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哪些企业在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

储能专利

国内潮汐能技术研发中的专利布局与企业实践

潮汐能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且预测性强的海洋能源,近年来随着全球能源转型进程加快,其开发利用价值逐渐受到重视。在国内,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和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潮汐能技术研发进入加速期,而潮汐能专利的积累与布局,正成为企业掌握核心技术、参与产业竞争的关键抓手。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数据检索与分析,结合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统计信息,国内已有多家企业在潮汐能发电设备、系统集成、运维技术等领域展开专利布局,形成了以能源央企为引领、地方科技企业为补充的产业创新格局。

从企业类型来看,能源央企凭借技术研发实力和资金优势,在潮汐能专利布局中占据主导地位。以华能集团为例,其下属华能清洁能源技术研究院(简称“华能清能院”)自2018年启动潮汐能专项研发以来,已在浙江舟山、福建平潭等地建设多座试验电站,累计申请相关专利超80项。这些专利涵盖潮汐能水轮机设计、电站智能调控系统、海洋环境适应性技术等核心领域,其中“一种双向潮汐能水轮机叶片结构”专利通过优化叶片曲面弧度,使能量转换效率提升约15%,该技术已应用于舟山六横岛潮汐能示范项目,年发电量可达200万千瓦时。国家电网旗下的南瑞集团则聚焦潮汐能并网技术,其“潮汐能发电系统与电网的柔性连接装置”专利解决了潮汐能发电间歇性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相关技术已在浙江三门潮汐电站实现工程化应用,并网成功率提升至98%以上。

地方科技企业凭借对区域资源的熟悉度和灵活的研发机制,成为潮汐能专利布局的重要力量。浙江中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简称“浙江中控”)长期深耕工业自动化领域,近年来将技术优势延伸至海洋能源,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显示,其已申请潮汐能发电机组控制系统相关专利30余项,核心专利“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潮汐能机组状态监测方法”可实时监测设备振动、温度等参数,将故障预警准确率提高至92%,该系统已被福建宁德、广东珠海等地的潮汐能项目采用。福建万龙海洋能源有限公司则专注于潮汐能装备的海洋环境适应性技术,其“一种潮汐能发电设备的防腐涂层材料”专利通过添加石墨烯改性成分,使设备在高盐雾环境下的使用寿命延长至15年以上,较传统材料提升近一倍,相关技术已应用于该公司自主研发的300千瓦级潮汐能发电机组。

在技术方向上,国内企业的潮汐能专利布局呈现“核心设备+系统集成+运维保障”的全链条特点。核心设备领域,除华能清能院的水轮机技术外,中国广核集团(简称“中广核”)的“漂浮式潮汐能发电平台”专利也颇具代表性,该平台通过半潜式结构设计,可适应30米以上水深的复杂海域,目前已在广东阳江南鹏岛海域完成试验,为深海潮汐能开发提供了装备支撑。系统集成方面,大唐集团的“潮汐能与储能协同运行系统”专利将潮汐能发电与锂电池储能结合,通过智能调度算法平抑出力波动,使供电稳定性达到传统火电水平,相关技术已入选国家能源局2023年“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运维保障领域,上海电气集团的“潮汐能电站水下机器人巡检系统”专利研发了具备自主导航功能的水下机器人,可替代人工完成设备检修,将运维成本降低40%,该技术已在浙江温岭潮汐电站投入使用。

区域布局上,潮汐能专利申请量与海洋资源禀赋高度相关。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海洋能专利发展报告》显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的潮汐能专利申请量占全国总量的75%,其中浙江以舟山群岛新区为核心,聚集了华能、浙江中控等企业,专利申请量占比达40%;福建依托平潭综合实验区的政策优势,吸引中广核、福建万龙等企业布局,专利数量年均增长25%;广东则凭借珠三角的制造业基础,在潮汐能装备零部件领域形成专利集群,如明阳智能的“潮汐能发电机轴承系统”专利已实现规模化生产,市场占有率超30%。这种区域集聚效应不仅加速了技术交流,也推动了地方标准的制定,例如浙江省2024年发布的《潮汐能发电站设计规范》中,多项技术指标便基于当地企业的专利成果。

政策支持是推动企业潮汐能专利布局的重要动力。“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推进海洋能等清洁能源开发”,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等部门先后出台《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关于促进潮汐能开发利用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对潮汐能技术研发给予资金补贴和税收优惠。新华网2023年报道显示,仅浙江省便设立20亿元海洋能源专项基金,重点支持企业专利转化,其中华能清能院的“潮汐能水轮机智能化生产线”项目获得5000万元资助,推动相关专利技术实现量产。地方层面,福建、广东等地也将潮汐能专利纳入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加分项,进一步激发了企业的创新积极性。

从专利转化效果来看,国内企业的潮汐能专利已逐步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华能舟山六横岛潮汐能电站作为国内首个兆瓦级商业示范项目,其核心设备水轮机、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均来自企业自主专利,自2022年投运以来累计发电量突破1亿千瓦时,度电成本较初期下降35%;浙江中控为福建宁德霞浦潮汐电站提供的智能控制系统,通过专利技术实现机组启停时间缩短至5分钟,响应速度较传统系统提升60%,保障了电站在台风等极端天气下的稳定运行。这些案例表明,潮汐能专利的布局不仅增强了企业的技术壁垒,也为产业规模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随着深海开发技术的进步和储能成本的下降,国内企业的潮汐能专利布局正向更深海域、更高效率方向延伸。科科豆平台的专利趋势分析显示,2023年以来,“深海潮汐能发电”“潮汐能-氢能耦合系统”等领域的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50%,其中中广核的“深海悬浮式潮汐能发电装置”专利通过采用轻质复合材料和远程操控技术,可适用于500米水深环境,目前已进入模型试验阶段;国家电投集团的“潮汐能制氢一体化系统”专利则将发电与电解水制氢结合,为间歇性能源的高效利用提供了新思路。这些前沿探索不仅拓展了潮汐能的应用场景,也让国内在全球潮汐能技术竞争中占据了更主动的位置。 潮汐能专利

常见问题(FAQ)

国内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的企业多吗? 目前国内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的企业数量不算特别多,但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重视,数量在逐渐增加。一些大型能源企业和有技术实力的创新型企业正在积极投身该领域,虽然整体规模还比不上其他热门能源领域,但发展态势良好。

这些企业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有什么优势? 企业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优势显著。潮汐能是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储量巨大且具有规律性,开发利用潮汐能有助于企业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成本。同时,掌握相关专利技术能够提升企业在新能源领域的竞争力,为企业带来新的业务增长点和经济效益。

国内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哪些地区? 国内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的企业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因为沿海地区具有丰富的潮汐能资源,为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提供了天然的地理优势。像浙江、广东、福建等沿海省份,当地政府也比较支持新能源产业的发展,所以吸引了众多企业在此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潮汐能开发成本高、技术难度大,国内企业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只是跟风,难以取得实际成果。实际上,虽然潮汐能开发确实面临一些技术挑战和成本压力,但经过多年的发展,我国在潮汐能技术研发方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进步。国内企业通过不断创新和实践,已经掌握了一系列关键技术,能够有效降低开发成本、提高能源转换效率。而且,随着国家对可再生能源的政策支持力度不断加大,企业布局潮汐能专利技术是具有长远战略眼光的,并非盲目跟风,未来有望在潮汐能开发利用领域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延伸阅读

  1. 《2023年中国海洋能专利发展报告》(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
    推荐理由:作为原文提及的权威数据来源,该报告系统梳理了国内潮汐能专利的申请趋势、技术分布及区域特征,详细统计了浙江、福建、广东等重点省份的专利构成,收录了华能清能院、中广核等企业的核心专利案例,并附具体技术指标分析,是理解国内潮汐能专利布局现状的核心资料。

  2. 《海洋可再生能源发展“十四五”规划》(国家能源局、自然资源部联合印发)
    推荐理由:政策是推动专利布局的关键动力。该规划明确“潮汐能技术研发与示范工程”重点任务,提出“加强核心技术专利保护”“推动专利转化应用”等具体措施,原文提到的资金补贴、税收优惠等政策细节均源于此,可帮助读者理解企业专利布局的政策逻辑。

  3. 《潮汐能发电技术与装备白皮书》(中国能源研究会海洋能专业委员会编著)
    推荐理由:聚焦原文“核心设备+系统集成+运维保障”技术链条,白皮书深入解析了水轮机设计、智能调控系统、防腐涂层等关键技术的专利演进路径,收录了华能“双向水轮机叶片”、浙江中控“多传感器融合监测”等专利的技术原理图解,适合技术从业者参考。

  4. 《浙江省海洋能源产业发展规划(2023-2030年)》(浙江省发改委发布)
    推荐理由:针对原文强调的“区域集聚效应”,该规划以舟山群岛新区为核心,详述了20亿元专项基金的使用方向、专利转化补贴政策(如华能清能院获5000万元资助案例),并附《潮汐能发电站设计规范》地方标准的制定背景,展现区域政策与企业专利布局的联动机制。

  5. 《国际潮汐能技术与专利发展报告(2024)》(国际能源署IEA-OES工作组编)
    推荐理由:补充国际视角。报告对比了中国与英国、加拿大、韩国等潮汐能技术领先国家的专利布局差异,分析了“深海发电”“潮汐能-氢能耦合”等前沿领域的全球专利竞争格局,帮助读者定位国内企业(如中广核“深海悬浮式装置”专利)在国际市场的技术优势与短板。

  6. 《华能舟山六横岛潮汐能电站技术白皮书》(华能清能院编制)
    推荐理由:作为原文案例中“专利转化标杆项目”的一手资料,白皮书详细记录了电站从专利研发到工程应用的全过程,包括水轮机叶片优化(效率提升15%)、智能调控系统(并网成功率98%)等核心专利的技术参数、转化成本及度电成本下降数据,是理解专利从实验室走向商业化的典型样本。 潮汐能专利

本文观点总结:

随着全球能源转型和国内“双碳”目标推进,潮汐能技术研发加速,潮汐能专利布局成为企业竞争关键。国内形成以能源央企引领、地方科技企业补充的产业创新格局。 1. 企业类型与专利布局:能源央企凭借实力和资金占主导,如华能清能院申请超80项专利,提升能量转换效率;南瑞集团解决并网稳定性问题。地方科技企业利用区域熟悉度和灵活机制,如浙江中控提高故障预警准确率,福建万龙延长设备使用寿命。 2. 技术方向与全链条布局:呈现“核心设备+系统集成+运维保障”全链条特点。核心设备如中广核的漂浮式平台;系统集成如大唐集团的协同运行系统;运维保障如上海电气的水下机器人巡检系统。 3. 区域布局与集聚效应:潮汐能专利申请量与海洋资源相关,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占全国总量75%。区域集聚加速技术交流,推动地方标准制定。 4. 政策支持与专利转化:国家和地方出台政策给予资金补贴、税收优惠和认定加分,推动专利转化。企业专利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应用,降低度电成本,保障电站稳定运行。 5. 未来趋势与前沿探索:潮汐能专利布局向更深海域、更高效率延伸,“深海潮汐能发电”“潮汐能 - 氢能耦合系统”等领域申请量增长,提升国内在全球竞争中的地位。

参考资料:

  • 科科豆平台
  •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中国海洋能专利发展报告》
  • 八月瓜平台
  • 新华网
  • 国家能源局:“海洋可再生能源示范工程”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