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泥是铝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渣,每生产1吨氧化铝会伴随产生1.0-2.0吨赤泥,因其高碱性、高含水率及潜在的环境风险,长期以来面临着规模化消纳与资源化利用的技术难题。近年来,随着我国对固废资源化的重视程度提升,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研发与应用成为行业焦点。据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6月,我国赤泥相关公开专利已超5600件,其中涉及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利占比达62%,涵盖水泥、混凝土、墙体材料等多个细分方向,这些专利技术不仅为赤泥的高值化利用提供了路径,也为建筑材料行业的绿色转型注入了新动能。
水泥作为建筑工程中用量最大的胶凝材料,其生产过程需消耗大量石灰石、粘土等矿产资源,而赤泥中含有氧化钙、二氧化硅、氧化铝等与水泥生料成分相近的物质,这为其替代水泥原料提供了可能。在该领域,专利技术主要围绕赤泥的预处理改性、掺量优化及性能调控展开,旨在解决赤泥因高碱、高杂质导致的水泥生料易结圈、熟料强度降低等问题。
通过科科豆平台检索发现,2020-2023年间公开的赤泥水泥相关专利中,约75%的技术方案涉及“赤泥活化预处理”。例如,某建材企业的发明专利提出一种“机械力-化学联合活化赤泥制备水泥生料的方法”,通过将赤泥与少量生石灰混合后进行球磨,使赤泥颗粒比表面积从300m²/kg提升至550m²/kg以上,同时利用生石灰中和部分碱性物质,最终实现赤泥在水泥生料中的掺量达到18%-22%,较传统直接掺加方式提高10个百分点以上。该技术已在山东某水泥厂应用,年消纳赤泥超8万吨,生料制备能耗降低约6%,相关成果也被知网收录的《铝工业赤泥资源化利用进展》一文引用,证实其技术可行性。
另一类典型专利聚焦于赤泥作为水泥混合材的应用。传统水泥混合材多采用矿渣、粉煤灰等,而赤泥的加入需解决其对水泥凝结时间和后期强度的影响。某高校的实用新型专利设计了“一种赤泥-矿渣复合水泥混合材配方”,通过将赤泥与矿渣按3:7的比例复配,并添加0.5%的硫酸钠作为激发剂,利用矿渣的潜在活性中和赤泥的碱性,使复合混合材在水泥中的掺量可达30%,水泥3天抗压强度仍能满足42.5级水泥标准要求。据八月瓜平台统计,此类“复合掺加+激发剂调控”的专利技术在2023年申请量同比增长23%,反映出行业对赤泥协同利用的重视。
混凝土是建筑结构的核心材料,其性能直接关系到工程安全与耐久性。赤泥在混凝土中的应用专利主要集中于改善混凝土工作性、提高力学性能及耐久性等方面,通过与其他固废协同或化学改性,实现赤泥从“填充料”到“功能型掺和料”的转变。
在工作性调控方面,某建筑研究院的发明专利“一种赤泥基混凝土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具有代表性。该专利将赤泥经煅烧活化后与聚丙烯酸钠接枝共聚,制备出兼具保水和分散功能的复合添加剂,解决了赤泥因吸水性强导致混凝土坍落度损失快的问题。实际应用中,在C40混凝土中掺入8%赤泥及0.3%该保水剂,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可达220mm,1h损失率控制在15%以内,较未添加保水剂的对照组降低25%。相关技术成果已在雄安新区某保障房项目中试用,新华网曾报道该项目通过赤泥应用减少水泥用量12%,碳排放降低约8%。
耐久性提升是赤泥混凝土专利的另一重点方向。由于赤泥中含有少量重金属离子,若处理不当可能导致混凝土长期服役过程中出现离子溶出风险。某环保科技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赤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提出,通过添加适量硅灰和石膏,与赤泥中的游离碱反应生成水化硅酸钙和钙矾石等稳定相,将重金属离子包裹在水化产物中。实验数据显示,该混凝土中铅、镉的浸出浓度分别降至0.002mg/L和0.001mg/L以下,远低于国家标准限值,同时混凝土抗碳化深度较基准组降低30%,适用于高耐久性要求的桥梁、隧道工程。
墙体材料是赤泥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场景,因其对原料性能要求相对较低,且需求量大,成为赤泥消纳的主力方向。近年来,该领域的专利技术逐渐从传统烧结砖向轻质隔墙板、加气混凝土等新型墙体材料拓展,技术重点在于提升产品强度、降低收缩率及优化生产工艺。
传统赤泥烧结砖常因原料配比不当出现泛霜、开裂等问题,某砖瓦企业的发明专利“一种赤泥-粉煤灰复合烧结砖及其制备工艺”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该专利采用赤泥30%、粉煤灰40%、页岩25%、石灰5%的配比,通过“二次陈化+梯度升温烧结”工艺,使砖坯在烧结过程中形成均匀的玻璃体结构,产品抗压强度达MU15级,吸水率降至18%以下,且无泛霜现象。目前该技术已在河南某生产线应用,年产能达1.2亿块标砖,消纳赤泥40万吨,较传统粘土砖生产成本降低12元/千块。
轻质隔墙板作为绿色建材的代表,其专利技术更注重赤泥的功能化利用。某新材料公司的发明专利“一种赤泥基轻质防火隔墙板”将赤泥与膨胀珍珠岩、玻璃纤维复合,利用赤泥的高铝含量提升板材耐火性能,同时通过泡沫剂引入闭孔结构降低密度。该隔墙板干密度仅为650kg/m³,抗压强度达3.5MPa,耐火极限超3小时,符合GB/T 23451-2009《建筑隔墙用轻质条板》标准,已在上海某商业综合体项目中批量使用。通过八月瓜平台专利分析可知,2022-2024年赤泥轻质墙体材料相关专利中,涉及防火、隔音等功能化设计的占比已达58%,反映出市场对高附加值产品的需求增长。
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应用,不仅实现了固废资源的循环利用,也推动了建筑材料的绿色化、功能化升级。随着技术的不断成熟,未来赤泥有望在更多建筑材料品类中实现规模化应用,为“双碳”目标下的行业转型提供有力支撑。
问: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有哪些具体的专利技术应用案例? 答:赤泥可用于制备建筑用砖、混凝土等。例如通过特定工艺将赤泥制成免烧砖,其强度和耐久性等能满足建筑要求;在混凝土中加入赤泥,改善其某些性能。 问:赤泥应用于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有什么优势? 答:一方面能有效解决赤泥的堆放和污染问题,实现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另一方面可以降低建筑材料的生产成本,同时部分产品性能有一定提升。 问: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应用前景如何? 答:前景较为广阔。随着环保要求提高和资源短缺,赤泥的综合利用会更受重视,相关专利技术会不断优化和拓展应用范围。
误区:认为赤泥含有有害物质,不能用于建筑材料。 科普:虽然赤泥中含有一些有害物质,但通过先进的专利技术处理后,能够有效降低有害物质的活性或含量,使其符合建筑材料的安全标准,实现安全、环保的应用。
《铝工业赤泥资源化利用进展》
《建筑材料的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
《新型墙体材料的开发与应用》
《固废资源化利用技术与实践》
《建筑材料的性能与质量控制》
近年来,我国对固废资源化重视程度提升,赤泥在建筑材料领域的专利技术研发与应用成行业焦点。截至2024年6月,我国赤泥相关公开专利超5600件,涉建筑材料领域的占比达62%。 在水泥生产中,专利技术围绕赤泥预处理改性、掺量优化及性能调控展开。如“机械力 - 化学联合活化赤泥制备水泥生料的方法”使赤泥在水泥生料中掺量提高;“赤泥 - 矿渣复合水泥混合材配方”实现复合混合材在水泥中高掺量。 混凝土制备方面,专利集中于改善工作性、提高力学性能及耐久性。如“赤泥基混凝土保水剂及其制备方法”解决坍落度损失问题;“赤泥固化稳定化处理混凝土及其制备方法”提升耐久性。 墙体材料领域,专利技术从传统烧结砖向新型墙体材料拓展。如“赤泥 - 粉煤灰复合烧结砖及其制备工艺”解决传统砖问题;“赤泥基轻质防火隔墙板”实现功能化利用。赤泥相关专利技术推动了建筑材料绿色化、功能化升级。
国家专利局公开数据
科科豆平台检索结果
知网收录的《铝工业赤泥资源化利用进展》
八月瓜平台统计信息
新华网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