行了适应性调整,尤其在中医药、特色医疗器械等领域增加了细分维度。例如,针对中医药专利,除了归入IPC的“A61K36/00(含有来自藻类、苔藓、真菌或植物或其派生物,例如传统草药的未确定结构的药物制剂)”,还通过“本国分类号”补充了药材基原、炮制方法等特色信息,帮助检索者快速识别中药配方的独特性。
此外,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分类审查指南》中,对医疗领域的新兴技术(如人工智能医疗、基因治疗)也明确了分类规则。例如,AI辅助诊断系统的专利,若核心在于算法模型,可能归入“G06N(基于特定计算模型的计算机系统)”;若侧重硬件设备(如带AI芯片的超声仪),则需同时标注“A61B”(诊断器械)与“G06N”,这种“跨类目”分类方式体现了技术融合趋势下的分类灵活性。
关键词是专利检索的基础,但医疗领域存在大量“一名多义”或“一义多名”的术语,直接影响检索精准度。例如,“人工心脏瓣膜”在行业内常被简称为“心瓣”,而学术文献中可能使用“心脏假体瓣膜”;“肿瘤免疫治疗”相关专利中,“PD - 1抑制剂”“CAR - T细胞疗法”等细分技术名称也需纳入检索范围。
在实际操作中,可借助专业检索平台的“同义词扩展”功能提升效率。以科科豆平台为例,输入“微创手术器械”后,系统会自动关联“腹腔镜器械”“内镜手术工具”“微创介入装置”等行业常用表述,并支持手动添加“能量平台”“吻合器”等细分部件术语,形成多维度关键词组合。同时,需注意避免过度依赖“热门词”,例如检索“AI医疗”时,补充“机器学习辅助诊断”“深度学习医学影像”等具体技术描述,可减少无关专利的干扰。
相较于关键词的模糊性,分类号检索能通过技术主题的“坐标定位”实现精准筛选,尤其适合检索者对技术术语不熟悉的场景。例如,若需查找“胰岛素笔”相关专利,无需纠结“注射装置”“笔式注射器”等名称差异,直接使用IPC分类号“A61M5/315”(具有剂量设定机构的笔式注射器),即可快速覆盖该技术领域的所有专利。
八月瓜平台的“分类号导航”功能在此方面表现突出:用户可从A61大类逐层展开至小类、大组、小组,每个层级均配有技术主题说明和典型专利示例。例如,进入“A61K31/00(含杂环化合物的医药配制品)”后,平台会显示“31/135(含六元环,有氮原子作为仅有的杂环原子,例如吡啶)”等小组分类,并列举“含吡啶环的抗肿瘤药物”相关专利,帮助用户直观理解分类逻辑,避免因分类号选择偏差导致的漏检。
医疗专利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创新性,还与其法律状态、市场应用潜力密切相关。检索时需结合“语义扩展”与“数据维度筛选”,精准定位高价值专利。例如,科科豆的“语义联想”功能可通过专利摘要中的技术特征自动关联相关主题,当检索“可降解心脏支架”时,系统会同步推送“生物可吸收血管支架”“聚乳酸基支架材料”等关联技术,帮助挖掘上下游创新点。
法律状态筛选则需重点关注“授权专利”“实质审查生效”两类,排除“撤回”“驳回”“失效”专利,避免研发资源浪费。八月瓜平台提供“法律状态可视化”工具,可通过时间轴展示专利的申请日、公开日、授权日等关键节点,并支持按“申请年份”筛选近3 - 5年的新技术(如2020年后的AI医疗专利),按“申请人类型”锁定企业(如迈瑞医疗、联影医疗)或高校(如清华大学医学院)的核心研发成果。某医疗器械企业曾通过该功能筛选“2021 - 2023年授权的磁共振成像设备专利”,成功获取12项关键技术参数,为新产品研发节省了6个月的技术调研时间。
在医疗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掌握分类标准与检索技巧,如同为创新装上“导航系统”,既能避免重复研发的资源浪费,也能在专利布局中抢占先机。无论是通过分类号锁定技术领域,还是借助智能平台实现语义扩展,核心都在于“精准”与“高效”——让每一次检索都成为技术创新的起点,而非终点。
问:医疗专利分类标准有哪些? 答:医疗专利主要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发明专利涵盖新的医疗方法、药品配方等;实用新型专利针对医疗设备的形状、构造改进;外观设计专利涉及医疗产品的新设计等。 问:医疗专利检索有哪些技巧? 答:可使用关键词组合检索,比如将疾病名称、医疗技术与专利类型结合。也可利用分类号精确查找,还能通过专利申请人、发明人等途径检索。 问:了解医疗专利分类标准和检索技巧有什么作用? 答:有助于研发人员避免重复研究,节省时间和成本。方便企业保护自身技术成果,进行专利布局,也利于投资者评估项目的前景和价值。
误区:认为只要是医疗方面的创新都能申请专利。 科普:并非所有医疗创新都能申请专利,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由于关乎公共利益和伦理道德,一般不能授予专利。只有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要求的医疗技术、产品设计等才能申请。
医疗领域专利的保护与转化对其创新发展至关重要,准确理解专利分类标准、掌握检索技巧是相关从业者的必备能力,2023年我国医疗领域专利申请量突破12万件。 分类标准方面,国际通用的IPC分类体系将专利按技术主题分为五级结构,医疗领域核心大类在“A部(人类生活必需)”下的“A61类目”,其小类划分针对性强。国内则结合本土医疗产业特点,在中医药、新兴技术等领域细化调整分类标准。 检索技巧上,关键词检索要兼顾技术术语与行业俗称,可借助“同义词扩展”功能;分类号检索能精准筛选,八月瓜平台的“分类号导航”功能表现出色;语义扩展与法律状态筛选可聚焦高价值专利,科科豆的“语义联想”和八月瓜的“法律状态可视化”工具很实用。掌握这些标准和技巧能避免资源浪费,助力创新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专利分类审查指南》
科科豆平台
八月瓜平台
某医疗器械企业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