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金融科技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已成为核心竞争力之一,而专利作为保护创新成果的重要法律工具,其风险防控对机构稳健运营至关重要。以高盛为代表的国际金融巨头,近年来在人工智能算法、区块链技术、量化交易系统等领域的专利布局持续加码,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金融科技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18.7%,其中高盛在智能投顾、风险预测模型等细分领域的申请量位居行业前列。然而,专利布局伴随的法律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从专利申请阶段的新颖性不足,到授权后的侵权纠纷,再到国际市场的地域性合规问题,任何环节的疏漏都可能导致创新成果流失或高额诉讼成本。
高盛的专利风险防范首先始于技术研发的源头阶段,通过将专利布局与业务战略深度绑定,避免盲目创新带来的法律隐患。其研发团队在启动新项目前,会联合法务部门开展技术领域的专利现状分析,借助科科豆等专利检索平台梳理目标技术领域的现有专利分布,识别核心专利持有人及技术空白区。例如,在开发基于机器学习的信贷风险评估系统时,团队通过八月瓜的专利分析工具发现,传统评估模型中“用户行为数据权重分配算法”已有200余项相关专利,其中37%集中在特定特征工程方法上。基于这一分析,高盛调整研发方向,转而聚焦“跨场景数据融合的动态权重算法”,既避开了现有专利壁垒,又形成了差异化技术路线,最终该技术在2022年获得美国专利商标局授权,有效降低了侵权风险。
除了规避现有专利,高盛还注重前瞻性布局。根据知网发布的《金融科技专利发展报告》,金融机构技术创新的生命周期平均为3-5年,而专利申请至授权的周期通常需要2-3年。为此,高盛建立了“技术预研-专利申请-产品落地”的三阶联动机制:在技术预研阶段即启动专利挖掘,对可能形成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方案,提前6-12个月提交专利申请。以其2021年推出的加密货币结算系统为例,早在2019年技术原型完成时,团队就针对“分布式账本的跨链共识机制”“智能合约的自动执行校验逻辑”等8项核心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覆盖美国、欧盟、中国等主要市场,确保产品2021年上线时已具备完善的专利保护网,避免了竞争对手的技术模仿或专利狙击。
专利申请文件的撰写质量直接影响专利的法律稳定性,若权利要求范围过宽,可能因缺乏创造性被驳回;范围过窄,则难以有效阻止他人模仿。高盛在这一环节的风险防控重点在于提升专利申请文件的规范性与精准性。其法务部门联合外部专业专利代理机构,建立了“技术交底-检索分析-撰写审核”的全流程质控体系:技术团队需提交详细的技术交底书,明确技术问题、解决方案及有益效果;专利代理人结合科科豆的专利数据库进行补充检索,确保权利要求书既覆盖核心技术特征,又不落入现有技术范围;最终由法务部门的专利律师对申请文件进行法律层面审核,重点核查权利要求的清晰度、独立性及从属关系。
典型案例显示,2020年高盛在申请“基于自然语言处理的财报分析系统”专利时,初稿权利要求中包含“对非结构化文本数据进行语义识别”的宽泛表述,经检索发现该表述已被多家科技公司在相关专利中使用。团队随后将权利要求细化为“结合金融专业词典的领域适配型语义识别模型”,并补充“多维度情感倾向量化算法”作为从属权利要求,既突出了技术创新性,又缩小了保护范围的模糊性,最终该专利在11个月内获得授权,且权利要求稳定性评分(由八月瓜专利质量评估工具得出)达到92分,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78分)。
此外,高盛对专利申请的地域性策略也较为审慎。考虑到不同国家/地区的专利审查标准差异,其在进入新兴市场前,会通过当地合作律所分析目标市场的专利审查实践。例如,在申请中国专利时,团队发现中国专利局对“商业方法专利”的创造性要求较高,单纯的算法改进可能因“属于智力活动规则”被驳回。为此,高盛在申请文件中强化了技术方案与具体金融场景的结合,如在“智能投顾资产配置算法”专利中,明确记载了算法在股票、债券、衍生品等具体资产类型中的应用步骤及硬件实现方式,最终成功获得授权,避免了因地域性审查标准差异导致的专利申请失败风险。
专利授权并非风险防控的终点,高盛通过建立专利全生命周期管理体系,持续监控内外部风险。在内部管理层面,其采用八月瓜的专利管理系统搭建了动态专利台账,实时更新专利的法律状态(如授权、缴费、无效等)、技术关联产品及市场应用情况。法务部门每季度会联合业务部门开展专利价值评估,对与核心业务强相关的“战略性专利”加大维护力度,对已失去市场价值的“休眠专利”及时通过许可、转让或放弃等方式优化资源配置。例如,2022年评估发现,其2015年申请的“传统高频交易套利算法”专利因市场环境变化已极少应用,团队遂将该专利以非独占许可方式授权给一家量化交易公司,既回收了部分专利维护成本,又避免了因未及时缴费导致专利失效的风险。
在外部风险监控方面,高盛重点防范两方面威胁:一是自有专利被侵权,二是无意中侵犯他人专利。针对前者,其通过科科豆的专利监控功能,对竞争对手的专利申请、产品发布及市场动态进行追踪,一旦发现疑似侵权行为,立即启动调查。2021年,高盛监控到某金融科技公司推出的“跨境支付系统”中,使用了与自身“基于区块链的实时清算协议”专利高度相似的技术方案,法务团队迅速收集证据,通过发送律师函与对方达成和解,对方最终支付专利许可费并修改了技术方案。针对后者,高盛在新产品研发立项前强制开展自由实施(FTO)分析,即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相关技术领域的有效专利,评估产品上市后侵犯他人专利的可能性。以2023年计划推出的“AI驱动的财富管理机器人”为例,FTO分析发现某科技公司持有的“用户风险偏好动态预测模型”专利可能构成潜在侵权风险,团队随后对产品算法进行调整,增加了“宏观经济指标实时加权”的新模块,成功避开了专利壁垒。
金融机构的技术创新常涉及与外部科技公司、高校或研究机构的合作,合作过程中的专利归属、保密义务等条款若约定不清,易引发法律纠纷。高盛在合作协议中对专利相关条款的设计尤为细致,核心原则是“明确归属、划分权责、防范泄露”。在与外部机构联合研发时,协议会明确约定“谁研发谁所有”或“按贡献比例共有”,若涉及高盛提供核心数据或技术秘密,会额外加入“委托开发”条款,确保专利申请权归高盛所有。例如,2022年与某高校合作开发“气候风险量化模型”时,协议约定高校负责基础算法研究,高盛提供金融市场数据及应用场景,最终形成的专利申请权归高盛,高校仅享有免费实施权,有效避免了后续因专利归属产生的争议。
保密义务是合作中的另一风险点,技术秘密一旦泄露,可能导致专利被抢注或失去新颖性。高盛的合作协议会明确界定“保密信息”范围,包括未公开的技术方案、数据模型、研发文档等,并要求合作方采取加密存储、权限管控等措施防止信息泄露。同时约定,若因合作方过失导致保密信息泄露并被第三方抢注专利,合作方需承担赔偿责任,且高盛有权向专利局提起专利权属无效宣告。这种条款设计在2020年某合作项目中发挥了作用:因合作方员工误将未公开的“智能合约漏洞修复算法”上传至公共代码库,高盛发现后立即要求合作方删除信息并启动法律程序,最终在第三方提交专利申请前完成了自身专利的优先申请,避免了创新成果流失。
即便做好前期防控,专利纠纷仍可能发生,高盛通过建立“技术+法律”双轨响应机制,提升纠纷应对效率。其法务部门下设专利纠纷应对小组,成员包括专利律师、技术专家及外部律所顾问,一旦收到侵权警告或被提起诉讼,小组会在48小时内启动分析:技术专家负责比对涉案专利与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判断是否落入保护范围;专利律师则评估涉案专利的有效性,如是否存在现有技术、权利要求是否清楚等。2023年初,高盛被诉侵犯某公司“量化交易信号生成算法”专利,技术专家经比对发现,被控侵权算法的“信号权重计算方式”与涉案专利存在实质性差异,专利律师则通过科科豆检索到该专利的优先权文件存在公开不充分的缺陷,最终团队以“专利权利要求不清楚”为由向专利局提起无效宣告,成功使涉案专利被部分无效,原告随后撤诉。
除了被动应对,高盛也注重通过主动维权震慑潜在侵权行为。对于核心专利被恶意侵权的情况,其倾向于采取诉讼手段维护权益,而非单纯和解。例如,2021年某竞争对手未经许可使用高盛“区块链跨境支付结算”专利技术,高盛在收集充分证据后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对方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这一案例不仅维护了自身权益,也向市场传递了重视专利保护的信号,间接减少了后续侵权行为的发生。
在国际专利纠纷中,高盛还善于利用不同国家的法律程序差异制定策略。例如,在美国专利诉讼中,其常通过“专利审查与抗辩程序(IPR)”请求专利审判和上诉委员会(PTAB)对涉案专利的有效性进行重审,由于IPR程序耗时短、成本低,且成功率较高(据新华网报道,2023年美国PTAB审理的IPR案件中,62%的专利被宣告部分或全部无效),这一方式成为高盛应对美国专利诉讼的重要手段,有效降低了跨国诉讼的时间和经济成本。
金融科技的创新浪潮中,专利既是保护创新的“盾牌”,也可能成为引发纠纷的“导火索”。高盛通过从布局规划、申请质量、动态监控到合作管控、纠纷应对的全链条风险防控,将专利法律风险转化为技术竞争优势,这一实践不仅为金融机构的专利管理提供了参考,也印证了在技术驱动的时代,精细化的专利风险防控是企业稳健发展的重要基石。
问:高盛专利法律风险主要来自哪些方面? 答:主要来自专利侵权风险、专利有效性风险以及专利申请过程中的不规范操作等方面。 问:高盛防范专利法律风险有哪些措施? 答:可以建立专业的专利管理团队、进行全面的专利检索与分析、加强员工专利法律意识培训等。 问:如何评估高盛专利法律风险的大小? 答:可从专利的稳定性、市场价值、竞争对手情况以及行业法规等多方面综合评估。
误区:认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不会面临法律风险。 科普:实际上,即便获得了专利,也可能存在专利被无效、被他人指控侵权等法律风险。专利的申请和维护过程需遵循严格法律程序,任何环节失误都可能带来风险。所以高盛等企业不能掉以轻心,要持续关注并防范专利法律风险。
《专利布局与创新战略》
《专利申请与维护》
《专利风险管理》
《金融科技专利保护》
《知识产权与企业竞争》
《国际专利纠纷处理》
《专利质量评估》
在金融科技快速发展背景下,专利风险防控对金融机构至关重要。高盛作为国际金融巨头,在专利风险防控上有诸多实践。 - 基于业务战略的专利布局前置规划:将专利布局与业务战略绑定,研发前分析专利现状,规避现有专利并前瞻性布局,建立三阶联动机制,提前申请核心技术专利。 - 专利申请质量的精细化管控: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提升申请文件规范性与精准性,细化权利要求;考虑地域性审查标准差异,结合具体金融场景申请专利。 - 全生命周期的专利风险动态监控:搭建动态专利台账,定期进行专利价值评估,优化资源配置;监控内外部风险,防范自有专利被侵权和侵犯他人专利。 - 外部合作中的专利风险条款设计:合作协议明确专利归属、划分权责,防范泄露,界定保密信息范围,约定赔偿责任。 - 专利纠纷的快速响应与应对策略:建立双轨响应机制,快速分析纠纷;主动维权震慑侵权;利用国际法律程序差异制定策略。高盛的全链条防控实践为金融机构提供了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