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获取是整个流程的基础,常见的数据源包括官方数据库和商业平台。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库收录了国内所有专利的基础信息,如申请号、申请人、摘要等,适合获取免费的原始数据;而商业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则提供了更丰富的增值服务,比如专利分类号(即专利的技术分类编号)的智能匹配、法律状态的实时更新,以及多维度筛选功能。举例来说,若想分析“人工智能在医疗影像识别”领域的专利,可在科科豆平台输入关键词“人工智能”“医疗影像”“识别”,同时限定国际专利分类号(IPC)中的G06T(图像处理)和A61B(诊断方法),快速定位相关专利文献。需要注意的是,数据获取时要避免遗漏——除了已授权专利,公开但未授权的专利申请也可能包含前沿技术信息,尤其是申请日在近1-2年内的文献,往往反映了最新的研发方向。
获取数据后,下一步是数据清洗,这一步直接关系到分析的准确性。原始专利数据中常存在重复记录(如同一专利在不同数据库的不同格式收录)、信息缺失(如部分早期专利的摘要未公开)或错误(如法律状态未及时更新为“无效”)。以八月瓜平台为例,其自带的数据清洗工具可通过申请号去重、申请人名称标准化(如将“XX科技有限公司”与“XX科技”合并为同一主体)、法律状态批量校验等功能,减少人工处理的误差。曾有机构在分析新能源电池专利时,因未清洗“申请人”字段,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宁德时代”视为两个主体,导致竞争格局分析出现偏差,后续通过平台的标准化处理才修正了这一问题。此外,对于专利的“同族专利”(即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或地区申请的专利),需根据分析目标决定是否合并——若关注技术原创性,可保留最早申请的基础专利;若评估市场覆盖范围,则需统计同族专利的国家分布数量。
数据清洗完成后,便进入核心的分析阶段,这一步需要结合具体目标选择合适的分析维度。技术生命周期分析是常用维度之一,通过统计某领域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判断技术处于萌芽期、成长期还是成熟期。比如参考知网收录的《中国专利分析报告》,2015-2020年我国“量子计算”领域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45%,表明该技术正处于快速成长期,而“CRT显示器”领域近五年申请量年均下降30%,则显示技术已进入衰退期。竞争主体分析则需关注主要申请人的专利数量、质量及布局策略——质量可通过“被引用次数”衡量,被引用次数越高,说明专利的技术影响力越大;布局策略则可通过“专利地图”(一种可视化图表)呈现,比如某药企在“抗肿瘤药物”领域的专利,若集中分布在化合物结构和制备方法上,说明其核心竞争力在于药物研发,而非适应症拓展。
技术热点识别是分析中的“干货”环节,需要从专利的技术特征中提取高频关键词或技术分支。例如,在“自动驾驶”领域,通过对摘要和权利要求书的文本挖掘,发现近三年“激光雷达”“深度学习算法”“车路协同”等关键词出现频率显著上升,这些便是当前的技术热点。科科豆平台的语义分析功能可自动提取这些关键词,并生成热点趋势图,帮助快速定位研发方向。此外,还可通过“专利引证关系”挖掘技术关联性——若专利A被专利B、C、D多次引用,且B、C、D分属不同技术分支,则说明专利A可能是该领域的核心基础专利,围绕其进行的改进或应用专利往往构成技术集群。
分析结果的应用是将数据转化为实际价值的关键。企业可根据分析结论调整研发策略,比如某电子企业在布局5G通信领域时,通过对近五年相关专利的分析,发现毫米波技术分支中,国外企业的专利申请量占比达68%,且核心专利集中在调制解调算法领域,而国内企业在天线设计方向有较多布局,基于这一发现,该企业决定与高校合作攻关调制解调算法,同时加大天线设计的专利布局密度,以形成差异化竞争优势。在风险预警方面,专利分析可帮助规避侵权风险——某新能源车企计划推出一款新车型,通过分析同类产品的专利,发现某核心电机控制模块已被竞争对手申请专利,遂及时调整技术方案,避免了潜在的法律纠纷。对于科研机构而言,专利分析还能辅助科研立项,比如参考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产业专利导航报告》,了解某领域的技术空白点,从而确定具有创新性的研究课题。
在整个流程中,工具的选择和使用技巧也很重要。除了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提供的基础分析功能,还可结合Excel进行数据透视分析,或使用Python的可视化库(如Matplotlib)绘制更个性化的趋势图。但需注意,工具只是辅助,真正的分析能力在于对数据的解读——比如某领域专利申请量突然激增,可能是政策推动(如国家出台补贴政策),也可能是技术突破(如某核心技术专利到期,引发仿制潮),需要结合行业资讯(如新华网报道的产业动态)综合判断,才能得出有价值的结论。
专利分析流程有哪些步骤? 专利分析流程通常包括确定分析目标、收集专利数据、数据清理与预处理、选择分析方法、进行分析、解读结果和撰写报告等步骤。 专利分析对企业有什么作用? 专利分析能帮助企业了解技术发展趋势、识别竞争对手、发现潜在的技术合作机会、评估自身专利价值,为企业的研发、市场和战略决策提供支持。 入门专利分析需要学习哪些知识? 入门需要了解专利基础知识,如专利类型、权利要求等;掌握数据分析工具和方法,以及相关的行业技术知识。
很多人认为专利分析只是简单的专利数量统计,这是一个误区。专利分析不仅仅是统计数量,更重要的是深入挖掘专利背后的技术信息、市场价值和竞争态势等。通过对专利文本、技术分类、申请人等多维度数据的分析,才能全面了解技术的发展趋势和竞争格局,为企业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专利分析:方法与实践》 推荐理由:这本书详细介绍了专利分析的理论基础和实际操作方法,适合入门者快速掌握专利分析的基本流程和技巧。
《专利战略与管理》 推荐理由:深入探讨了如何制定和实施有效的专利战略,对于企业进行专利布局和竞争策略规划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专利数据挖掘与可视化》 推荐理由:专注于专利数据的挖掘和可视化技术,提供了多种工具和方法,帮助读者更直观地理解和分析专利数据。
《中国专利分析报告》 推荐理由:由中国知网发布的权威报告,涵盖了中国专利的全面分析,对于了解国内专利发展趋势和热点领域具有重要参考意义。
《产业专利导航报告》 推荐理由:由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提供了产业专利的导航分析,有助于科研机构和企业了解技术空白点,确定创新性研究课题。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库
科科豆平台
八月瓜平台
《中国专利分析报告》
《产业专利导航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