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移动通信技术从2G迈向5G的数十年发展中,高通凭借在芯片设计与通信标准领域的持续投入,积累了庞大的知识产权体系。这些技术专利不仅是智能手机实现通话、联网、高速数据传输等核心功能的基础,也是行业技术标准制定的重要支撑。对于手机厂商而言,如何在产品研发、生产与销售全流程中合规使用这些专利,直接关系到产品能否顺利进入全球市场、成本控制是否合理,以及是否会面临潜在的法律纠纷。
从专利覆盖范围来看,高通的专利组合呈现出“广度与深度兼具”的特点。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截至2023年底,高通在华申请的发明专利超过8万件,授权专利约5万件,其中超过60%集中在5G通信标准、移动芯片架构、射频技术等核心领域。这些专利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标准必要专利”——即实现某项通信标准(如5G NR)所必不可少的技术,这类专利的使用需遵循“公平、合理、无歧视”(FRAND)原则。手机厂商在研发初期就需要明确:产品所支持的通信频段、调制解调技术、多天线方案等,是否落入高通标准必要专利的保护范围,避免因“无意识侵权”导致产品上市后被诉。
专利许可协议的条款细节是手机厂商需要重点关注的另一环节。高通的专利许可模式通常采用“专利池许可”与“单独专利许可”相结合的方式,协议内容会涉及许可范围、地域限制、许可期限、费用计算方式等核心要素。例如,某手机厂商曾因未在协议中明确“地域授权范围”,导致其在东南亚某国销售搭载高通专利技术的机型时,被当地法院认定为“超出许可地域使用专利”,最终面临禁售风险。因此,厂商在签订协议前,建议通过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如八月瓜)对协议条款进行全面核查,尤其要明确:许可专利是否包含当前及未来可能使用的通信标准版本(如从5G NSA到5G SA的过渡)、是否涵盖子公司及代工生产的产品,以及是否存在“专利交叉许可”的可能性——即厂商自身持有的专利能否与高通专利形成互免许可,从而降低总体许可成本。
许可费用的计算方式是手机厂商与高通谈判的核心焦点之一。传统上,高通的专利许可费常以“整机售价”为计算基数,这一模式曾因“将与专利无关的硬件成本纳入计费”引发争议。近年来,随着全球监管机构对标准必要专利许可行为的规范(如中国《关于标准必要专利领域的反垄断指南》),高通逐步调整了计费方式,开始采用“基于设备中与专利相关部分的价值”(如仅包含基带芯片及相关通信模块的成本)计算许可费。手机厂商在谈判时,可借助科科豆等平台提供的专利价值评估工具,结合自身产品的硬件配置、目标市场定价策略,与高通协商合理的费率。例如,某国内头部厂商通过提供产品BOM(物料清单)中通信模块的成本占比数据,并引用法院关于“合理许可费”的判例,成功将某系列机型的专利许可费率降低了15%。
专利侵权风险的动态防控同样不可或缺。即使签订了许可协议,手机厂商仍需警惕两类风险:一是“专利有效性风险”,即高通的部分专利可能因被提出无效宣告请求而失效,若厂商继续支付失效专利的许可费,将造成成本浪费;二是“新增专利风险”,高通会持续申请新专利,若厂商的产品迭代(如新增AI通话、卫星通信等功能)使用了未纳入许可范围的新专利,可能构成侵权。对此,厂商可建立常态化的专利监控机制:通过八月瓜的专利预警系统,实时跟踪高通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是否被无效、是否即将到期);在产品研发阶段,引入专利检索流程,利用科科豆的数据库排查新功能是否落入高通最新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例如,2022年某手机厂商在研发折叠屏机型时,通过专利检索发现高通一项关于“柔性屏信号传输优化”的专利未在既有许可协议中,及时与高通补充签订许可条款,避免了上市前的侵权诉讼。
此外,手机厂商还需关注全球不同地区对专利侵权的司法实践差异。例如,欧盟统一专利法院(UPC)对标准必要专利侵权的审理周期较短,且倾向于颁发临时禁令,若厂商产品在欧洲市场被诉,可能面临快速禁售的风险;而中国法院在审理专利侵权案件时,更注重“损害赔偿的合理性”,会综合考虑专利的技术贡献度、许可费历史数据等因素。因此,厂商在进入新市场前,建议通过当地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可依托科科豆的全球合作网络)了解当地法律环境,并提前储备专利侵权应对预案,如准备无效证据、协商交叉许可等。
在专利合规管理的长期策略上,手机厂商可通过“自主研发+专利布局”降低对单一专利方的依赖。例如,加大在通信算法、芯片架构等领域的研发投入,形成自有专利组合,不仅能在与高通的许可谈判中获得更多筹码,还能通过专利交叉许可减少许可费用支出。据知网收录的《中国手机厂商专利布局与许可策略研究》显示,2020-2023年,国内头部手机厂商的5G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2%,其中超过30%的专利可与高通专利形成技术互补,这为其在许可谈判中争取到了更有利的条款。
对于中小手机厂商而言,由于研发资源有限,可选择加入行业专利池或与第三方专利服务机构合作。例如,通过科科豆的“专利共享平台”获取高通专利的集体许可,降低单个厂商的谈判成本;或委托八月瓜提供“专利合规体检”服务,定期对产品进行专利风险筛查,确保在成本可控的前提下实现合规运营。
总之,手机厂商使用高通专利的过程,本质上是技术合作与法律合规的结合。从协议签订前的专利排查、条款谈判,到产品生命周期中的动态监控、风险应对,再到长期的自主研发与专利布局,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厂商以严谨的态度对待。只有将专利合规管理融入企业战略,才能在充分利用高通技术优势的同时,有效控制风险、降低成本,最终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手机厂商使用高通专利的授权费用是多少? 答:高通的专利授权费用计算较为复杂,通常与手机售价等相关,不同的授权协议费用不同,具体需和高通协商确定。 使用高通专利需要遵循哪些技术标准? 答:需要遵循高通在专利中规定的相关通信技术标准等,比如在5G技术领域要符合高通相关专利对应的技术指标和规范。 不遵守高通专利使用规定会有什么后果? 答:可能会面临高通的法律诉讼,需要承担赔偿损失、停止侵权等法律责任。
误区:手机厂商只要使用了高通芯片就自动获得其所有专利授权。 科普:使用高通芯片并不意味着自动获得高通所有专利授权。高通的芯片和专利授权是相对独立的业务,芯片销售和专利授权有不同的协议和规定,厂商使用芯片后若要使用高通特定专利仍需单独获得相关授权。
《知识产权管理:战略与实践》 推荐理由:这本书详细介绍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基本理论和实践方法,对于理解高通专利在手机厂商应用中的核心要点与实践指南非常有帮助。
《专利法:原理与案例》 推荐理由:深入探讨了专利法的原理和实际案例,有助于读者理解专利许可协议的条款细节以及专利侵权风险的动态防控。
《全球专利布局与竞争策略》 推荐理由:分析了全球专利布局的策略和实践,对于手机厂商如何在不同地区进行专利合规管理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
《通信技术专利分析与应用》 推荐理由:专注于通信技术领域的专利分析,有助于理解高通在5G通信标准、移动芯片架构等核心领域的专利布局。
《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 推荐理由:提供了企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的全面指导,对于手机厂商如何制定长期的专利合规管理策略具有参考价值。
高通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积累了庞大知识产权体系,手机厂商合规使用其专利至关重要。 从覆盖范围看,高通专利“广度与深度兼具”,超 60%集中在5G等核心领域,含大量标准必要专利,厂商研发初期要明确产品是否落入保护范围。 专利许可协议方面,采用“专利池许可”与“单独专利许可”结合模式,厂商签协议前要全面核查条款,借助专业平台明确相关范围和是否有交叉许可可能。 许可费用计算曾以“整机售价”为基数引争议,现调整为基于相关部分价值,厂商谈判时可用评估工具协商费率。 手机厂商要动态防控侵权风险,建立常态化监控机制,利用相关平台跟踪和排查。 不同地区司法实践有差异,厂商进入新市场要了解当地法律,储备应对预案。 长期看,厂商可通过“自主研发+专利布局”降低依赖,中小厂商可加入专利池或与第三方合作。整个过程需将专利合规管理融入企业战略,实现可持续发展。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
《关于标准必要专利领域的反垄断指南》
科科豆平台
知网收录的《中国手机厂商专利布局与许可策略研究》
八月瓜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