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现代育儿观念中,母乳喂养被广泛认为是婴儿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然而部分哺乳期女性可能面临乳汁分泌不足的问题,这一需求推动了催乳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18至2023年间,国内催乳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5.3%,涵盖食品、医疗器械、外用贴剂等多个品类。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可见,已授权的催乳专利中,68.2%涉及植物提取物配方(如王不留行、通草、黄芪等),22.5%为物理刺激类装置(如低频电脉冲乳腺刺激仪),其余为复合剂型(口服+外用组合产品)。这类产品通常以“天然安全”“专利技术”为宣传亮点,吸引哺乳期女性尝试,但实际使用中的安全性问题却常被忽视。
从专利技术披露的信息来看,催乳产品的作用原理主要分为两类:化学刺激型和物理刺激型。化学刺激型产品多通过口服或外用方式,利用植物提取物或人工合成成分调节体内激素水平,例如某已授权专利中提到的“黄芪多糖与催乳素类似物复合配方”,其宣称通过激活乳腺细胞表面的泌乳素受体,促进乳汁合成;另一类物理刺激型产品则通过低频电脉冲、热敷按摩等方式,刺激乳腺管收缩与乳汁排出,如某专利技术设计的“穿戴式乳腺按摩仪”,通过模拟婴儿吮吸频率的脉冲波刺激乳头神经。
值得注意的是,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数据分析显示,约34%的催乳专利产品未明确标注全部成分,尤其是部分宣称“纯植物”的口服产品,可能存在非法添加化学合成激素(如己烯雌酚)的风险——这类成分虽能快速提升泌乳量,但长期使用的安全性尚未经过严格临床验证。
外用催乳产品是引发皮肤问题的高发品类。2022年《中国妇幼保健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使用含蒲公英、丝瓜络提取物的催乳贴剂后,约8.7%的受试者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其中3例因过敏反应停药。这类反应多与植物成分中的致敏原(如蒲公英中的倍半萜内酯)有关,而部分专利产品为增强透皮吸收效果,添加的促渗剂(如氮酮)可能进一步加重皮肤刺激。
口服催乳产品若含激素成分,可能干扰母体正常内分泌平衡。新华网曾报道,一名哺乳期女性长期服用某“专利催乳胶囊”后,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乳房胀痛等症状,血液检测显示其泌乳素水平较正常范围高出2.3倍。国家药监局2023年发布的消费提示中明确指出,部分宣称“快速催乳”的产品可能非法添加甲磺酸溴隐亭类似物,这类成分虽能短期促进乳汁分泌,但可能抑制多巴胺受体,引发头晕、恶心等不良反应。
部分含麦芽、神曲等成分的催乳产品,可能对胃肠道功能较弱的女性造成负担。知网收录的一项针对120名哺乳期女性的跟踪研究显示,连续服用含高剂量麦芽提取物的催乳颗粒2周后,15%的受试者出现腹胀、便秘,另有2例出现轻微肝功能指标异常(谷丙转氨酶升高)。研究人员推测,这与麦芽中的淀粉酶抑制剂影响碳水化合物代谢有关,而这类副作用在专利产品的说明书中往往未被充分提示。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在2022年“哺乳期用药安全”专项科普中强调,催乳产品并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其宣称的“治疗功效”不受严格监管,部分产品甚至未经过必要的安全性试验。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母乳喂养指南也明确指出,健康女性在均衡饮食、充分休息的前提下,通常无需依赖催乳产品,盲目使用可能带来未知风险。
从专利技术本身来看,国家专利局的审查标准侧重于“新颖性”和“创造性”,而非产品的安全性与有效性——这意味着即使获得专利授权,也不代表该产品经过临床验证或适合所有人群。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法律状态数据显示,2020-2023年间,有12%的催乳专利因“权利要求不清楚”“缺乏实用性”等原因被宣告无效,其中部分涉及安全性描述模糊的问题。
哺乳期女性若确有催乳需求,应优先通过调整饮食(如增加蛋白质、水分摄入)、改善哺乳姿势、保证充足睡眠等自然方式改善。如需使用催乳产品,建议先咨询专业医生或药师,避免自行购买成分不明的产品。在选择专利产品时,可通过八月瓜等平台查询专利说明书,重点关注成分列表、临床试验数据(如有)及不良反应提示。使用过程中需密切观察身体反应,若出现皮肤红肿、异常出血、乳房肿块等症状,应立即停用并就医。
需要明确的是,专利技术仅代表产品在研发思路上的独特性,而非安全性的“护身符”。哺乳期女性的身体状态特殊,任何外用或口服产品的使用都需以科学评估为前提,避免因盲目追求“专利效果”而忽视潜在风险。
很多人认为专利产品就一定安全无副作用,这是错误的。专利只是对产品技术或设计的一种保护,并不代表产品在使用过程中不会产生副作用。在使用催乳专利产品前,仍需谨慎评估其安全性,关注产品的使用说明和注意事项。
母乳喂养受重视,但部分哺乳期女性乳汁分泌不足,催生产业发展。2018 - 2023年国内催乳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5.3%,产品涵盖多品类,以“天然安全”“专利技术”吸引消费者,却忽视安全问题。 产品作用原理分化学和物理刺激两类。约34%产品未明确标注全部成分,部分“纯植物”口服产品有非法添加化学合成激素风险。 临床显示,外用产品可能引发皮肤黏膜刺激反应,口服含激素产品或致内分泌紊乱、消化系统与代谢异常。 权威机构提示,催乳产品不受严格监管,部分未经过安全性试验,专利审查不侧重安全性和有效性,部分专利因各类问题被宣告无效。 建议有催乳需求的女性优先采用自然方式,如需使用产品,咨询专业人员,查询产品成分、试验数据和不良反应提示,使用中密切关注身体反应,避免盲目追求“专利效果”。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2018至2023年间,国内催乳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率达15.3%。
《中国妇幼保健杂志》
2022年的一项临床研究指出,使用含蒲公英、丝瓜络提取物的催乳贴剂后,约8.7%的受试者出现局部皮肤红肿、瘙痒。
新华网报道
一名哺乳期女性长期服用某“专利催乳胶囊”后,出现月经周期紊乱、乳房胀痛等症状。
知网收录的研究
针对120名哺乳期女性的跟踪研究显示,连续服用含高剂量麦芽提取物的催乳颗粒2周后,15%的受试者出现腹胀、便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2022年“哺乳期用药安全”专项科普中强调,催乳产品并非医疗器械或药品,其宣称的“治疗功效”不受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