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生产中,垫圈作为一种用于密封、减震或固定的基础零部件,看似不起眼,却可能因独特的结构设计或材料配方成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载体。近年来,随着我国制造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不断提升,围绕这类“小部件”的专利纠纷也逐渐增多,其中一起典型案例不仅揭示了专利保护在细分领域的重要性,更为中小企业的创新发展提供了现实镜鉴。
该案中,原告是一家专注于液压系统密封件研发的科技企业,其自主研发的“一种耐高压复合垫圈”通过独特的多层结构设计(如内层金属骨架与外层弹性材料的一体化成型工艺),解决了传统垫圈在高压工况下易变形、密封性失效的行业痛点。该企业于2018年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专利申请,并于2020年获得发明专利授权,权利要求书中明确记载了“金属骨架的特定几何形状”“弹性材料的组分比例”以及“两者的结合工艺”等核心技术特征。
然而,自2021年起,原告发现市场上出现了一款由被告企业生产的同类垫圈产品,其外观和使用性能与原告专利产品高度相似,且在多家工程机械厂商中替代了原告的原有订单。通过购买实物进行技术比对,并委托专业机构进行分析,原告发现被告产品的金属骨架结构、弹性材料成分及成型工艺均落入其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尽管被告辩称其产品采用了“不同的材料供应商”和“微调的生产参数”,但法院经审理认为,这些差异并未改变技术方案的本质,最终判定被告构成专利侵权,需承担停止侵权及赔偿经济损失的责任。
这起案例的争议焦点集中在“技术特征的等同替换”上。根据我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即使被控侵权产品未完全照搬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但若采用了与专利技术手段、功能、效果基本相同的替代方案,且这种替换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是“显而易见”的,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在该案中,被告产品虽然声称调整了材料供应商和生产参数,但核心的“金属骨架支撑+弹性材料密封”的复合结构设计,以及实现耐高压性能的技术原理,与原告专利完全一致。这种“换汤不换药”的模仿行为,正是专利法所禁止的。
从行业视角来看,垫圈领域的专利侵权纠纷往往具有隐蔽性强、维权成本高的特点。一方面,由于产品体积小、单价低,企业容易忽视对创新技术的专利布局;另一方面,侵权产品可能通过细微的非功能性改动规避字面侵权,增加了维权过程中的技术比对难度。例如,部分企业会在垫圈的边缘弧度、孔径尺寸等非核心参数上做文章,试图以“改进型设计”为由逃脱责任。此时,权利要求书的撰写质量就显得至关重要——该案中原告的专利权利要求通过清晰界定“必要技术特征”与“附加技术特征”,为法院判定侵权提供了明确依据,这也提醒企业在申请专利时需注重权利要求的精准性和保护范围的合理性。
对于创新主体而言,该案的启示在于:其一,要强化专利布局意识,即使是“小产品”也可能藏着“大创新”。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密封件”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万件,同比增长15%,说明行业技术竞争已进入精细化阶段。企业应尽早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进行专利检索,梳理技术创新点并及时申请专利,构建自主知识产权壁垒。其二,要重视专利维权的策略性。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可先通过行政投诉、发送律师函等方式降低维权成本,若需诉讼,则需提前做好证据固定(如侵权产品购买公证、技术特征比对报告等)。其三,专利并非“一劳永逸”的保护伞,企业还需通过持续研发保持技术领先。例如,该案原告在胜诉后,进一步对垫圈的耐温性能进行升级,并申请了新的专利,形成了“研发-专利-维权-再研发”的良性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我国专利司法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明确了“等同原则”的适用标准,为类似案件的裁判提供了指导。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通过“专利开放许可”等政策,鼓励中小企业共享创新成果,从源头减少低水平重复研发和侵权风险。这些举措都为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营造了良好的专利保护环境。
在实践中,许多企业对专利的认知仍停留在“申请了就安全”的层面,却忽视了权利要求的撰写质量和后续的专利运营。例如,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曾因专利权利要求中未明确“材料硬度范围”,导致侵权判定时难以界定保护边界,最终维权失败。因此,企业在专利申请阶段应聘请专业代理机构,结合市场竞争格局和技术发展趋势,科学规划权利要求的层级结构,确保专利既“打得赢”又“守得住”。
此外,行业协会的作用也不容忽视。通过建立专利池、组织专利预警培训等方式,协会可帮助中小企业提升风险防范能力。例如,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近年来联合科科豆等平台开展“专利导航项目”,为会员单位提供行业专利分布、侵权风险点等数据支持,有效降低了企业的知识产权纠纷发生率。
对于消费者和采购方而言,选择具有自主专利的产品不仅能获得更可靠的性能保障,也是对创新企业的间接支持。在该案中,部分工程机械厂商在得知被告产品涉及侵权后,主动终止了合作并重新选择原告作为供应商,这一市场行为也倒逼企业更加重视专利合规。
随着全球产业链竞争的加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正成为技术创新的重要力量。这些企业往往聚焦于某一细分领域,其核心技术可能就体现在类似垫圈这样的“关键小事”上。只有通过加强专利保护,才能让创新者获得应有的回报,推动行业从“低端制造”向“高端创造”转型。正如该案所展现的,一个小小的垫圈,既能成为侵权纠纷的导火索,也能成为企业赢得市场竞争的“利器”,而背后的关键,就在于对专利制度的理解与运用。
典型垫圈专利侵权判定标准是什么? 垫圈专利侵权判定需综合考虑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附图等,看被控侵权产品是否全面覆盖专利的必要技术特征。 典型垫圈专利侵权有哪些赔偿方式? 赔偿方式主要有按照权利人因被侵权所受到的实际损失确定;实际损失难以确定的,可以按照侵权人因侵权所获得的利益确定等。 如何避免典型垫圈专利侵权? 企业应加强专利检索和分析,建立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在研发和生产前进行全面的专利查询。
误区:只要自己研发的垫圈产品,就不会构成专利侵权。 科普:即使是自主研发的产品,若落入他人已授权专利的保护范围,仍可能构成侵权。所以企业在研发过程中要进行充分的专利检索,不能盲目认为自主研发就不侵权。
《专利法详解》
《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
《专利开放许可:创新与共享》
《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发展报告》
《知识产权保护与市场竞争》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2年我国“密封件”相关的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2万件,同比增长15%。
《关于审理侵犯专利权纠纷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二)》,最高人民法院发布。
中国液压气动密封件工业协会联合科科豆等平台开展“专利导航项目”。
某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专利权利要求中未明确“材料硬度范围”导致维权失败的案例。
工程机械厂商在得知被告产品涉及侵权后,主动终止合作并重新选择原告作为供应商的市场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