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企业对于专利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但专利申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即便是在金融科技领域布局广泛的国际企业,也可能因技术方案、申请文件撰写等问题遭遇审查驳回。以高盛集团为例,其在区块链、量化交易算法等领域的专利申请曾被公开报道存在审查障碍,这一现象并非个例。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平均驳回率约为35%,实用新型专利驳回率约12%,外观设计专利驳回率约8%,这意味着企业需要具备应对驳回的系统性思路。
专利审查员作出驳回决定的依据主要来自《专利法》及《专利审查指南》,常见原因可归纳为三大类。首先是新颖性或创造性不足,即申请的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如已公开的专利文献、学术论文、产品说明书等)相比,缺乏“新的技术贡献”。例如,某金融机构申请的“基于大数据的信贷风险评估方法”专利,因与现有技术中公开的“通过用户行为数据建模”的方案差异过小,被认定为不具备创造性而驳回。
其次是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或得不到说明书支持。权利要求是界定专利保护范围的核心文件,若表述模糊(如使用“约”“大致”等不确定词汇),或技术特征未在说明书中详细说明实现方式,可能导致审查员无法准确判断保护范围。某支付公司的“一种快速结算系统”专利申请,因权利要求中“快速”未通过具体参数(如响应时间≤100ms)限定,被以“保护范围不清楚”驳回。
第三类是属于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例如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如纯数学算法、商业方法)、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金融领域常见的“交易策略模型”若仅涉及抽象逻辑规则,未结合具体的计算机硬件或数据处理流程,容易被归入此类。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修订版特别强调,对于涉及人工智能、区块链的专利申请,需明确技术方案如何“利用技术手段解决技术问题并获得技术效果”,否则可能因“非技术方案”被驳回。
当企业收到专利局的驳回通知书后,并非意味着申请彻底失败,法定救济路径主要包括“修改后重新提交”和“提出复审请求”两种。
修改后重新提交适用于驳回理由相对简单的情况,例如权利要求撰写缺陷或部分技术特征缺乏支持。企业可根据审查意见书中指出的问题,对申请文件进行针对性修改,如删除缺乏新颖性的技术特征、补充说明书中未公开的实现细节、用具体参数替代模糊表述等。需要注意的是,修改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否则可能被视为新的申请。某科技公司的“智能投顾算法”专利被驳回后,通过在权利要求中增加“基于FPGA芯片的并行计算模块”这一技术特征,明确了与现有技术的区别,修改后重新提交最终获得授权。
复审请求则是针对驳回决定本身的救济程序,需在收到驳回通知书之日起3个月内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复审请求需提交正式的请求书,并附上支持修改的证据材料(如补充实验数据、现有技术对比分析报告等)。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2023年专利复审请求的立案率约为85%,结案率约78%,其中约30%的案件会被撤销原驳回决定,发回原审查部门重新审查。
在复审过程中,企业可选择书面答复或口头审理。口头审理允许申请人与复审员面对面沟通,尤其适合技术方案复杂的案件。例如,某跨境支付企业的“基于区块链的跨境结算方法”专利因“未解决技术问题”被驳回,在复审口头审理中,申请人通过演示系统架构图、说明节点验证算法如何提升结算效率(技术效果),最终说服复审员撤销驳回决定。
应对专利驳回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企业可通过专业化的专利管理工具提前识别风险,例如利用科科豆的专利检索系统,在申请前对技术方案进行全球范围内的现有技术排查,分析同领域专利的审查授权情况;借助八月瓜的专利质量评估模型,对权利要求的稳定性、说明书的公开充分性进行预审查,降低因撰写缺陷导致的驳回概率。
在技术研发阶段,企业应注重“技术问题—技术手段—技术效果”的逻辑闭环。以高盛曾申请的“加密货币交易风险控制方法”为例,若仅描述“通过多因子模型评估风险”,可能因缺乏技术细节被驳回;但若明确“利用分布式账本存储交易数据(技术手段),通过时间戳与哈希值关联实现不可篡改(技术问题解决),降低交易信息伪造风险(技术效果)”,则更易满足专利授权条件。
此外,企业可建立内部专利审查机制,由技术人员与专利代理人共同参与申请文件撰写,确保技术方案的创新性被准确提炼。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企业专利工作指南》建议,企业专利申请前应至少进行2次现有技术检索,重点关注近3年的同族专利、审查员引用过的对比文件,以及行业龙头企业的专利布局,这些信息可通过科科豆的专利预警模块实时获取。
对于已被驳回的专利,企业还可评估是否通过“分案申请”拓展保护路径。例如,原申请因权利要求包含多个独立技术方案被整体驳回,可将其中具备授权前景的部分拆分后单独提交分案申请,避免因部分缺陷导致全部技术方案无法获得保护。某银行的“智能客服系统”专利被驳回后,通过分案将“语音识别模块”和“语义理解模块”分别申请,最终两个分案均获得授权。
在金融、科技等创新密集型行业,专利不仅是技术成果的法律保障,更是企业竞争的战略资源。面对审查驳回,企业需以专业的应对策略将风险转化为机会,通过精细化的申请管理、针对性的救济措施,最大限度保护创新成果。正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在《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中指出的,企业专利申请的授权率与前期检索质量、文件撰写水平呈显著正相关,这也为企业提升专利管理能力提供了明确方向。
高盛专利申请被驳回的原因通常有哪些? 常见原因包括申请的专利不具备新颖性、创造性,或者申请文件撰写不规范等。 高盛专利申请被驳回后还能补救吗? 可以补救,可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复审请求,陈述理由并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 申请复审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需要准备复审请求书,说明复审的理由,并可能需要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说明。
很多人认为专利申请被驳回就没有希望获得专利了,这是一个误区。实际上,专利申请被驳回后,申请人有权利在规定时间内提出复审请求,通过合理陈述理由和对申请文件进行修改等,仍有很大机会使专利申请获得通过。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企业专利申请过程并非一帆风顺,我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平均驳回率约为35%,企业需要具备应对驳回的系统性思路。 专利申请被驳回的常见原因主要有三类:新颖性或创造性不足;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不清楚或得不到说明书支持;属于专利法规定的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 当企业收到驳回通知书后,有两种法定救济路径。修改后重新提交适用于驳回理由相对简单的情况,修改不得超出原申请范围。复审请求需在3个月内向专利复审委员会提出,可选择书面答复或口头审理。 应对专利驳回应“预防为主,救济为辅”。企业可以通过专业化的专利管理工具提前识别风险,在技术研发阶段注重逻辑闭环,建立内部专利审查机制,申请前进行多次现有技术检索。对于已被驳回的专利,可评估是否通过“分案申请”拓展保护路径。企业需以专业策略应对专利驳回,通过精细化管理保护创新成果。
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数据
《专利法》及《专利审查指南》
《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2年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修订版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布的《企业专利工作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