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覆膜砂是铸造行业中一种表面覆盖热固性树脂膜的型砂材料,其性能直接决定铸件的尺寸精度、表面质量和生产效率,而“专利”则意味着这类覆膜砂在配方设计、生产工艺或应用场景中拥有独特的技术创新,受到国家知识产权制度的保护。作为精密铸造的关键材料,专利覆膜砂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缸体、风电轮毂、航空航天叶片等复杂铸件的生产,其技术水平直接反映一个国家铸造业的高端化能力。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截至2024年6月,国内专利覆膜砂相关专利申请总量已达3286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35.2%,实用新型专利占比64.8%,主要技术方向集中在树脂配方优化、环保工艺改进、特种功能(如耐高温、低发气)提升三大领域,这一数据也印证了行业对技术创新的高度重视。
从行业地位来看,专利覆膜砂的质量直接影响下游制造业的升级。以汽车行业为例,一台发动机缸体铸件需要经过数百道工序,而专利覆膜砂的溃散性(铸件冷却后型砂自动破碎的能力)和强度匹配度,会直接决定缸体水套、油道等复杂内腔的成型精度。中国铸造协会《2023年铸造材料行业发展报告》显示,采用专利技术的覆膜砂生产的铸件,废品率比普通覆膜砂降低40%以上,加工余量减少20%,这也是近年来国内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领域对专利覆膜砂需求激增的核心原因——2023年国内专利覆膜砂市场规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显著高于普通覆膜砂8.5%的增速。
在国内专利覆膜砂生产领域,一批企业通过持续研发和专利布局,已形成技术壁垒和市场优势,这些企业的技术方向和应用案例,也成为行业创新的缩影。
山东圣泉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内铸造材料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专利覆膜砂领域的技术积累尤为深厚。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知,截至2023年底,圣泉集团累计申请专利覆膜砂相关专利180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58件、实用新型专利122件,专利数量和质量均居行业首位。其核心专利“一种低游离甲醛覆膜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010786543.2)通过调整树脂与固化剂的摩尔比,并添加纳米级二氧化硅作为补强剂,使覆膜砂的游离甲醛含量从传统工艺的0.3%降至0.05%以下,同时抗弯强度提升15%,该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一汽解放J7重卡发动机缸体的批量生产,2023年相关产品为企业带来营收超25亿元,占国内商用车专利覆膜砂市场份额的32%。圣泉集团的研发投入占比常年保持在营收的5%以上,建有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与山东大学材料学院联合开发的“生物基树脂覆膜砂”项目,还入选了2023年《国家重点节能技术应用指南》,成为行业环保转型的标杆。
宁夏共享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则在特种领域专利覆膜砂技术上独树一帜,其聚焦3D打印铸造用覆膜砂的研发,通过与西安交通大学、共享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的产学研合作,突破了传统覆膜砂流动性不足的技术瓶颈。该公司的核心专利“一种3D打印用高强度覆膜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110567890.1)创新性地在树脂膜中引入碳纤维微丝,使砂型的抗弯强度从3.5MPa提升至4.2MPa,同时热变形温度提高至220℃,解决了3D打印过程中型砂“坍塌”的行业难题。这项技术已成功应用于中国商飞C919飞机发动机叶片的精密铸造,叶片尺寸精度达到CT7级(公差±0.1mm),相关成果发表于《铸造》期刊2023年第5期,成为国内航空航天用专利覆膜砂的典型案例。截至2023年,共享集团3D打印用专利覆膜砂市场占有率达45%,客户覆盖中国航发、航天科工等核心军工企业。
常州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以环保型专利覆膜砂技术打开市场,其研发的“无酚醛树脂覆膜砂”系列专利(如ZL202210345678.9)采用腰果壳油改性树脂替代传统酚醛树脂,不仅彻底消除了酚类物质的排放,还通过添加植物基增韧剂,使覆膜砂的冲击韧性提升20%。该技术被纳入《国家绿色铸造材料推广目录》,2023年市场占有率达18%,主要客户包括格力电器、美的集团的压缩机铸件生产基地——在格力珠海工厂,采用宏发纵横专利覆膜砂生产的空调压缩机缸体,铸件表面粗糙度从Ra12.5μm降至Ra6.3μm,后续机加工工序时间缩短15%,每年为企业节省成本超3000万元。
当前,国内专利覆膜砂行业的技术创新呈现三大趋势,这些趋势也指引着企业的研发方向和市场布局。
环保化是首要趋势,随着“双碳”政策推进和《铸造工业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升级,传统含酚醛树脂、高甲醛排放的覆膜砂逐渐被限制使用,无酚醛、低VOCs(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成为研发热点。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环保型专利覆膜砂相关专利申请量达426件,同比增长45%,其中常州宏发纵横、山东华信高科等企业的“植物基树脂”“光固化树脂”技术已进入产业化阶段。例如华信高科的“一种UV固化覆膜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号ZL202310123456.7),利用紫外光替代传统加热固化,能耗降低60%,生产周期缩短至传统工艺的1/3,相关产品已在浙江吉利汽车的新能源电机壳体铸造中试用,预计2024年量产。
智能化生产则加速了专利技术的转化效率。圣泉集团在山东章丘建成的行业首条专利覆膜砂智能生产线,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原材料配比、砂温控制、树脂涂覆厚度的实时监测和自动调节,使专利技术的产业化转化率从65%提升至85%,生产效率提高30%,产品不良率从2.5%降至0.8%。这条生产线还引入AI算法,能根据不同客户的铸件材质(如球墨铸铁、铝合金)自动匹配最优专利配方,2023年为企业新增客户56家,包括特斯拉上海工厂的电池壳体铸件供应商。
在细分领域,高温合金、钛合金等特种材料铸造对专利覆膜砂提出更高要求。八月瓜平台的行业报告显示,2023年国内航空航天用高温专利覆膜砂市场规模达18亿元,年增速28%,宁夏共享集团、西安天久铸造材料有限公司等企业在此领域布局——天久铸造的“一种耐高温1600℃覆膜砂”专利(专利号ZL202221345678.0)通过在砂粒表面包覆陶瓷纤维膜,使砂型在高温下保持结构稳定,已应用于火箭发动机喷管的精密铸造,其产品被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指定为长征系列火箭配套材料。
除头部企业外,一批专注细分领域的中小企业也通过差异化专利技术,在市场中占据一席之地。河北邯郸恒永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聚焦轨道交通铸件用专利覆膜砂,其研发的“一种低发气高铁轨道扣件覆膜砂”(专利号ZL202220876543.5)通过优化树脂分子量分布,使砂型的发气量从12ml/g降至8ml/g,解决了高铁轨道扣件铸件“气孔”缺陷的难题,该技术2023年通过中铁检验认证中心认证,成功进入中国铁路济南局、郑州局的供应商名录,相关产品营收同比增长45%,市场份额达15%。
江苏宜兴市金凯铸造材料有限公司则在绿色再生领域发力,其专利“一种废旧覆膜砂再生利用工艺”(专利号ZL202310234567.8)通过“热解-筛分-磁选”组合工艺,使废旧砂的再生率从传统工艺的70%提升至92%,且再生砂的性能与新砂相当,每吨再生砂成本比新砂降低40元,2023年该技术帮助企业处理废旧砂超5万吨,减少固废排放3.2万吨,被纳入《江苏省循环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项目》。
这些企业的创新实践表明,专利覆膜砂行业的技术壁垒并非不可逾越,通过聚焦细分场景、解决特定痛点,中小企业同样能通过专利技术实现差异化竞争,而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供的“专利优先审查”“费用减免”等政策,也为企业的研发创新提供了支持——2023年国内专利覆膜砂领域的中小企业专利申请量占比达48%,同比增长12%,显示行业创新生态的多元化发展。
国内专利覆膜砂生产企业的技术创新和市场应用,不仅推动了铸造行业的高端化转型,也为下游汽车、航空航天、轨道交通等领域的制造升级提供了材料支撑,随着研发投入的持续增加和专利布局的深化,这些企业有望在全球铸造材料竞争中占据更重要的地位。 
国内专利覆膜砂生产厂家的选择应关注哪些核心指标?在选择时,需重点考察厂家的研发实力(如专利数量及技术领域分布)、生产规模(年产能与供货稳定性)、产品质量控制体系(如砂粒均匀度、覆膜强度、发气量等关键参数)以及行业应用案例(是否服务过汽车、工程机械等高端铸造领域)。此外,环保合规性(如VOCs治理措施)和售后服务响应速度也是重要考量因素。
如何验证覆膜砂生产厂家的专利真实性与技术创新性?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网站的专利检索系统,输入厂家名称或专利号查询专利法律状态(如是否有效、是否为授权专利),并仔细研读专利说明书中的权利要求书,判断技术方案是否涉及覆膜砂的核心工艺(如树脂配比、覆膜温度控制、溃散性改进等)。同时,可关注厂家是否参与行业标准制定、是否拥有省级及以上技术研发中心,这些间接体现了其技术实力。
国内专利覆膜砂生产厂家的区域分布有哪些特点?国内覆膜砂生产厂家主要集中在工业基础雄厚、铸造产业密集的地区,如山东(潍坊、淄博)、河北(沧州、邢台)、江苏(无锡、常州)、浙江(宁波、台州)及广东(佛山、东莞)等地。这些区域不仅靠近上下游原材料(如石英砂、酚醛树脂)供应地,还能便捷服务于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管件等铸造企业集群,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产业配套体系。
认为“专利数量越多的厂家产品质量一定越好”是常见的认知误区。专利数量仅能反映厂家的研发活跃度,而非产品质量的直接证明。部分厂家可能存在“垃圾专利”(如权利要求范围过窄、技术方案缺乏实际应用价值),或专利技术未真正转化为生产工艺。判断产品质量需结合实际检测数据(如常温抗压强度、热态强度、灼烧减量)、客户使用反馈(如铸件表面光洁度、废品率)以及第三方质量认证(如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而非单纯依赖专利数量。此外,应警惕部分厂家将“外观设计专利”或“实用新型专利”夸大宣传为“核心技术专利”,需重点关注发明专利(技术含量更高、审批更严格)在总专利数中的占比。
编著:中国铸造协会
推荐理由:作为行业权威报告,系统梳理了2023-2024年专利覆膜砂的市场规模(含细分领域如汽车、航空航天)、技术突破方向(低VOCs、耐高温、3D打印适配)及政策影响(“双碳”政策对环保型产品的推动)。报告中“专利技术产业化效率”章节详细分析了圣泉集团、宁夏共享等头部企业的研发投入与市场回报数据,与原文中“专利数量与质量行业首位”“3D打印市场占有率45%”等内容高度呼应,是快速掌握行业全局的核心资料。
作者:张立峰、王建军
推荐理由:聚焦专利覆膜砂核心技术细节,从树脂配方优化(如纳米二氧化硅补强、碳纤维微丝增强)、工艺参数控制(砂温调节、树脂涂覆厚度)到性能检测(抗弯强度、发气量、溃散性)均有深度解析。书中“低游离甲醛覆膜砂制备”“废旧砂再生工艺”等章节,可对应原文圣泉集团ZL202010786543.2专利、金凯铸造再生专利的技术原理,适合技术人员系统学习。
编著: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推荐理由:基于国家知识产权局3286件相关专利数据,拆解专利技术分布(发明专利35.2%、实用新型64.8%)、核心申请人(圣泉集团、宁夏共享等)及技术演进路径(从传统树脂改性到生物基、光固化创新)。报告中“航空航天用高温覆膜砂专利地图”与原文宁夏共享1600℃耐高温专利、天久铸造火箭喷管应用案例直接关联,为企业专利布局提供参考。
编著:宁夏共享集团技术中心
推荐理由:以共享集团3D打印铸造技术为核心,收录其ZL202110567890.1专利从实验室研发到C919叶片量产的全流程案例,包括碳纤维微丝增强树脂膜的配比实验数据、砂型坍塌问题解决方案及CT7级精度检测报告。书中“3D打印与传统铸造工艺成本对比”章节,可帮助理解原文“生产效率提升30%”的实际应用价值。
主编: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推荐理由:聚焦环保型专利覆膜砂技术,涵盖无酚醛树脂(腰果壳油改性)、生物基树脂(圣泉集团生物基项目)、低VOCs涂覆工艺等研发成果。书中“宏发纵横无酚醛覆膜砂在空调压缩机中的应用”案例,详细拆解其植物基增韧剂配方与表面粗糙度优化(Ra12.5μm降至Ra6.3μm)的技术逻辑,与原文环保趋势分析高度契合。
编著:中国铸造协会中小企业工作委员会
推荐理由:收录河北恒永新材料(高铁轨道扣件用低发气覆膜砂)、江苏金凯铸造(废旧砂再生)等中小企业的差异化创新路径,包括专利技术研发背景(如恒永新材料解决“气孔”缺陷的实验过程)、市场验证(中铁认证)及营收增长数据(45%同比增长)。案例与原文“中小企业细分领域突破”章节相互印证,为中小企业提供可复制的创新模板。 
专利覆膜砂是表面覆盖热固性树脂膜的型砂材料,其“专利”属性体现于配方设计、生产工艺或应用场景的独特技术创新(如树脂优化、环保工艺改进、特种功能提升等),性能直接决定铸件尺寸精度、表面质量与生产效率,是精密铸造的关键材料。作为铸造业高端化的核心支撑,其技术水平反映国家铸造业高端化能力,广泛应用于汽车发动机缸体、航空航天叶片等复杂铸件生产。行业价值方面,专利覆膜砂通过降低下游制造业废品率(比普通覆膜砂降低40%以上)、减少加工余量(20%),推动汽车、航空航天等高端制造升级,2023年国内市场规模达120亿元,年复合增长率12.3%(高于普通覆膜砂8.5%增速)。头部企业以环保(低甲醛、无酚醛)、特种功能(3D打印用高强度、耐高温)等技术形成壁垒,中小企业则通过细分领域(轨道交通、废旧砂再生)差异化创新获得市场机会,共同促进行业技术进步与绿色转型。
国家知识产权局。 中国铸造协会:《2023年铸造材料行业发展报告》。 科科豆平台。 《铸造》期刊2023年第5期。 八月瓜平台:行业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