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能源转型的浪潮中,清洁能源技术的创新与保护成为推动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其中风能作为一种成熟的可再生能源,其技术研发与专利布局已形成较为完善的体系,而潮流能作为海洋能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也随着技术进步进入专利快速增长期。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公开数据可以看出,风能专利的申请量自21世纪初便呈现爆发式增长,截至近年已累计达到数十万件,涵盖了从叶片设计、传动系统到并网控制等全产业链技术,而潮流能专利的申请总量虽远低于风能,但年均增长率却展现出强劲的上升势头,反映出这一新兴领域的巨大发展潜力。
风能技术的发展依托于大气环流形成的稳定风资源,其专利技术体系围绕着如何高效捕捉低密度的空气动能展开。以陆上风电为例,早期专利多聚焦于水平轴风机的结构优化,如通过改变叶片翼型提升气动效率,或采用变桨距控制技术应对风速波动,这些技术在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数据库中可检索到大量相关文献,其中不乏如金风科技、明阳智能等国内企业的核心专利。海上风电则在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适应海洋环境的防腐、基础结构等专利技术,但整体仍延续了空气动力学主导的技术路径。通过科科豆平台对风能专利的统计分析显示,当前风能领域的专利竞争已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集成优化,例如将人工智能算法应用于风电场功率预测的专利数量在近五年增长了超过300%。
与风能专利技术体系不同,潮流能专利的技术逻辑植根于海水的物理特性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水密度约为空气的800倍,这使得潮流能装置在较小的体积下即可产生可观的功率输出,但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流体阻力与机械载荷挑战。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的潮流能专利中,超过60%的技术方案涉及结构强度与材料耐腐蚀性设计,例如采用钛合金或复合材料制备的叶片专利,以及应用于密封系统的特殊橡胶配方专利。中国海洋大学在2022年公开的一项发明专利(CN202210XXXXXX.X)便创新性地提出了一种可自适应调节的仿生叶片结构,通过模拟鱼类尾鳍的运动特性,在提升能量转换效率的同时降低了水流冲击带来的疲劳损伤,这类技术方案在风能专利中较为罕见,体现了潮流能装置对水下复杂流场的特殊适应性需求。
海洋环境的复杂性还催生了潮流能专利中独特的安装与维护技术体系。与风能装置通常采用的固定式塔架不同,潮流能装置的安装位置多位于水下数十米的海床,其基础设计需要考虑潮汐变化、海底地质条件以及海洋生态保护等多重因素。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可见,英国亚特兰蒂斯资源公司的一项关于水下桩基系统的专利(WO2021XXXXXX)采用了模块化沉箱设计,可通过远程操控完成海底安装,大幅降低了施工成本,这类技术在风能专利中几乎没有对应领域。此外,潮流能装置的维护专利也呈现出鲜明特色,如水下机器人巡检技术、可升降式发电单元设计等,这些创新均源于对海洋环境高运维成本的应对,而风能专利中的维护技术则更多集中于陆上设备的便捷检修,两者的技术路径差异显著。
在能量转换机制方面,潮流能专利展现出比风能更为丰富的技术多样性。风能专利中90%以上的技术方案采用水平轴式结构,而潮流能专利则呈现出水平轴、垂直轴、振荡翼、收缩流道等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局面。国家海洋技术中心在2023年公开的一项潮流能收集装置专利(CN202310XXXXXX.X)便设计了一种类似水母运动的伞状收缩结构,通过周期性开合实现能量捕获,这种基于海洋生物运动原理的仿生设计在风能专利中极为少见。造成这种差异的核心原因在于潮流运动的双向性与周期性,涨潮与落潮的交替流动使得单向旋转的传统风机结构难以完全适应,因此催生出更多元化的能量转换方式,这也使得潮流能专利在技术分类上呈现出更为分散的分布特征。
从专利申请人构成来看,风能与潮流能领域也存在明显分野。风能专利的主要申请人以大型能源企业为主,如维斯塔斯、西门子歌美飒等国际巨头以及金风科技、远景能源等国内领军企业,这些企业的专利布局具有明显的规模效应和产业链整合特征。而通过国家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查询可知,潮流能专利的申请人则更多元化,除了少数如中海油这样的大型企业外,高校和科研机构占据了相当比例,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哈尔滨工程大学等科研单位在潮流能转换装置基础研究领域拥有大量核心专利。这种差异反映出风能产业已进入规模化商业应用阶段,而潮流能技术仍处于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过渡时期,专利布局更多聚焦于基础原理验证与关键技术突破。
在并网技术方面,两者的专利发展路径也因能源特性差异而分化。风能虽然存在间歇性问题,但通过大规模风电场的集群效应可在一定程度上平滑输出波动,因此风能并网专利多集中于储能协调控制、低电压穿越等技术。而潮流能由于受月球引力影响呈现精确的周期性变化,其功率输出具有可预测性强但波动频率高的特点,这使得潮流能并网专利更侧重于快速响应的电力电子变换技术。国家电网公司在2021年申请的一项潮流能并网控制专利(CN202110XXXXXX.X)便提出了基于模型预测控制的变流器拓扑结构,可在毫秒级时间内实现功率平滑调节,这类针对高频波动的解决方案在风能并网专利中需求相对较低。
环境影响评估技术也是潮流能专利区别于风能的特色领域。风能装置的环境影响主要集中于鸟类迁徙、噪声污染等方面,相关专利多涉及声学屏障设计或鸟类预警系统。而潮流能装置位于水下环境,其专利技术更多关注海洋生态保护,例如减少对鱼类洄游路径影响的导流结构设计,或防止海洋生物附着的低表面能涂层技术。自然资源部第二海洋研究所在2022年公开的一项环境友好型潮流能装置专利(CN202210XXXXXX.X),通过在装置表面植入特殊的缓释型防生物附着剂,在实验室条件下使海洋生物附着量降低了75%,这类技术创新直接响应了《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环境管理办法》的监管要求,体现了海洋能源开发特有的生态保护诉求。
从全球专利布局来看,风能专利呈现出明显的国际化特征,主要申请人在欧美亚等主要市场均有大量专利布局,而潮流能专利的地域集中度更高。通过对PCT国际专利申请的统计分析,风能领域的PCT申请量占比超过25%,而潮流能领域这一比例不足10%,且主要集中在英国、中国、加拿大等少数拥有丰富潮流能资源的国家。这种差异一方面源于潮流能资源分布的地域性限制,另一方面也反映出该技术尚未形成全球性的市场竞争格局。中国在舟山、福建等地建设的潮流能示范工程已积累了大量本土化技术经验,相关专利数量已跃居世界前列,特别是在装置可靠性与海洋工程技术领域形成了一定的竞争优势。
材料科学在两类专利中的应用方向也各有侧重。风能专利中的材料创新主要围绕轻量化与疲劳强度展开,如碳纤维叶片材料的专利技术已发展到第五代产品,通过多轴向编织工艺将叶片重量降低40%的同时提升了结构寿命。而潮流能专利中的材料技术则面临更苛刻的综合性能要求,既要满足强度需求,又要具备优异的耐海水腐蚀、抗生物附着和耐低温性能。哈尔滨工程大学2023年公开的一项钛合金表面处理专利(CN202310XXXXXX.X),通过微弧氧化技术在金属表面形成复合陶瓷涂层,使材料的耐盐雾性能提升了10倍以上,同时保持了95%以上的力学性能,这类材料改性技术在潮流能装置的关键部件保护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智能化已成为两类专利的共同发展趋势,但技术应用场景仍存在显著差异。风能专利中的智能化技术更多体现在远程监控与运维优化,如基于数字孪生的风电场管理系统专利已实现风机状态的全生命周期监测。而潮流能专利则将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入水下环境感知,例如应用于装置姿态调整的自适应控制系统,或基于机器学习的海洋流场预测算法。浙江大学在2022年申请的一项智能潮流能装置专利(CN202210XXXXXX.X),通过布置在装置周围的声学多普勒流速剖面仪,可实时采集流场数据并驱动执行机构调整叶片攻角,使能量捕获效率在复杂流场条件下仍能保持在理论值的85%以上,这种动态响应能力是陆上风电设备所不具备的技术要求。
标准体系的完善程度也反映了两类专利技术的成熟度差异。风能领域已形成从零部件到系统集成的完整标准体系,相关专利技术多围绕现有标准进行优化改进,例如IEC 61400系列标准已成为全球风电产业的技术规范。而潮流能作为新兴领域,国际标准尚在制定过程中,这使得潮流能专利往往需要同时解决技术可行性与标准兼容性问题。中国在2021年发布的《海洋能资源调查与评估技术导则》为潮流能开发提供了基础规范,但具体到装置设计、测试方法等领域的标准仍有待完善,这种标准体系的滞后性反而为专利技术创新提供了更大的空间,使得潮流能领域涌现出更多颠覆性的技术方案。
在商业模式创新方面,风能专利已从技术创新延伸至金融衍生品领域,如风电资产证券化相关的专利技术已开始出现。而潮流能专利仍主要集中于技术可行性验证阶段,与商业化运营相关的专利数量占比不足5%。这种差异直接反映了产业发展阶段的不同,风能已进入成熟的商业回报期,而潮流能仍需要通过持续的技术创新降低度电成本。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价值评估系统分析可见,潮流能领域的高价值专利多集中于能量转换核心技术,而风能领域的高价值专利则更多分布在系统集成与运营管理环节,这种专利价值分布特征的差异,为投资者提供了不同的技术路线判断依据。
随着“双碳”目标的推进,中国在清洁能源领域的专利布局呈现出加速态势,风能与潮流能作为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正沿着各自的技术路径不断突破。风能专利通过持续的迭代优化巩固产业优势,而潮流能专利则在应对海洋环境挑战中开辟新的技术疆域,两者共同构成了多元化清洁能源体系的重要技术支撑。未来随着海洋开发技术的进步和成本的下降,潮流能专利有望在深海装备、多能互补等领域形成新的技术增长点,与风能专利技术体系相互借鉴、协同发展,共同推动全球能源结构的绿色转型。
潮流能专利与风能专利在技术原理上有什么区别? 潮流能专利主要涉及利用海洋潮流的动能转化为电能等其他形式能量的相关技术。潮流是海水在水平方向上的周期性流动,其能量主要来源于月球和太阳的引力以及海水的密度差异等。而风能专利则是围绕利用大气流动产生的动能来发电等。风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太阳辐射造成地球表面受热不均,引起大气层中压力分布不均,空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流动形成风。所以二者的能量来源和形成机制不同,技术原理也有很大差异。
潮流能专利与风能专利在应用场景上有何不同? 潮流能专利技术的应用场景主要集中在海洋环境,比如在近海、海峡等潮流流速稳定且较大的区域建设潮流能发电站,为海岛、海上平台等提供电力。而风能专利技术应用场景更为广泛,既可以在陆地上建设大规模的风电场,为城市、乡村供电,也可以在海上建设海上风电场。陆地风电场选址相对灵活,只要风力资源丰富的地区都可以建设;海上风电场则利用海上风速大、风向稳定等优势进行发电。
申请潮流能专利与风能专利的难度一样吗? 申请难度不一样。潮流能技术相对较新,其研发面临着诸多挑战,如海洋环境复杂,设备要承受海水腐蚀、海生物附着、强潮流冲击等,技术的成熟度相对较低,申请潮流能专利时需要更深入、前沿的技术创新,并且要证明该技术在复杂海洋环境下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所以申请难度较大。而风能技术经过多年发展已经相对成熟,申请风能专利虽然也需要创新,但相对潮流能专利来说,在技术验证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要求可能相对低一些。
有人认为潮流能专利与风能专利只是能量来源不同,在技术和应用上差异不大。实际上,这两种专利无论是在技术层面还是应用层面都有显著区别。在技术上,潮流能设备要适应海洋的高盐、高压、强腐蚀等恶劣环境,对材料和结构设计要求极高;而风能设备主要考虑的是抗风、防雷等问题。在应用上,潮流能发电受地理条件限制较大,只能在特定的海洋区域开展;风能发电则可以在陆地和海洋广泛布局。所以不能简单地认为二者差异不大,要充分认识到它们各自的特点和优势。
在全球能源转型下,风能与潮流能专利技术特性差异明显。
风能技术成熟,专利申请量多,体系完善。其依托风资源,围绕高效捕捉空气动能展开,从单一技术突破转向系统集成优化。申请人以大型能源企业为主,并网专利多集中于储能协调控制等技术,环境影响主要关注鸟类与噪声,全球布局国际化,材料创新侧重轻量化与疲劳强度,智能化用于远程监控与运维,标准体系完整,商业模式涉及金融衍生品。
潮流能作为新兴领域,虽专利总量少,但年均增长率高,潜力大。其技术逻辑基于海水特性与海洋环境,60%以上技术方案涉及结构强度与材料耐腐蚀性设计。安装与维护技术独特,能量转换方式多元,申请人更多元化,高校和科研机构占比较大。并网专利侧重快速响应的电力电子变换技术,环境影响评估技术关注海洋生态保护,地域集中度高,材料需满足苛刻综合性能要求,智能化融入水下环境感知,标准体系尚不完善,商业模式主要处于技术验证阶段。
中国在这两类能源专利布局加速,风能巩固优势,潮流能开辟新领域。未来,潮流能有望在深海装备、多能互补等领域成新增长点,与风能相互借鉴,推动全球能源绿色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