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今天,专利信息作为技术研发的重要参考依据,其检索效率与准确性直接影响着研发进程和创新方向。传统的专利检索多依赖关键词、分类号等文本信息,但当用户手中仅有产品图片、设计草图或技术方案示意图,而难以精准提炼文字关键词时,按图查专利便成为一种高效且直观的解决方案。这种以图像作为检索入口的方式,打破了文本检索的局限性,能够帮助用户快速定位到具有相似外观设计或技术特征的专利文献,对于外观设计专利的检索尤为重要,在实用新型和发明专利中涉及产品结构、装置示意图的场景下也能发挥独特作用。国家知识产权局近年来也在不断推动知识产权信息公共服务能力的提升,鼓励包括按图查专利在内的多种智能化检索手段的应用,以满足创新主体多样化的检索需求。
要实现按图查专利,首先需要准备清晰、具有代表性的目标图像。这张图像应该能够准确反映用户想要检索的核心设计要素或技术特征。例如,如果是一款新型水杯的外观设计,那么提供的图像应尽量包含水杯的整体轮廓、主要视图(如主视图、俯视图、侧视图)以及关键的设计要点,如特殊的杯盖形状、手柄结构或表面纹饰等。图像的清晰度至关重要,模糊或信息缺失的图像会直接影响后续特征提取和比对的准确性。用户可以通过拍摄实物照片、扫描设计图纸或截图等方式获取图像,确保图像文件格式符合所使用检索平台的要求,常见的如JPG、PNG格式等。目前,国内一些专业的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等,均提供了按图查专利的功能模块,用户可以注册并登录这些平台的检索系统。
进入检索平台的按图查专利功能界面后,用户通常需要点击上传图像的按钮,将之前准备好的目标图像文件从本地设备上传至平台服务器。部分平台可能还支持直接拖拽图像至指定区域完成上传操作。上传完成后,系统会自动启动图像分析与特征提取算法。这一过程是按图查专利的核心技术环节,系统会对图像的颜色、形状、纹理、轮廓以及构成元素之间的空间关系等多种视觉特征进行数字化处理和提取,将二维图像转化为计算机能够理解和比对的特征向量数据。这个过程类似于人类通过视觉观察物体并在大脑中形成印象的过程,只不过计算机是通过特定的算法来实现这一“认知”过程。
在完成图像特征提取后,系统会利用这些特征向量在其后台的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大规模的相似性比对与检索。专利数据库的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通常这些平台会收录来自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文献,尤其是外观设计专利的图像数据。比对算法会根据特征向量之间的相似度进行计算和排序,将与目标图像具有较高相似度的专利文献筛选出来,并以列表或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给用户。用户可以在检索结果页面浏览各个相似专利的基本信息,如专利号、申请日、申请人、发明名称等,同时可以查看其公开的专利图片或附图,以便与自己的目标图像进行直观对比。
用户在获得初步的检索结果后,需要对结果进行仔细的分析和筛选。因为系统给出的相似度排序只是一个参考,并非绝对标准,用户需要结合自身的检索目的,对每一篇相关专利进行具体研读。例如,判断检索到的外观设计专利是否在形状、图案、色彩或其结合上与目标设计构成实质性相似,或者判断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中的附图所揭示的技术方案是否与目标图像所反映的技术构思相关联。在这个过程中,用户可以利用平台提供的二次筛选功能,如限定专利类型(外观设计、实用新型、发明)、申请日范围、申请人、法律状态等条件,进一步缩小检索范围,提高检索效率。对于特别相关的专利,用户还可以查看其法律状态信息,了解该专利是否有效、是否存在权利纠纷等,这对于规避专利侵权风险或寻找可合作的专利技术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按图查专利作为一种智能化的检索工具,极大地拓展了专利信息获取的途径,尤其为那些不熟悉专利分类体系或难以精准描述技术特征的用户提供了便利。在产品设计初期,设计师可以通过上传设计草图或概念图,利用按图查专利功能了解现有技术状况,避免重复研发和侵犯他人专利权;企业的知识产权管理人员在进行市场监控或侵权调查时,也可以通过产品图片快速检索相关专利,掌握竞争对手的专利布局。当然,尽管按图查专利功能强大,但它并非万能,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与传统的文本关键词检索、分类号检索等方式相结合,互为补充,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获取所需的专利信息。随着人工智能和计算机视觉技术的不断进步,按图查专利的算法精度和检索效率也将持续提升,为广大创新主体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知识产权信息服务。用户在使用过程中,也应注意保护自身的图像信息安全,选择正规、安全的检索平台进行操作。
按图查专利的使用流程是什么? 按图查专利一般首先需要准备好清晰准确的专利附图,然后进入专利检索平台,找到按图检索的入口。将准备好的附图上传至指定区域,平台会对附图进行分析识别。之后根据系统给出的相关专利列表,筛选出符合需求的专利,还可以进一步查看专利的详细信息,如专利号、申请人、申请日期、权利要求书等内容。
按图查专利的准确性如何? 按图查专利的准确性受到多种因素影响。如果附图清晰、特征明显,且专利检索平台的图像识别算法先进,那么查找到相关专利的概率较高。不过,一些复杂的图形或者存在较多相似设计的情况下,可能会出现一些误判或遗漏。同时,专利数据库的完整性也会对准确性产生作用,若数据库覆盖范围广、更新及时,准确性会相对更高。
按图查专利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专利吗? 并非适用于所有类型的专利。按图查专利主要适用于外观设计专利,因为外观设计专利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产品的外观图形来体现其独特性。对于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虽然也可能有附图,但它们的核心是技术方案和创新点,单纯通过附图可能无法全面准确地检索到相关专利,更多还是需要结合文字描述进行检索。
有人认为按图查专利可以找到世界上所有相关的专利。实际上,按图查专利的结果受限于所使用的专利检索平台的数据库范围。不同的平台所收录的专利数据可能存在差异,而且专利数据是不断更新的,即使是大型的专利数据库也不能保证涵盖了全球所有已公开的专利。此外,按图查专利的图像识别技术也并非完美,对于一些模糊、不规范或者经过特殊处理的附图,可能无法准确识别并找到对应的专利。所以,按图查专利的结果是有局限性的,不能盲目认为能找到所有相关专利。在进行专利检索时,除了按图查,还可以结合关键词检索等多种方式,以提高检索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计算机视觉:算法与应用》(Richard Szeliski 著)
推荐理由:本书系统阐述计算机视觉的核心算法,包括图像特征提取、边缘检测、形状描述、图像匹配等技术,是理解“按图查专利”中图像分析与特征向量化过程的权威教材。书中对视觉特征数字化原理的讲解,可帮助读者深入理解检索系统如何将图像转化为可比对的数据,为优化图像输入质量(如清晰度、视角选择)提供理论指导。
《专利信息检索与分析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 编)
推荐理由:该书结合传统专利检索方法与智能化工具应用,详细介绍外观设计、发明/实用新型专利的检索策略。其中“图像类专利检索”章节专门分析了以附图为入口的检索技巧,包括如何结合分类号、关键词与图像特征提升精准度,与文中“二次筛选功能”“传统检索与按图检索结合”等实操环节高度契合,适合企业IPR、设计师等实战人群。
《人工智能与知识产权:技术赋能与法律挑战》(李扬 等著)
推荐理由:聚焦AI技术在知识产权领域的应用前沿,其中“智能检索系统的算法逻辑”部分解析了深度学习模型在专利图像比对中的训练方法,以及检索结果的法律适用性判断(如“实质性相似”认定标准)。书中对“技术中立性与检索误差风险”的讨论,有助于读者理性看待算法排序结果,强化人工复核的必要性,尤其适合关注法律风险规避的用户。
《图像检索:原理、方法与应用》(章毓晋 著)
推荐理由:作为国内图像检索领域的经典教材,本书深入讲解颜色直方图、纹理特征、轮廓提取等视觉特征的计算方法,以及哈希算法、深度学习模型在相似度匹配中的应用。书中“专利图像检索特殊场景”案例(如产品多视图比对、局部设计特征提取),可直接对应“按图查专利”中外观设计专利的核心检索需求,帮助读者理解不同算法对检索结果的影响。
《专利审查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 编)
推荐理由:官方权威文件,其中“外观设计专利申请的初步审查”章节明确了“相似外观设计”的判断标准(如形状、图案、色彩的实质性差异)。这一标准是“按图查专利”结果筛选的核心依据,用户可通过书中对“一般消费者认知水平”“整体视觉效果”等概念的解释,提升对检索结果法律关联性的判断能力,尤其适合侵权调查或专利布局场景。
在科技创新快速发展的当下,专利信息的检索效率和准确性尤为重要。传统专利检索多依赖文本信息,而“按图查专利”能打破其局限性,成为高效直观的解决方案。国家知识产权局鼓励包括该方式在内的多种智能化检索手段应用。 实现按图查专利,首先要准备清晰、具代表性的目标图像,准确反映核心设计要素或技术特征,确保图像格式符合要求。国内一些专业知识产权服务平台提供了此功能。 上传图像到平台后,系统会自动启动图像分析与特征提取算法,对图像多种视觉特征进行数字化处理,转化为特征向量数据。接着利用这些特征向量在后台专利数据库中进行大规模相似性比对与检索,将相似度高的专利文献筛选出来呈现给用户。 用户获得初步检索结果后,需仔细分析筛选。结合自身检索目的研读相关专利,利用二次筛选功能缩小范围,查看法律状态信息以规避侵权风险或寻找合作技术。 按图查专利拓展了专利信息获取途径,为不熟悉专利分类或难精准描述技术特征的用户提供便利,在产品设计和市场监控等方面有重要作用。不过,它并非万能,需与传统检索方式结合。随着技术进步,其算法精度和检索效率将提升,但用户要注意保护图像信息安全。
科科豆 八月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