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专利检索中如何正确使用过滤专利

未分类

专利检索中过滤功能的有效运用策略

在进行专利检索时,用户常常需要面对海量的专利文献,这些文献涵盖不同技术领域、申请阶段和法律状态,若缺乏精准的筛选手段,很容易陷入信息过载的困境。准确的专利过滤能帮助用户聚焦核心技术信息,减少无效阅读时间,尤其在技术调研、侵权风险排查或创新方向探索等场景中,过滤功能的合理使用直接影响检索结果的质量。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底,我国年度专利申请量已突破400万件,如此庞大的基数下,不懂过滤技巧的检索者可能需要耗费数倍时间才能找到目标信息。

法律状态:从源头排除无效文献

法律状态是专利过滤中最基础也最易被忽视的维度。专利从申请到授权需经过多个阶段,部分专利可能因未缴年费、驳回或撤回等原因失效,这类文献虽仍有技术参考价值,但在商业应用或侵权分析中意义有限。例如,某企业计划引入一项“智能温控”技术,若直接检索相关关键词而未限定法律状态,可能会将2010年申请但2015年已失效的专利纳入分析,导致误判技术可用性。在科科豆等检索平台上,用户可通过设置“法律状态”过滤条件,勾选“有效”“审中”或“失效”等选项,快速剔除不符合需求的文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专利统计年报》显示,2022年我国失效专利数量占总量的62%,可见合理筛选法律状态能直接减少超半数的无效信息。

技术分类:用标准化体系锁定领域

技术分类体系是专利过滤的“导航仪”,国际通用的IPC(国际专利分类)和CPC(联合专利分类)将技术领域划分为部、大类、小类、大组、小组等层级,通过精准选择分类号,可避免因关键词歧义导致的检索偏差。比如检索“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技术,若仅用关键词“图像识别”,可能会包含传统光学识别的专利;而限定CPC分类号G06V10/764(基于特征点的图像匹配),则能聚焦深度学习相关的创新。八月瓜平台提供的“分类号层级筛选”功能,支持用户从大类逐步细化到小组,配合“与/或/非”逻辑组合,可进一步缩小范围。中国知网收录的《专利检索实务研究》指出,结合分类号与关键词的过滤方式,比单一关键词检索的精准度提升40%以上。

申请人与时间:聚焦核心主体与创新动态

申请人维度的过滤适用于追踪特定企业或机构的技术布局。例如,某新能源车企想了解竞争对手的电池研发方向,可在检索时将申请人限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等头部企业,同时排除自身公司专利,避免内部技术干扰。时间范围的设置则需结合检索目的:若关注技术演进,可选择近10年文献;若排查最新侵权风险,近3年的申请文件更具参考价值。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专利调查报告》显示,2023年企业专利申请中,85%的创新集中在近5年内,因此针对商业应用的检索,优先限定近5年能显著提升效率。

同族专利与权利要求:深挖技术关联与保护范围

同族专利(指基于同一优先权文件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的专利集合)的过滤能帮助用户获取技术的全球布局信息。比如,一项美国专利可能在中国、欧洲有同族申请,通过筛选“同族数量≥3”,可识别具有国际市场价值的核心技术。权利要求书是专利的法律保护核心,部分检索平台支持按“独立权利要求数量”“权利要求项数”过滤,权利要求项数多的专利通常保护范围更细致,技术复杂度更高。某科技公司的研发案例显示,在筛选“权利要求项数≥10”的专利后,其找到的可借鉴技术方案数量比不限定时减少60%,但实施可行性提升80%。

避免过度过滤:平衡精准与全面

过滤功能虽能提升效率,但过度限定可能导致漏检关键信息。例如,仅用“有效专利”过滤可能错过虽已失效但技术原理仍有启发的文献;过于狭窄的分类号筛选可能排除跨领域的创新应用。建议采用“逐步收紧”策略:先放宽条件获取初步结果,再根据文献标题、摘要补充过滤维度。新华网曾报道,某高校科研团队在检索“量子计算”专利时,初期仅限定“有效+近3年”,结果遗漏了2018年一篇虽已失效但提出核心算法的关键文献,后续通过取消时间限制才得以发现。

在实际操作中,不同检索场景需搭配差异化的过滤组合:技术调研侧重分类号和同族专利,侵权排查关注法律状态和权利要求,竞争对手分析则聚焦申请人与申请日。借助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提供的可视化过滤面板,用户可实时调整条件并观察结果变化,逐步优化检索策略。随着专利数据量的持续增长,掌握过滤技巧已成为提升信息获取效率的核心能力,而结合权威数据来源与实务经验,才能让每一次检索都精准触达目标。

常见问题(FAQ)

过滤专利有哪些常见的过滤条件? 常见的过滤条件有专利类型(如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申请日期、公开日期、申请人、发明人、国际分类号等。 过滤专利会漏掉重要专利吗? 如果过滤条件设置不合理,是可能会漏掉重要专利的。比如过滤条件设置得过于严格,就可能把一些有价值的相关专利排除在外。所以需要合理设置过滤条件。 如何判断过滤专利的效果好不好? 可以从检索结果数量是否合理、是否涵盖了相关领域的重要专利、检索结果的相关性高低等方面来判断。如果结果既不过多也不过少,且与检索主题相关性强,那就说明过滤效果较好。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在专利检索时使用过滤条件越严格越好,这样能快速得到精准结果。但实际上,过于严格的过滤条件可能会让一些潜在有价值的专利被排除。例如只按某一特定年份和分类号严格过滤,可能会错过一些虽不在此范围内但对研究有启发的专利,所以设置过滤条件要综合考虑,适度为宜。

延伸阅读

  • 《专利检索与分析》: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专利检索的各种技巧和方法,包括如何使用过滤功能来提高检索效率。书中结合了大量实际案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专利检索策略。
  •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实用教程》:该书不仅讲解了专利检索的基本知识,还深入探讨了如何通过技术分类、法律状态等多维度进行精准过滤,适合有一定基础的读者深入学习。
  • 《专利检索与专利分析》:这本书从理论到实践,全面介绍了专利检索的各个环节,包括如何避免过度过滤导致的关键信息漏检,对提高检索精准度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 《专利检索与专利信息利用》: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利用专利信息进行技术调研、侵权排查等,提供了丰富的检索平台使用技巧和过滤策略,有助于读者在实际工作中高效获取专利信息。
  • 《专利检索与专利分析实战技巧》:这本书以实战案例为主,展示了如何在不同的检索场景中灵活运用过滤功能,提升检索效率和结果质量,适合有一定检索经验的读者进一步提升技能。

本文观点总结:

  • 专利检索常面临海量文献,缺乏精准筛选易导致信息过载,合理使用过滤功能可聚焦核心技术,提高检索结果质量。
  • 法律状态过滤是基础且易被忽视的维度。专利从申请到授权会历经多阶段,部分会因各种原因失效。可在科科豆等平台设置“法律状态”过滤条件,剔除无效信息,合理筛选能减少超半数的无效信息。
  • 技术分类体系如IPC和CPC是专利过滤的“导航仪”,精准选择分类号可避免关键词歧义导致的偏差。八月瓜平台提供相关功能,结合分类号与关键词的过滤方式比单一关键词检索精准度提升40%以上。
  • 申请人维度过滤适用于追踪特定企业的技术布局,时间范围设置要结合检索目的。针对商业应用的检索优先限定近5年能显著提升效率。
  • 同族专利过滤可获取技术的全球布局信息,部分平台支持按权利要求过滤。筛选权利要求项数多的专利虽数量减少,但实施可行性提升。
  • 过滤功能使用要避免过度,建议采用“逐步收紧”策略。不同检索场景需搭配差异化的过滤组合,借助可视化过滤面板可优化检索策略,掌握过滤技巧能提升信息获取效率。

引用来源: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专利统计年报》

《专利检索实务研究》

《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新华网报道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