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见的风能专利技术类型有哪些分类

储能专利

风能作为全球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技术创新速度直接影响着产业的发展潜力,而这些创新成果往往通过专利形式得到系统保护与传承。从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利发展报告》来看,近年来我国风能领域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2022年相关专利公开量已突破5万件,涵盖从核心部件设计到系统集成的多个技术维度。这些专利技术的分类并非简单的罗列,而是基于风电产业链的实际需求与技术演进逻辑自然形成的技术集群,每个集群都对应着风电设备从研发到应用的关键环节。

叶片作为风力发电机组捕获风能的核心部件,其设计直接决定了整机的能量转换效率与运行稳定性,因此叶片设计相关专利始终是风能领域的创新热点。在空气动力学优化方向,企业和科研机构通过改进叶片翼型(即叶片横截面的形状)来减少气流阻力、提升升力系数,例如某能源企业研发的“超临界翼型叶片”专利,通过调整翼型前缘弧度与后缘厚度,使叶片在低风速条件下的风能利用系数提升了8%。变桨距控制技术(通过实时调整叶片角度来适配不同风速)也是专利布局的重点,国家能源集团曾公开一项“基于风速预测的变桨距协同控制”专利,利用气象数据与叶片受力反馈实现角度动态调节,有效降低了高风速下的叶片载荷波动。材料创新则是叶片技术突破的另一个关键,早期叶片多采用玻璃纤维复合材料,而近年来碳纤维复合材料凭借高强度、轻量化的优势成为新方向,中材科技的“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叶片”专利,通过优化两种材料的铺设比例,使叶片重量减轻15%的同时,抗疲劳性能提升20%。此外,为适应大型化趋势,分段式叶片设计专利逐渐增多,金风科技的“模块化拼接叶片”专利将叶片分为3段制造,解决了超长叶片运输难题,目前已应用于6MW以上海上风电机组。

传动与发电系统是将叶片捕获的机械能转化为电能的核心环节,其可靠性与效率直接影响机组的运维成本与发电收益,相关专利技术主要围绕减少能量损耗与提升系统稳定性展开。传统风电机组多采用齿轮箱增速传动,但齿轮箱易因高速运转产生故障,因此直驱式与半直驱式传动技术成为专利创新的重要方向。明阳智能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专利省去了齿轮箱,通过多极永磁发电机直接与风轮连接,不仅减少了机械损耗,还降低了运维成本,该技术已在其3MW陆上风电机组中实现规模化应用。半直驱技术则通过行星齿轮箱与中速发电机组合实现平衡,远景能源的“半直驱传动系统”专利采用一级行星齿轮增速,使发电机转速控制在1500rpm左右,兼顾了效率与可靠性,目前在海上风电项目中装机量已超10GW。发电机本身的技术改进同样值得关注,稀土永磁材料的应用使发电机效率提升至96%以上,而超导发电机技术虽尚处研发阶段,但已有多家企业布局相关专利,如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的“高温超导风力发电机”专利,通过超导线圈产生强磁场,有望使单机容量突破20MW。

随着风电渗透率的提升,如何实现机组的智能化运行与电网的稳定接入成为新的技术挑战,智能控制与并网技术相关专利因此快速增长。在运行状态监控方面,传感器网络与数据分析技术的结合是专利布局的重点,华能集团的“风电机组全域状态感知”专利在叶片、齿轮箱、发电机等关键部件部署光纤传感器与振动传感器,实时采集温度、应变、振动等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数据预处理,再上传至云端平台进行故障预警。故障诊断技术则向精准化、提前化发展,大唐新能源的“基于声纹识别的齿轮箱早期故障诊断”专利,通过分析齿轮箱运行时的声音频谱特征,能在故障发生前3个月识别出潜在的齿轮磨损问题,将非计划停机时间缩短40%。功率预测技术对电网调度至关重要,国家气候中心的“融合数值天气预报与机器学习的风电功率预测”专利,结合物理模型与LSTM神经网络,使短期(0-48小时)功率预测准确率提升至92%,为电网消纳风电提供了技术支撑。并网技术方面,低电压穿越(LVRT)专利是保障电网稳定的关键,当电网电压跌落时,风电机组需保持并网并提供无功支撑,东方电气的“双馈风电机组LVRT控制策略”专利通过优化变流器拓扑结构与控制算法,实现了电压跌落至0时仍能维持并网625ms,满足最新的电网导则要求。

海上风电因风能资源更丰富、发电小时数更高,已成为风电产业的重要增长点,其特殊的海洋环境也催生了一系列专项技术专利。基础结构设计是海上风电的核心挑战之一,针对不同海域水深条件,专利技术呈现多样化发展:在水深30米以内的近海风场,单桩基础专利应用最广,上海电气的“大直径单桩基础优化设计”专利通过改进桩体锥度与壁厚分布,使单桩重量减轻10%的同时,抗倾覆能力提升15%;水深30-60米时,导管架基础专利更具优势,中国海油的“桁架式导管架基础”专利采用三角形桁架结构,减少了海水阻力,适用于台风频发海域;而在水深超过60米的远海,漂浮式基础专利成为研发热点,三峡集团的“半潜式漂浮风电基础”专利通过浮力舱与系泊系统组合,使风电机组在浪高15米的海况下仍能保持稳定运行。防腐技术同样是海上风电专利的重点,海水的高盐雾、高湿度环境易导致设备腐蚀,中广核的“锌铝镁合金涂层防腐”专利在塔筒表面形成厚度200μm的合金涂层,耐盐雾性能达5000小时以上,是传统热镀锌涂层的2倍。运维技术也在不断创新,水下机器人(ROV)巡检专利逐渐成熟,中集集团的“ROV自主巡检系统”专利配备高清摄像头与超声波探伤仪,可对水下基础结构进行全自动检测,将运维成本降低30%。

储能技术与风能的结合能有效解决风电出力波动性问题,相关专利近年来呈现爆发式增长。锂电池储能因响应速度快、布置灵活,成为风电配套储能的主流选择,宁德时代的“风电配套磷酸铁锂电池储能系统”专利通过优化电池热管理与充放电策略,使储能系统循环寿命突破12000次,满足风电调峰需求。飞轮储能则适用于短时功率补偿,国电投的“磁悬浮飞轮储能系统”专利利用磁悬浮轴承减少摩擦损耗,响应时间小于10ms,可快速平抑风电出力波动。氢储能作为长时储能技术,也吸引了大量专利布局,隆基绿能的“风电制氢一体化系统”专利将弃风电量用于电解水制氢,再通过燃料电池或燃气轮机实现电能回收,目前已在内蒙古试点项目中应用。此外,压缩空气储能、重力储能等新型储能技术专利也在不断涌现,科科豆平台数据显示,2023年风能与储能结合的交叉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45%,成为技术创新的新蓝海。

材料技术的进步为风能设备性能提升提供了基础支撑,相关专利覆盖从结构材料到功能材料的多个领域。除了叶片用复合材料,塔筒材料也在向高性能化发展,传统混凝土塔筒自重大、施工周期长,而钢板塔筒专利逐渐成为主流,三一重能的“超高强度钢塔筒”专利采用Q690级钢板,厚度比传统Q345钢减少25%,同时通过卷制工艺优化,实现了120米以上塔筒的整体制造。润滑剂材料对传动系统至关重要,长城润滑油的“风电齿轮箱专用合成润滑油”专利通过添加极压抗磨剂与抗氧化剂,使润滑油换油周期延长至8000小时,是普通矿物油的2倍。功能涂层材料则在防冰、防雷等方面发挥作用,金风科技的“叶片超疏水防冰涂层”专利在叶片表面形成纳米级凹凸结构,使冰层附着力降低70%,有效解决了寒冷地区叶片结冰问题;而防雷涂层专利则通过添加导电填料,使叶片表面电阻降至10⁴Ω以下,提升了防雷击性能。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显示,2022年风能材料领域专利中,复合材料相关专利占比达62%,成为材料创新的核心方向。

风能技术的发展始终与专利保护紧密相连,从叶片、传动系统等核心部件到智能控制、储能等系统集成技术,每一个技术突破都伴随着专利的诞生与应用。这些专利不仅记录了产业的创新轨迹,更通过技术扩散推动着风能成本的下降与效率的提升,为全球能源转型提供了坚实的技术支撑。随着海上风电的深远海化、风电机组的大型化以及多能互补系统的发展,风能领域的专利技术还将不断涌现新的方向,持续为可再生能源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动力。

常见问题(FAQ)

常见的风能专利技术类型有哪些分类? 常见的风能专利技术类型主要有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技术、风电控制与监测技术、风能资源评估与选址技术等。 不同类型的风能专利技术有什么特点?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与制造技术注重机组的效率、可靠性和耐用性;风电控制与监测技术强调对机组运行状态的实时监控和精准控制;风能资源评估与选址技术侧重于对风电场选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申请风能专利技术需要满足什么条件? 需要满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条件,即该技术是前所未有的,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并且能够在产业中制造或使用。

误区科普

有人认为只要是与风能相关的技术都能申请专利,其实并非如此。只有满足专利法规定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条件的技术方案,才有可能获得专利授权。一些已经公开使用或在现有技术中能轻易得出的风能技术,是无法申请专利的。

延伸阅读

  1. 《风力发电技术与工程》 推荐理由:这本书详细介绍了风力发电的原理、技术以及工程应用,是了解风能技术的权威教材,对风能专利技术的分类和应用有深入的解读。

  2.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 推荐理由:该报告由中国国家专利局发布,涵盖了中国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最新发展情况,包括风能领域的专利申请和技术创新,是了解中国风能专利发展的权威资料。

  3. 《风能材料与技术》 推荐理由:这本书聚焦于风能材料的技术创新,包括复合材料、防腐材料等,对风能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有全面的介绍和分析。

  4. 《智能电网与可再生能源》 推荐理由:该书探讨了智能电网技术与可再生能源的结合,特别是风能与电网的稳定接入技术,对智能控制和并网技术的专利有深入的讨论。

  5. 《海上风电技术与工程》 推荐理由:这本书专门讨论海上风电的技术和工程问题,包括基础结构设计、防腐技术、运维技术等,对海上风电专利技术有详细的介绍。

  6. 《储能技术与应用》 推荐理由:该书介绍了储能技术的最新发展及其在风能领域的应用,对储能技术的专利布局和技术创新有深入的分析。

  7. 《风能技术的专利战略与管理》 推荐理由:这本书从专利战略和管理的角度出发,探讨了风能技术的专利布局、保护和应用,是了解风能专利技术管理的权威书籍。

本文观点总结:

  • 风能技术创新常以专利形式保护,我国风能领域专利申请量持续攀升,2022年公开量突破5万件,涵盖多技术维度。
  • 叶片设计是创新热点,包括空气动力学优化、变桨距控制技术、材料创新和分段式设计等,如“超临界翼型叶片”“模块化拼接叶片”等专利。
  • 传动与发电系统专利围绕减少能量损耗与提升稳定性展开,直驱式、半直驱式传动技术及发电机技术改进受关注,如“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专利。
  • 智能控制与并网技术专利快速增长,涉及运行状态监控、故障诊断、功率预测和并网控制等,如“风电机组全域状态感知”专利。
  • 海上风电催生专项技术专利,包括基础结构设计、防腐和运维技术等,如“大直径单桩基础优化设计”专利。
  • 储能技术与风能结合的专利爆发式增长,涵盖锂电池、飞轮、氢储能等,2023年交叉领域专利申请量同比增45%。
  • 材料技术进步为风能设备提供支撑,专利涉及塔筒、润滑剂、功能涂层等材料,复合材料是创新核心。
  • 风能技术发展与专利保护紧密相连,未来专利技术将随产业发展涌现新方向。

引用来源: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利发展报告》

引用来源:某能源企业研发的“超临界翼型叶片”专利

引用来源:国家能源集团公开的“基于风速预测的变桨距协同控制”专利

引用来源:中材科技的“碳纤维/玻璃纤维混杂复合材料叶片”专利

引用来源:明阳智能的“永磁直驱风力发电机”专利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