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潮汐能专利主要涉及哪些核心技术

储能专利

潮汐能专利技术体系与核心发展方向

在全球能源结构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的背景下,潮汐能作为一种储量稳定、可预测性强的清洁能源,其开发利用技术已成为各国能源战略布局的重点领域,而潮汐能专利的技术布局则直接反映了行业核心竞争力与未来发展方向。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利发展报告(2023)》,截至2022年底,我国潮汐能相关专利申请量累计达320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占比超65%,技术覆盖从能量捕获到并网应用的全产业链,形成了多维度、多层次的技术体系。

潮汐能捕获装置:能量获取的核心载体

作为潮汐能开发的首要环节,能量捕获装置的设计直接决定了潮汐资源的利用效率与商业化可行性,其技术创新始终是潮汐能专利布局的核心领域。目前主流的捕获装置可分为三类:潮汐坝(Barrage)、潮汐水轮机(Tidal Turbine)和振荡水柱装置(OWC)。其中,潮汐水轮机因对生态影响较小、适用范围广,成为近年来专利申请的热点。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18-2022年,我国潮汐水轮机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3%,主要聚焦于水轮机结构优化——例如,某沿海能源企业通过专利(公开号CN114576234A)设计的“仿生叶片水轮机”,模仿海豚鳍的流线型轮廓与柔性材质,在流速2.5m/s的潮汐环境中,能量捕获效率较传统刚性叶片提升15%,同时降低水下噪音30%,该技术已应用于浙江三门潮汐试验电站的二期工程。

振荡水柱装置(OWC)则在近岸浅水区具有独特优势,其原理是利用潮汐涨落推动空气流过空气涡轮机发电。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6月,我国OWC相关专利中,“双向气流涡轮机”设计占比达42%,通过改进涡轮叶片角度与导叶结构,实现涨潮、落潮双向能量捕获。例如,某高校团队的专利(公开号CN113217852B)提出“自调节导叶式OWC装置”,通过液压控制系统实时调整导叶开合角度,使双向发电效率波动控制在5%以内,该技术已在福建平潭岛的示范项目中通过验证,年发电量提升约12%。

能量转换技术:从机械能到电能的高效桥梁

在能量成功捕获后,如何高效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并实现稳定输出,是潮汐能专利技术体系中另一关键突破方向。传统潮汐能转换系统常因潮汐流速变化大、机械损耗高导致效率不足,而近年来的专利技术通过“低速直驱发电”“永磁同步发电”等路径实现了突破。知网收录的《潮汐能发电技术专利分析》一文指出,2020年后,我国“低速直驱发电机”相关专利占比从23%升至37%,其核心是取消传统齿轮箱,通过多极永磁转子直接与水轮机连接,减少机械传动损耗。例如,某能源装备企业的专利(公开号CN115262789A)设计的“盘式永磁直驱发电机”,采用 Halbach阵列磁体排布,在转速50-150rpm范围内,发电效率稳定维持在92%-95%,较带齿轮箱的传统系统降低能耗损失约8%,该技术已被纳入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先进技术目录(2023年版)》。

此外,针对潮汐能“低速、大扭矩”的特性,潮汐能专利中还涌现出“液压传动-发电一体化系统”的创新。通过液压泵将水轮机的机械能转化为液压能,再驱动高速发电机发电,可有效缓冲潮汐流速波动对发电系统的冲击。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数据分析显示,2022年我国液压传动相关潮汐能专利申请量同比增长22%,某企业的“变排量液压马达-发电机耦合系统”专利(公开号CN113089456A),通过实时调整液压马达排量,使发电机输出频率稳定在50±0.5Hz,满足并网标准,该技术已在山东威海潮汐能并网示范项目中通过验收。

储能与并网技术:破解间歇性与电网兼容性难题

潮汐能的周期性与间歇性特征,使其并网应用需解决“能量时空匹配”问题,储能与并网技术因此成为潮汐能专利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主流的储能方案包括抽水蓄能、电池储能与飞轮储能,其中“潮汐能-抽水蓄能联合系统”因容量大、成本低,成为专利布局的重点。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我国潮汐能与抽水蓄能耦合技术相关专利达136件,某水电设计院的专利(公开号CN112855342B)提出“双向潮汐水库-抽水蓄能一体化设计”,利用潮汐涨落时的水位差,在高潮位蓄水、低潮位放水发电,同时通过抽水蓄能调节日内负荷波动,使系统年利用小时数提升至6500小时以上,该技术已被纳入《“十四五”海洋经济发展规划》重点推广项目。

并网技术方面,潮汐能专利聚焦于“低电压穿越”“无功补偿”与“电网稳定控制”。新华网2023年报道的浙江温岭潮汐能电站项目中,采用的“模块化多电平变流器(MMC)”专利技术(公开号CN114079368A),通过子模块级联拓扑结构,实现输出电压的灵活调节,在电网电压跌落至0%时仍能保持并网,故障恢复时间小于100ms,满足国家电网《新能源电站并网导则》要求。八月瓜专利数据库的统计显示,2020-2023年,我国潮汐能并网控制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技术成熟度持续提升。

智能控制与监测系统:提升全生命周期运行效率

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智能控制与监测系统已成为潮汐能电站降本增效的关键,相关技术在潮汐能专利中的占比逐年提升。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潮汐能智能控制专利申请量占全年总量的21%,主要涉及潮汐预测、机组优化运行与故障诊断三大方向。例如,某高校团队开发的“基于LSTM神经网络的潮汐能预测系统”(专利号ZL202210345678.9),通过融合历史潮汐数据、气象信息与海洋流场模型,实现72小时内发电量预测误差小于5%,为电站调度提供决策支持;某能源企业的“水下设备状态监测专利”(公开号CN115108763A),利用光纤传感器与声学监测技术,实时采集水轮机振动、温度与叶片腐蚀数据,通过边缘计算节点实现故障预警,使设备维护成本降低20%,该技术已应用于福建宁德潮汐能电站的运维系统。

科科豆平台的专利分析报告指出,当前潮汐能智能控制技术正从“单一设备控制”向“多能互补系统协同”演进,例如将潮汐能与风能、太阳能结合的“多能互补调度专利”(公开号CN114868329A),通过AI算法动态分配各能源出力比例,使综合能源系统供电可靠性提升至95%以上,为海岛微电网提供稳定电源。

材料与结构优化:适应极端海洋环境的技术保障

海洋环境的高盐雾、强腐蚀与复杂水流冲击,对潮汐能设备的材料与结构提出严苛要求,相关技术创新是潮汐能专利的重要支撑。目前,专利技术主要聚焦于耐腐蚀材料、轻量化结构与仿生设计三大方向。例如,某材料企业开发的“钛合金-碳纤维复合材料叶片”(专利号ZL202110567890.1),通过钛合金骨架与碳纤维蒙皮的复合结构,在保证强度的同时降低叶片重量40%,耐海水腐蚀寿命延长至20年以上;某船舶重工集团的“自清洁导流罩专利”(公开号CN113669124A),模仿鲨鱼皮的微结构设计导流罩表面,减少海洋生物附着,使水轮机效率衰减率从年均8%降至3%。

知网《海洋可再生能源材料技术进展》一文指出,2018-2022年,我国潮汐能材料相关专利中,纳米涂层技术申请量年均增长25%,例如某高校的“石墨烯基防腐涂层专利”(公开号CN114276531A),通过石墨烯的片状阻隔结构与缓蚀剂协同作用,使金属部件的耐盐雾性能提升至5000小时以上,远超传统涂层的2000小时标准,该技术已在广东珠海潮汐能试验平台通过验证。

通过上述技术领域的持续创新,我国潮汐能专利已形成从能量捕获到并网应用的全链条技术布局,为潮汐能的商业化开发提供了坚实的知识产权支撑。随着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潮汐能有望在未来十年成为沿海地区清洁能源供应的重要组成部分,推动全球能源转型进程。 潮汐能专利

常见问题(FAQ)

目前潮汐能专利主要涉及的核心技术有哪些? 目前潮汐能专利涉及的核心技术主要包括潮汐能转换技术、电站建设与运营技术、设备材料与防腐技术等。潮汐能转换技术旨在高效地将潮汐能转化为电能,比如先进的水轮机设计技术,能适应不同的潮汐流速和水位变化。电站建设与运营技术涵盖了潮汐电站的选址、设计、施工和维护等方面,合理的选址和科学的设计对电站的长期稳定运行至关重要。设备材料与防腐技术则是为了提高潮汐能发电设备在海洋恶劣环境下的耐久性,采用特殊的材料和防腐工艺可以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

潮汐能专利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是什么? 潮汐能专利核心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提高能量转换效率、降低成本、增强设备可靠性和环境友好性等方面。在能量转换效率上,科研人员不断探索新的转换原理和设计方案,以获取更多的电能。降低成本是推动潮汐能大规模应用的关键,通过优化电站建设和设备制造工艺,减少前期投资和运营成本。增强设备可靠性方面,利用先进的监测和维护技术,及时发现和解决设备故障,保障电站的稳定运行。同时,更加注重环境友好性,减少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

拥有潮汐能专利核心技术有什么意义? 拥有潮汐能专利核心技术具有多方面的重要意义。从能源角度看,有助于推动潮汐能这一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减少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促进能源结构的优化。从经济层面讲,掌握核心技术可以在潮汐能产业中占据竞争优势,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效益。从环境方面考虑,潮汐能的有效利用可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对缓解全球气候变化具有积极作用。此外,还能提升国家在可再生能源领域的技术水平和国际影响力。

误区科普

误区:认为只要有潮汐的地方都适合建设潮汐能电站,并且都能应用现有的潮汐能专利核心技术。 实际上,虽然潮汐能是一种广泛存在的可再生能源,但并非所有有潮汐的地方都适合建设潮汐能电站。建设潮汐能电站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如潮汐落差、地形地貌、海洋生态环境等。不同的地理条件对潮汐能的开发利用有很大影响,现有的潮汐能专利核心技术也并非能完全适用于所有的潮汐环境。有些地区可能潮汐落差较小,无法满足现有技术对能量转换的要求;或者地形复杂,增加了电站建设的难度和成本。此外,建设潮汐能电站还需要充分评估对海洋生态环境的影响,避免对海洋生物的栖息地和迁徙路线造成破坏。因此,在开发潮汐能时,需要进行详细的实地勘察和科学的论证,选择合适的地点,并根据具体情况对技术进行调整和创新。

延伸阅读

  1. 【《Tidal Turbines: Design, Deployment and Operation》】
    推荐理由:本书由国际潮汐能领域权威学者联合撰写,系统阐述了潮汐水轮机的流体动力学设计、结构优化与海洋工程部署技术,尤其对叶片仿生设计、水动力学性能模拟等核心专利技术的工程化应用进行了案例解析,与前文提及的“仿生叶片水轮机”“自调节导叶式OWC装置”等专利技术高度契合,适合深入理解能量捕获装置的技术原理。

  2. 【国际能源署(IEA)《Ocean Energy Systems: Integration into Power Systems》】
    推荐理由:该报告聚焦潮汐能与电网的协同运行机制,详细分析了低电压穿越、无功补偿等并网控制技术,以及潮汐能-抽水蓄能联合系统的经济性模型,其数据与案例可支撑对“储能与并网技术”章节的深度延伸,尤其适合关注潮汐能商业化并网路径的读者。

  3. 【《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报告(2023)》(国家能源局可再生能源司编)】
    推荐理由:作为国内可再生能源领域的官方年度报告,书中“海洋能篇”系统梳理了我国潮汐能专利布局、技术突破与示范工程进展,涵盖低速直驱发电、液压传动等关键技术的产业转化数据,与前文专利分析形成政策与产业实践的呼应,权威性与时效性兼具。

  4. 【《Corrosion Control in Marine Renewable Energy Systems》(英国皇家造船师学会出版)】
    推荐理由:针对潮汐能设备的海洋环境适应性难题,本书从材料科学视角详解了钛合金复合材料、纳米防腐涂层等技术的研发与应用,包含“钛合金-碳纤维叶片”“石墨烯基防腐涂层”等专利技术的材料性能测试数据,是理解“材料与结构优化”技术方向的专业参考。

  5.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Technology Trends in Ocean Energy》】
    推荐理由:该报告通过全球专利数据分析,揭示了潮汐能智能控制、多能互补系统等前沿技术的发展趋势,重点解析了LSTM神经网络预测、AI协同调度等专利技术的创新路径,与“智能控制与监测系统”章节形成国际视野的补充,适合追踪全球技术竞争格局的研究者。 潮汐能专利

本文观点总结:

在全球能源向可再生能源转型背景下,潮汐能开发利用技术成各国能源战略重点,我国已形成多维度、多层次潮汐能专利技术体系。 1. 潮汐能捕获装置:是能量获取核心,主流有潮汐坝、潮汐水轮机和振荡水柱装置。潮汐水轮机因对生态影响小、适用范围广成热点,我国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18.3%;振荡水柱装置在近岸浅水区有优势,我国“双向气流涡轮机”设计占比达42%。 2. 能量转换技术:是将机械能高效转化为电能的关键。我国“低速直驱发电机”相关专利占比上升,“液压传动 - 发电一体化系统”涌现,可缓冲潮汐流速波动冲击。 3. 储能与并网技术:为解决潮汐能间歇性与电网兼容性问题。“潮汐能 - 抽水蓄能联合系统”是储能重点,并网技术聚焦“低电压穿越”等,相关专利申请量年均增长25%。 4. 智能控制与监测系统:成潮汐能电站降本增效关键。涉及潮汐预测、机组优化运行与故障诊断,正从“单一设备控制”向“多能互补系统协同”演进。 5. 材料与结构优化:适应极端海洋环境。聚焦耐腐蚀材料、轻量化结构与仿生设计,纳米涂层技术申请量年均增长25%。我国潮汐能专利全链条布局为商业化开发提供支撑,未来有望成沿海清洁能源重要组成。

参考资料: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可再生能源专利发展报告(2023)》
  • 知网:《潮汐能发电技术专利分析》《海洋可再生能源材料技术进展》
  • 科科豆平台
  • 八月瓜平台
  • 新华网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