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智能穿戴设备、远程医疗等领域的快速发展,脉搏监测技术因在健康管理、疾病预警中的重要作用,相关的专利申请量近年来持续攀升。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健康医疗领域专利申请中,涉及脉搏信号采集、分析、应用的专利占比已达18.7%,其中智能手表、手环等可穿戴设备相关专利占比超六成。这些专利不仅是企业技术创新的体现,也是市场竞争的重要壁垒,因此准确判断一项技术方案是否侵犯专利权,对维护市场秩序和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在讨论侵权判定前,需要明确被侵权专利的保护范围,这一范围主要由专利文件中的权利要求书(即专利文件中界定保护范围的核心部分)确定。根据专利法规定,权利要求书应当以说明书为依据,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在实践中,法院或专利行政部门通常以独立权利要求(即从整体上反映发明或者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记载解决技术问题所必要的技术特征的权利要求)作为侵权判定的基本依据,除非独立权利要求被宣告无效,才会考虑从属权利要求。例如,一项脉搏监测设备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可能记载“一种腕部脉搏监测装置,包括:柔性贴合单元,用于与用户腕部皮肤接触;光学传感单元,设置于柔性贴合单元内侧,用于发射光信号并接收经皮肤反射的脉搏光信号;信号处理单元,与光学传感单元电连接,用于对接收的光信号进行滤波、放大处理并输出心率数据”。这里的“柔性贴合单元”“光学传感单元”“信号处理单元”及其功能描述,共同构成了该专利的保护边界。在进行侵权判定时,需要将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这一步骤被称为“技术特征比对”,是侵权判定的核心环节。例如,若某企业生产的智能手环声称具有脉搏监测功能,其技术方案中包含“硅胶腕带(对应柔性贴合单元)”“绿光LED与光电二极管(对应光学传感单元)”“内置MCU芯片(对应信号处理单元,且芯片中集成了低通滤波和信号放大算法)”,且各单元的连接关系和功能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描述一致,则可以初步认定被控侵权产品落入了该专利的保护范围。
全面覆盖原则是专利侵权判定的基本原则之一,其含义是被控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了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或者包含了与这些技术特征等同的特征,则构成侵权。这里的“全部技术特征”既包括独立权利要求中的前序部分(即发明或实用新型主题与现有技术共有的技术特征),也包括特征部分(即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技术特征)。例如,上述脉搏监测装置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柔性贴合单元”可能是现有技术特征,而“光学传感单元中包含特定波长的光源(如520nm绿光)”可能是区别技术特征,被控侵权产品若缺少“特定波长光源”这一特征,即使其他特征相同,也不构成字面侵权。在实践中,部分企业可能通过省略或替换个别技术特征来规避侵权,此时需要严格按照全面覆盖原则进行比对。例如,某专利权利要求中明确记载“信号处理单元采用自适应滤波算法对脉搏信号进行降噪”,而被控侵权产品的信号处理单元采用的是固定参数的低通滤波算法,由于两种算法的技术原理不同(自适应滤波可根据信号强度动态调整参数,固定低通滤波参数不可变),导致降噪效果存在差异,此时被控侵权产品因缺少“自适应滤波算法”这一技术特征,未落入专利保护范围。
当被控侵权技术方案未完全落入权利要求书的字面范围,但采用了与权利要求记载的技术特征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了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了基本相同的效果,并且这种替换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说是显而易见的,则可能构成等同侵权,这一规则被称为等同原则。等同原则的适用旨在防止侵权人通过细微的非实质性改动来逃避侵权责任,保护专利权人的合法权益。在脉搏监测专利中,等同原则的适用常体现在传感器类型、算法优化、结构设计等方面的替换。例如,某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采用压力传感器采集脉搏波信号”,而被控侵权产品采用的是压电传感器。从技术手段来看,压力传感器通过检测压力变化获取信号,压电传感器通过检测机械振动产生的电荷变化获取信号,两者虽然原理不同,但在脉搏波信号采集中均能实现“将机械脉搏波动转换为电信号”的功能,且采集精度、响应速度等效果基本相同,同时本领域技术人员普遍知晓这两种传感器在生理信号采集中可相互替换,则可认定压电传感器与压力传感器构成等同特征,被控侵权产品可能构成等同侵权。需要注意的是,等同原则的适用需要结合具体技术领域的特点,避免过度扩大保护范围。例如,在脉搏信号分析算法专利中,若权利要求限定“通过傅里叶变换(一种数学变换方法,用于将时域信号转换为频域信号)提取脉搏波的主频成分”,而被控侵权算法采用的是小波变换(另一种时频分析方法),虽然两者均能实现信号频率分析功能,但小波变换在处理非平稳信号(如脉搏波)时具有更高的时间分辨率,属于本领域的技术改进而非简单替换,此时通常不认定为等同特征。
在专利侵权判定中,除了技术特征比对和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和现有技术抗辩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禁止反悔原则是指专利申请人在专利申请或无效宣告程序中,为了获得专利授权或维持专利有效,对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作出了限制性陈述或放弃了某些技术方案,则在后续的侵权诉讼中,不得再主张将这些陈述或放弃的内容纳入专利保护范围。例如,某脉搏监测专利在审查过程中,审查员指出权利要求中的“信号处理单元”缺少具体处理步骤,申请人为克服此缺陷,答复时明确限定“信号处理单元仅包括滤波和放大步骤,不包括特征提取步骤”,则在侵权诉讼中,专利权人不能再主张被控侵权产品的信号处理单元若包含特征提取步骤也构成侵权。现有技术抗辩则是被控侵权人主张其实施的技术方案属于现有技术(即申请日以前在国内外为公众所知的技术),从而不构成侵权的抗辩理由。在脉搏监测领域,由于部分基础技术(如光电脉搏传感原理)已被广泛公开,企业在研发时需特别注意避免侵犯他人专利,同时也可利用现有技术抗辩维护自身权益。例如,某企业被诉侵犯“基于光电传感的心率监测专利”,但该企业举证证明其产品采用的“绿光LED+光电二极管”的传感结构及基本信号处理流程,在涉案专利申请日之前已被多篇公开论文和已授权专利披露,则可通过现有技术抗辩免除侵权责任。
在实际操作中,无论是企业进行自主研发前的专利风险排查,还是遭遇侵权纠纷时的应对,都需要借助专业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工具。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数据库,用户可以便捷地检索脉搏监测领域的专利文献,查看权利要求书的撰写方式、同族专利分布及法律状态,帮助判断目标专利的保护范围和稳定性;八月瓜的专利侵权预警系统则能通过技术特征智能匹配,实时监控市场上的疑似侵权产品,为企业提供早期风险提示。此外,国家专利局官网的专利检索及分析系统提供了免费的专利文本查询功能,结合知网等学术平台上的技术文献,可进一步了解相关技术的发展脉络和现有技术状况,为侵权判定提供更全面的技术背景支持。在进行具体检索时,建议从技术主题出发,结合关键词和分类号构建检索式。例如,以“脉搏”“心率”“监测”“传感器”“算法”等为关键词,配合专利分类号A61B5/02(脉搏、心率测量),可精准定位相关专利。同时,需特别关注专利的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附图,权利要求书用于确定保护范围,说明书附图则可辅助理解技术特征的结构和连接关系,避免因文字表述歧义导致的误判。通过上述原则和方法的综合应用,结合专业工具的辅助,能够更科学、准确地判定脉搏专利侵权行为,既保护专利权人的创新成果,也为企业规避侵权风险、维护自身合法权益提供明确指引。在技术快速迭代的今天,理解并掌握专利侵权判定标准,对推动脉搏监测技术的健康发展和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脉搏专利侵权判定的标准是什么? 判定标准通常包括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等。全面覆盖指被控侵权技术方案包含了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等同原则是指虽不完全相同,但以基本相同的手段,实现基本相同的功能,达到基本相同的效果;禁止反悔原则是指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或无效程序中,为取得专利授权或维持专利有效而对权利要求范围进行了限缩,在侵权诉讼中不得再将已放弃的内容重新纳入保护范围。 如何收集脉搏专利侵权的证据? 可以收集侵权产品实物、销售合同、发票、宣传资料等书证,对侵权行为进行公证取证,还可以通过技术鉴定来证明侵权产品与专利技术的关系。 发现脉搏专利侵权后该如何维权? 可以先与侵权方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以向专利行政管理部门请求处理,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侵权诉讼。
很多人认为只要产品与专利有一点不同就不构成侵权,这是错误的。根据等同原则,即使产品与专利技术存在一些非实质性的差异,但如果实现的功能和效果基本相同,仍可能被判定为侵权。所以不能简单地以表面差异来判断是否侵权。
脉搏监测技术在健康管理、疾病预警中至关重要,其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2023年我国健康医疗领域中,脉搏相关专利占比达18.7%,智能穿戴设备相关专利超六成。这些专利是企业技术创新和市场竞争的重要壁垒,准确判断侵权对维护市场秩序和创新环境至关重要。
脉搏专利侵权判定的基础是权利要求的界定,法院或专利行政部门通常以独立权利要求作为侵权判定的基本依据。技术特征比对是侵权判定的核心环节,需将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的技术特征与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
全面覆盖原则是专利侵权判定的基本原则之一,被控侵权技术方案需包含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或等同特征才构成侵权。等同原则适用于被控侵权技术方案虽未完全落入权利要求书的字面范围,但采用了基本相同手段、功能和效果的技术特征。
禁止反悔原则和现有技术抗辩也是重要的考量因素。禁止反悔原则防止专利申请人在侵权诉讼中反悔其在申请或无效宣告程序中的限制性陈述。现有技术抗辩允许被控侵权人主张其技术方案属于现有技术,从而不构成侵权。
脉搏专利侵权判定需借助专业工具,如科科豆的专利数据库、八月瓜的侵权预警系统和国家专利局官网的检索系统。建议从技术主题出发,结合关键词和分类号构建检索式,特别关注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附图,以科学、准确地判定侵权行为。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中国知识产权报
健康医疗领域专利分析报告
智能穿戴设备市场研究报告
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