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数字经济快速发展的当下,代码作为软件、算法及各类智能系统的核心载体,其创新价值日益凸显,与之相关的专利保护需求也持续增长。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2023年我国软件相关发明专利申请量突破120万件,同比增长15.3%,其中涉及代码实现的技术方案占比超过60%。然而,由于代码本身具有抽象性、易复制性等特点,许多开发者在申请相关专利时常常因撰写不当导致保护范围模糊或被驳回。本文将从撰写技巧与注意事项两方面,结合实际案例与权威规范,为代码相关专利的撰写提供实操指引。
专利保护的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而非单纯的代码或算法逻辑。例如,某团队开发了一套用于图像识别的优化算法,若仅在专利申请文件中公开代码片段,往往会因“属于智力活动规则”被驳回。正确的做法是将代码实现的功能转化为可操作的技术步骤,比如描述“通过图像采集模块获取待识别图像,经预处理单元进行降噪与特征提取后,输入至改进的卷积神经网络模型,输出识别结果并存储至数据库”。这种表述突出了“技术手段(模块、单元、模型)+技术效果(图像识别准确率提升15%)”,符合专利法对“技术方案”的定义。
在具体撰写时,可借助科科豆等平台的专利检索功能,查看同领域已授权专利的表述方式。例如,在“智能推荐算法”领域,已授权专利多采用“数据采集层-特征处理层-模型训练层-结果输出层”的分层结构描述,而非直接罗列代码逻辑。
保护范围过宽易因“缺乏新颖性”被驳回,过窄则可能失去核心创新点的保护。以某电商平台的“动态定价算法”为例,若权利要求仅写“一种基于用户行为的定价方法”,范围过大且未体现技术创新;若限定为“通过Python语言编写的、基于LSTM模型的定价代码”,则因限定过细导致保护范围受限。合理的表述应是“一种动态定价方法,包括:获取用户历史购买数据及实时浏览时长;通过时序特征提取算法处理所述数据,得到用户价格敏感度指标;基于所述指标及商品成本数据,通过预设的定价模型计算实时价格”。这种表述既包含了技术步骤,又保留了对核心算法的保护。
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审查指南》中明确指出,软件相关专利的权利要求应“清楚、简要地限定要求专利保护的范围”,撰写时可参考八月瓜平台提供的“权利要求撰写模板”,结合技术领域特点调整抽象与具体的比例。
代码中的变量名、函数名等属于具体实现细节,不属于专利保护的范畴。例如,某支付系统的代码中包含“def encrypt_payment_info(data):...”的加密函数,撰写专利时不应直接引用该函数,而应转化为技术特征:“所述支付信息加密单元包括:数据分组模块,用于将待加密支付信息按预设长度分组;密钥生成模块,基于用户设备硬件信息生成动态密钥;对称加密模块,采用AES-256算法对分组数据进行加密处理”。这种表述将代码功能拆解为“模块+动作+效果”,既避免了对编程语言的依赖,又明确了技术创新点。
实践中,可通过绘制技术流程图辅助撰写,图中用方框表示模块,箭头表示数据流向,再结合文字描述各模块的功能及交互关系。例如,某物流路径优化算法的专利申请文件中,附图展示了“订单信息输入→路径约束条件提取→遗传算法优化→最优路径输出”的流程,文字部分对应描述各步骤的技术实现,使审查员能清晰理解技术方案。
根据专利法第25条,“智力活动的规则和方法”不授予专利权。例如,仅涉及数学公式推导、逻辑推理的代码(如“一种基于二叉树的排序代码”),若未结合具体的技术领域(如数据库查询优化、物流调度),则可能被认定为“纯算法”而驳回。知网2022年的一项研究显示,约28%的软件专利申请因“未解决技术问题”被驳回,其中多数是由于未将算法与具体技术场景结合。
为避免这一问题,撰写时需明确代码应用的技术领域及解决的技术问题。例如,同样是排序算法,若描述为“一种用于数据库查询的排序优化方法,通过改进的快速排序算法减少磁盘I/O次数,提高查询响应速度”,则因“解决了数据库查询中的技术问题(I/O瓶颈)”而具备可专利性。
新颖性要求技术方案未被公开,创造性则要求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突出的实质性特点”和“显著的进步”。撰写前需通过科科豆等平台进行全面检索,排除现有技术中的相同或类似方案。例如,某团队开发了“基于用户位置的外卖配送调度代码”,经检索发现已有专利公开了“基于地理位置的配送路径规划方法”,此时需进一步挖掘创新点,如“结合实时交通数据与骑手负载量的动态调度模型”,并在说明书中对比现有技术,说明本方案如何“减少配送超时率20%”,以体现创造性。
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软件专利的授权率约为42%,其中创造性不足是主要驳回原因之一。因此,撰写时需在说明书中详细描述“现有技术的缺陷”“本方案的改进点”及“技术效果的验证数据”(如实验对比表格、性能测试结果),增强创造性的说服力。
代码相关专利的附图通常包括流程图、系统架构图等,需与文字描述一一对应。例如,流程图中的“数据清洗模块”应在说明书中明确其功能是“去除异常值、填补缺失数据”,避免出现“图中有而文字未提”或“文字描述与图中模块名称不一致”的情况。某人工智能领域的专利申请曾因“附图中的‘特征融合单元’未在权利要求中体现”被要求补正,延长了审查周期。
此外,附图中不应出现代码截图或编程语言相关的标识(如“Java代码片段”“Python函数”),而应以功能模块或步骤流程为主。八月瓜平台的专利质量分析报告指出,附图规范的申请文件平均审查周期比不规范的缩短1.2个月。
权利要求书需包含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独立权利要求界定最大保护范围,从属权利要求通过增加技术特征进一步限定。例如,独立权利要求可写“一种基于深度学习的文本分类方法,包括:文本数据采集步骤、特征提取步骤、分类模型训练步骤、分类结果输出步骤”;从属权利要求可补充“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特征提取步骤采用BERT预训练模型”“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类模型训练步骤中,损失函数采用Focal Loss”。这种层级结构既能确保核心方案得到保护,又能在独立权利要求被质疑时,通过从属权利要求争取较窄范围的授权。
在撰写从属权利要求时,需注意技术特征的“附加性”,即从属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应是对独立权利要求的进一步限定,而非引入新的独立技术方案。例如,若独立权利要求未提及“数据存储”,从属权利要求不应突然增加“还包括将分类结果存储至区块链的步骤”,这种表述可能因“超出原说明书公开范围”被驳回。
在实际操作中,代码相关专利的撰写需兼顾技术创新的准确表达与专利法的合规性,通过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检索与分析工具,结合具体技术领域的审查实践,不断优化申请文件的内容与结构,才能最大限度发挥专利对代码创新成果的保护作用。
很多人认为只要是代码就一定能申请专利,这是错误的。并非所有代码都具有专利所需的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如果代码只是简单的编程实现常规功能,或者在现有技术基础上没有实质性的创新,就不能获得专利授权。所以在撰写代码专利前,要先评估代码的创新性和专利价值。
《专利法详解》
《知识产权战略与管理》
《专利审查指南》
《软件专利申请与保护》
《技术与创新管理》
当下代码创新价值凸显,相关专利保护需求增长,但开发者常因撰写问题致申请被驳回。本文从撰写技巧与注意事项两方面提供实操指引。 技巧方面:一是聚焦“技术方案”,将代码功能转化为技术步骤,借助平台查看授权专利表述;二是合理界定保护范围,平衡抽象与具体,参考相关规范和模板撰写权利要求。 注意事项有:避免“纯算法”陷阱,结合具体技术领域;确保新颖性与创造性,全面检索并详细描述改进点与效果;保证附图与文字描述一致,附图以功能模块为主;设计好权利要求书层级结构,从属权利要求应进一步限定独立权利要求。撰写时需兼顾技术表达与合规性,利用平台工具并结合审查实践优化文件。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知网2022年的一项研究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
八月瓜平台提供的“权利要求撰写模板”
八月瓜平台的专利质量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