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权专利和未授权专利有什么区别和作用

专利

揭开专利的两种面孔:从申请到授权的创新保护之路

专利是企业和个人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法律工具,但其从诞生到真正具备法律效力,往往要经历一段“成长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创新成果会以两种状态存在:一种是还在审查中的“未授权专利”,另一种是通过审查、获得法律认可的“授权专利”。这两种状态不仅代表着专利的不同发展阶段,更在法律地位、商业价值和技术意义上有着本质差异。了解它们的区别,能帮助创新主体更好地规划专利布局,让创新成果发挥最大价值。

一项专利从提交申请到最终获得授权,往往需要经历多个审查环节。以发明专利为例,申请人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申请后,首先会进入形式审查阶段,主要核对申请文件是否齐全、格式是否符合要求。通过形式审查后,专利申请会被受理并公开(通常在申请日起18个月后),此时的专利就处于“未授权”状态。如果申请人提出实质审查请求,国家知识产权局会对专利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进行详细的技术审查——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3年,期间审查员会与申请人沟通修改,若最终符合要求,专利才会被授予权利,成为“授权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统计年报》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50.1万件,授权量为58.2万件,这意味着超过六成的申请最终未能获得授权,未授权专利其实是专利领域更常见的“中间形态”。

未授权专利虽然还未获得法律保护,但其价值并非空白。处于审查阶段的未授权专利,其申请文件会在公开后被收录到专利数据库中,任何人都可以通过科科豆等专利检索平台查询到技术细节。这种公开性让未授权专利成为行业技术趋势的“晴雨表”。比如在新能源电池领域,某企业提交的“高容量电极材料制备方法”专利申请公开后,同行通过八月瓜的专利分析工具发现,该技术采用了新型纳米涂层工艺,虽然最终因创造性不足未获授权,但其公开的工艺参数为后续研发提供了重要参考,避免了重复研究。此外,未授权专利还能作为企业研发实力的“间接证明”,在融资或合作谈判中,企业若能展示一批处于审查阶段的专利,即使尚未授权,也能向投资方传递“持续创新”的信号。

而当专利通过审查、获得授权后,其性质就发生了根本变化——获得授权的专利意味着申请人正式获得了法律赋予的排他权。根据《专利法》规定,发明专利权的保护期为20年,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权为10年,均自申请日起计算。在保护期内,专利权人可以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制造、销售、使用其专利技术,一旦发现侵权行为,可通过法律途径索赔。这种排他权让授权专利成为企业的“商业护城河”。例如某药企研发的抗癌新药获得发明专利授权后,在保护期内独占市场,通过药品销售获得高额利润;而当其他企业试图仿制时,药企可依据授权专利提起诉讼,维护市场份额。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利行政执法办案量达6.7万件,其中80%以上涉及授权专利的侵权纠纷,这也从侧面印证了授权专利的法律威慑力。

从商业价值来看,授权专利的“变现能力”远高于未授权专利。除了通过独占市场获利,授权专利还可以通过许可、转让、质押等方式直接产生收益。2023年我国专利开放许可成交金额达12.8亿元,许多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将授权专利许可给企业,实现了“产学研”转化;某新能源企业则将其授权的电机控制专利质押给银行,获得了5000万元贷款,用于扩大生产线。相比之下,未授权专利由于权利状态不稳定,难以成为许可或质押的标的,但这并不意味着它毫无商业潜力——部分未授权专利虽然未通过审查,但其技术方案可能具备实用价值,企业可将其作为技术秘密保护,或通过技术转让将研发经验转化为收益。

在技术层面,未授权专利和授权专利共同构成了创新的“探索图谱”。未授权专利往往代表着“前沿尝试”,可能包含一些尚未成熟但具有突破性的技术思路。比如在人工智能领域,八月瓜的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该领域未授权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5%,其中不少涉及大模型训练优化、多模态交互等前沿方向,这些专利虽然最终可能因技术缺陷未获授权,但其公开的算法框架为后续研发提供了“试错参考”。而授权专利则代表着“成熟成果”,其技术方案经过审查验证,具备稳定性和可复制性,是行业技术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例如5G通信领域的授权专利,直接定义了全球通信技术的底层架构,成为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入场券”。

值得注意的是,未授权专利并非一成不变的“半成品”。在审查过程中,申请人可根据审查意见修改技术方案,提升专利的授权概率。某机器人企业最初提交的“柔性抓取装置”专利申请因保护范围过宽被驳回,后通过科科豆的专利代理服务调整了技术细节,补充了实验数据,最终成功获得授权。这也说明,未授权专利与授权专利之间并非绝对割裂,通过专业的审查应对,未授权专利完全可能“逆袭”为具备法律效力的创新资产。

从行业实践来看,成熟企业往往会同时布局未授权专利和授权专利,形成“梯队式保护”。某科技巨头每年提交的专利申请中,有30%最终未获授权,但这些未授权专利公开的技术方向,让竞争对手难以绕过其研发路径;而授权专利则构成核心技术壁垒,通过交叉许可与同行形成制衡。这种“以未授权专利筑路、以授权专利守城”的策略,已成为企业专利布局的常见模式。

无论是未授权专利的“探索价值”,还是授权专利的“法律盾牌”,本质上都是创新保护的不同环节。对于创新主体而言,既要重视授权专利带来的实际利益,也不能忽视未授权专利的技术储备作用——毕竟,每一项授权专利的背后,都可能藏着数十项未授权专利的“试错经验”。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数据服务,实时跟踪专利状态、分析技术趋势,才能让创新成果在从“未授权”到“授权”的成长之路上,真正实现价值最大化。

常见问题(FAQ)

授权专利和未授权专利有什么区别? 授权专利是经过专利局审查通过,授予专利权的专利,权利人拥有独占实施权等权利;未授权专利处于审查阶段,未获得专利局认可,权利不稳定。 授权专利和未授权专利的作用分别是什么? 授权专利可保护发明创造,禁止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还可用于转让、许可获取经济利益;未授权专利一定程度展示技术研发成果,吸引投资或合作。 未授权专利有可能变成授权专利吗? 有可能,只要未授权专利在审查过程中满足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要求,经修改完善符合授权条件,就可获得授权。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未授权专利没有任何价值。实际上,未授权专利虽未获得最终授权,但它代表了企业或个人的研发方向和创新成果。在技术合作、吸引投资等方面,未授权专利也能起到一定的作用,展示创新能力和潜力。

延伸阅读

  • 《专利法》及《专利法实施细则》(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推荐理由:掌握专利法律基础,理解授权专利的法律地位、保护期限及排他权等核心法律规定的官方权威文本。
  •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著):推荐理由:详细解读专利申请的形式审查、实质审查标准和流程,帮助理解未授权专利到授权专利的审查转化逻辑。
  • 《专利价值分析与评估》(知识产权出版社):推荐理由:系统介绍专利价值评估方法与商业化路径,补充授权专利许可、转让、质押等变现模式的实操知识。
  • 《专利战略与竞争》(法律出版社):推荐理由:深入探讨企业专利布局策略,包括未授权专利的技术威慑作用与授权专利的壁垒构建,呼应"梯队式保护"理念。
  •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实务》(科学出版社):推荐理由:详解专利数据库检索与技术趋势分析方法,辅助利用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工具挖掘未授权专利的技术情报价值。

本文观点总结:

专利从诞生到具备法律效力会经历“未授权”和“授权”两种状态,了解二者区别有助于创新主体规划专利布局。 一项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多环节审查,以发明专利为例,经形式审查、公开后进入“未授权”状态,再经实质审查符合要求才成为“授权专利”。2023年我国超六成专利申请未获授权,未授权专利是常见“中间形态”。 未授权专利虽无法律保护,但有独特价值。其公开性使其成为行业技术趋势“晴雨表”,也能作为企业研发实力“间接证明”。 授权专利让申请人获得排他权,保护期内可禁止他人侵权并索赔,成为企业“商业护城河”,其商业价值高,可通过多种方式变现。 技术层面,未授权专利代表“前沿尝试”,授权专利代表“成熟成果”,二者共同构成创新“探索图谱”。未授权专利可通过修改技术方案获得授权。 成熟企业常采用“以未授权专利筑路、以授权专利守城”的“梯队式保护”策略。创新主体应重视授权专利利益,也不能忽视未授权专利的技术储备作用,可借助平台服务实现创新成果价值最大化。

引用来源:

  •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统计年报》

  •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 八月瓜的行业报告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