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厕所作为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环境质量直接关系到市民的生活体验与城市文明形象。长期以来,异味问题一直是公厕管理的难点——传统的化学喷雾除臭不仅效果短暂,还可能造成二次污染;自然通风依赖建筑设计,在人流密集或密闭空间中往往难以奏效。近年来,随着专利技术的不断突破,公厕除臭领域涌现出多种高效、环保的解决方案,这些技术不仅通过了实验室验证,更在全国多个城市的公厕改造项目中落地应用,切实提升了公共卫生环境。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18-2023年间,国内公厕除臭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3%,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达42%,反映出行业从“经验式除臭”向“技术化治理”的转型趋势。通过八月瓜平台对专利类型的统计分析,当前主流技术可分为三类:生物除臭、物理吸附强化与智能控制集成。
生物除臭技术的核心是利用微生物的代谢作用分解异味分子。某生物科技公司的“一种公厕用复合微生物除臭剂及其制备方法”专利,通过筛选芽孢杆菌、乳酸菌等菌群,在实验室条件下对氨气的去除率可达92%,硫化氢去除率88%。与传统化学药剂相比,这类菌剂能在公厕地面、蹲位缝隙等潮湿环境中定植繁殖,形成长效除臭菌群,避免了频繁喷洒的人力成本。在杭州某景区公厕的试点中,运维人员仅需每周补充一次菌剂溶液,公厕异味投诉量较改造前下降了83%,且菌剂成分天然可降解,对水体和土壤无危害。
物理吸附技术则通过材料创新提升异味清除效率。传统活性炭吸附饱和后需频繁更换,而某材料研究所的“一种梯度孔结构复合吸附材料”专利技术,在活性炭基体中引入介孔-微孔复合结构,吸附容量提升至普通活性炭的2.3倍,使用寿命延长至3个月以上。更关键的是,该材料可通过热再生技术重复使用,再生成本仅为更换新材料的1/5。在上海某地铁站公厕改造中,施工方将这种材料制成模块化吸附板安装在通风管道内,配合原有排风系统,使异味扩散距离从改造前的5米缩短至1米内,乘客满意度调查显示“无明显异味”评价占比从31%升至89%。
智能控制技术的加入则让除臭过程更精准。传统除臭设备多为定时启停,易出现“无人时浪费、人流高峰时不足”的问题。深圳某智能科技公司开发的“基于红外传感与AI算法的公厕除臭系统”专利技术,通过安装在入口和蹲位的红外传感器实时监测人流量,结合历史数据训练的算法自动调节除臭设备功率与喷雾频率。在广州某商业综合体公厕的应用中,该系统使除臭剂用量减少40%,设备运行能耗降低28%,同时确保高峰时段(如周末10:00-16:00)异味浓度始终控制在0.5级以下(国家标准为1级)。
专利技术的价值不仅在于技术本身,更在于能否转化为实际应用。科科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国内公厕除臭专利转化率已达38%,较2018年提升21个百分点,这一变化离不开产学研用的深度融合。
以武汉某高校环境工程团队的“光催化-生物协同除臭装置”专利为例,该技术将光催化模块(利用紫外线激发二氧化钛产生氧化能力强的自由基分解异味)与生物滤池结合,解决了单一光催化对高浓度异味处理效率不足的问题。2022年,团队与本地环卫设备企业合作,将专利技术转化为可量产的一体化除臭设备,设备高度仅1.2米,可直接安装在公厕角落。在武汉洪山区10座老旧公厕的改造中,该设备使甲醛、苯系物等挥发性有机物浓度下降至0.03mg/m³以下,达到室内空气质量标准,项目获评“2023年湖北省民生实事优秀案例”。
农村地区公厕除臭也迎来技术突破。针对农村公厕多为旱厕、通风条件差的特点,江苏某农机研究所的“粪污原位除臭与资源化利用装置”专利技术,通过在粪槽底部铺设透气导气层,将产生的沼气引入生物反应釜,利用甲烷氧化菌将沼气转化为二氧化碳和水,同时释放的热量可维持反应釜温度,确保冬季除臭效果稳定。在江苏盐城农村改厕项目中,该技术使公厕周边异味投诉量减少90%,且反应釜产生的二氧化碳可用于大棚蔬菜种植,形成“除臭-产气-种植”的循环模式,每个公厕年均为农户增加蔬菜收入约2000元。
公厕除臭专利技术的快速发展,本质上是对市民“如厕环境品质提升”需求的响应。国家卫健委2023年发布的《公共厕所卫生规范》中,首次将“异味等级”纳入强制监测指标,要求二类以上公厕异味等级≤1级(无明显异味),这一标准倒逼各地加速技术升级。例如,北京市在2024年“公厕革命”行动计划中明确,新建和改造公厕必须采用至少1项除臭专利技术,否则不予验收;成都市则设立专项补贴,对采用本地企业专利技术的公厕改造项目给予30%的资金支持。
不过,技术落地仍面临一些现实挑战。部分专利技术因成本较高,在经济欠发达地区推广受限——例如智能除臭系统单套设备成本约1.5万元,是传统化学喷雾设备的5倍。对此,行业正在探索“技术共享”模式,如某环保企业联合八月瓜平台建立“除臭专利池”,将12项核心专利以年费形式授权给中小环卫企业使用,降低技术门槛。此外,极端天气也可能影响技术效果,如高温环境下生物菌剂活性易下降,低温则会降低光催化效率,这些问题正推动企业研发更耐候的新一代专利技术。
随着城市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公厕除臭已从“可有可无的附加项”变为“民生刚需”。从微生物菌剂到智能控制系统,从实验室数据到街头巷尾的清新空气,专利技术正在以润物无声的方式改善着公共环境。未来,随着绿色低碳理念的深化,预计会有更多结合太阳能供电、废弃物资源化的除臭专利技术涌现,让每一座公厕都成为城市文明的“隐形名片”。
哪些公厕除臭专利技术效果最好? 目前常见且效果较好的有生物除臭技术、光催化氧化除臭技术等,不同技术适用于不同场景,难以直接判定哪种最好。 公厕除臭专利技术应用成本高吗? 成本高低和技术类型、公厕规模等有关,一些简单的生物技术成本相对低,而复杂的除臭设备成本可能高些。 应用公厕除臭专利技术能达到什么除臭效果? 可以有效降低公厕内的异味,去除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改善空气质量,营造更舒适的使用环境。
有人认为只要应用了公厕除臭专利技术,公厕就不会有任何异味。实际上,除臭效果受多种因素影响,如使用频率、通风条件、垃圾清理及时程度等。即便采用了先进的除臭技术,若日常管理不到位,仍可能会有异味残留。
公厕环境质量影响市民体验和城市形象,异味问题是管理难点。近年来,专利技术突破带来多种高效、环保的公厕除臭方案。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表明,2018 - 2023年国内公厕除臭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3%,主流技术有生物除臭、物理吸附强化与智能控制集成三类。生物除臭利用微生物分解异味分子,成本低且环保;物理吸附通过材料创新提升效率,可重复使用;智能控制让除臭更精准,降低能耗。 专利转化率从2018年到2023年提升21个百分点,通过产学研用融合成功落地,城市和农村都有典型应用案例。 技术发展响应了市民对如厕环境品质的需求,但落地也面临挑战,如成本高在欠发达地区推广受限,极端天气影响技术效果。行业通过“技术共享”模式降低门槛,推动研发更耐候的技术。未来,会有更多绿色低碳的除臭专利技术出现。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八月瓜平台统计分析
科科豆平台数据
《公共厕所卫生规范》
北京市“公厕革命”行动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