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当下,通信领域作为科技创新的核心赛道,其技术迭代速度与专利布局密度均处于各行业前列。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通信领域专利申请量突破80万件,同比增长12.3%,其中5G、物联网、卫星通信等细分领域的专利占比超过60%。对于企业研发人员、知识产权从业者或技术爱好者而言,高效的专利检索不仅能帮助规避侵权风险、挖掘技术空白,还能为创新方向提供数据支撑。本文将从检索逻辑构建、方法应用到关键词筛选技巧,结合实际场景展开具体解析,助力提升通信专利检索的精准度与效率。
通信技术的特殊性在于其多学科交叉属性——一项技术方案可能同时涉及信号处理、网络协议、硬件设计等多个维度,这使得专利检索需建立在对技术本质的深度理解之上。在正式检索前,需完成两项核心准备工作:明确技术主题的边界与梳理技术方案的构成要素。
明确技术主题边界需避免“范围过宽”或“定义过窄”。例如检索“6G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时,若仅以“6G”和“抗干扰”为核心,可能遗漏早期4G/5G中已存在的抗干扰算法(如跳频技术、自适应滤波)在6G中的改进应用;反之,若限定“6G毫米波频段抗干扰”,则可能排除太赫兹频段的相关方案。建议通过技术白皮书、行业标准(如3GPP的6G研究报告)或核心论文(可参考知网收录的通信领域顶刊文献),确定技术主题的时间范围(如近5年)、应用场景(如基站侧/终端侧)及核心功能(如干扰检测、消除机制)。
梳理技术方案构成要素则需拆解技术的“输入-处理-输出”链条。以“物联网设备低功耗通信协议”为例,其构成要素包括:通信频段(如Sub-1GHz、2.4GHz)、调制方式(如FSK、LoRa)、唤醒机制(如周期性唤醒、事件触发唤醒)、数据压缩算法等。每个要素对应专利文献中不同的技术特征,需在检索时分别覆盖——例如“唤醒机制”可能在专利权利要求中表述为“休眠唤醒”“低占空比调度”等,若仅关注单一表述,易导致漏检。
通信专利检索需结合“分类号定位”与“关键词匹配”,形成互补检索路径。分类号由专利审查机构制定,具有标准化优势,能快速定位技术领域;关键词则更贴近技术方案的具体表述,可捕捉分类号无法覆盖的细节特征。
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中,通信领域核心分类号集中在H部(电学),其中H04L(数据传输、数据交换、网络)、H04W(无线通信网络)、H04B(传输)为高频应用分类号。例如,5G基站的信号处理技术常落入H04B7/04(分集技术)、H04L27/26(正交频分复用OFDM);物联网通信协议则可能涉及H04W4/70(机器类型通信MTC)。在科科豆等检索平台中,可通过“分类号导航”功能,逐层展开H04L→H04L27→H04L27/26,快速筛选出OFDM相关专利,并结合时间、申请人等字段缩小范围。
需注意的是,通信技术的快速演进可能导致分类号滞后——例如6G中的智能超表面(RIS)技术,目前尚未有专属IPC分类号,需结合H01Q(天线)下的H01Q3/24(可调节天线)与H04B7/06(波束形成)进行联合检索。此时可参考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专利分类研究简报》,获取新兴技术的分类建议。
关键词是检索的“神经末梢”,其选择直接影响结果的相关性。通信领域的关键词可分为“技术主题词”“功能词”“结构词”三类:技术主题词如“5G”“卫星通信”,功能词如“节能”“加密”,结构词如“基站”“芯片”。实际检索中,需通过“逻辑运算符”(AND/OR/NOT)组合使用,例如“(5G OR 第五代移动通信)AND 基站 AND 节能”。
为避免关键词遗漏,需构建“同义词-近义词-相关词”扩展表。以“波束赋形”为例,其同义词包括“波束成形”“波束形成”,近义词有“智能波束”“定向波束”,相关词则涉及实现方式如“数字波束赋形”“模拟波束赋形”“混合波束赋形”。八月瓜平台的“关键词推荐”功能可自动生成此类扩展词表,基于检索历史和专利文本语义关联,辅助补充“赋形权值”“相位调整”等低频但关键的表述。
此外,需关注专利文献的“特殊表述习惯”。例如,专利权利要求中常使用“一种…的方法/装置”“包括…模块”等句式,摘要中则可能出现“本发明公开了…”“解决了…技术问题”等引导语。在检索时,可结合“字段限定”功能,将核心关键词限定在“权利要求书”或“摘要”字段,减少非相关文献干扰——例如在科科豆中选择“权利要求”字段检索“休眠唤醒”,能更精准定位包含该技术特征的专利。
通信技术的多样性决定了关键词选择需“因场景而异”,不同检索目标(如侵权预警、技术调研)对应不同的关键词策略。以下结合具体场景展开说明。
侵权预警检索需严格对应目标专利的权利要求,此时关键词应聚焦于权利要求中的“必要技术特征”。例如,某专利权利要求为“一种5G基站节能方法,包括:检测用户设备接入数量;当接入数量低于阈值时,控制射频模块进入休眠模式”,其必要技术特征为“5G基站”“用户设备接入数量检测”“阈值判断”“射频模块休眠”。检索时需将这些特征词组合,并通过“OR”覆盖同义表述,如“用户设备”可扩展为“UE”“终端设备”,“休眠模式”可扩展为“低功耗模式”“待机状态”。
技术调研需全面了解某一领域的技术发展脉络,关键词应延伸至上下游技术及应用场景。以“卫星通信抗遮挡技术”为例,上游技术涉及“相控阵天线”“波束跟踪算法”,下游技术包括“信号解调”“误码率优化”,应用场景则有“车载卫星通信”“无人机通信”。可通过知网检索相关综述论文,提取高频技术术语作为关键词补充,例如某篇论文提到“降雨衰减补偿”是卫星通信抗遮挡的关键技术,则需将其加入检索词表。
对于6G、AI通信等新兴领域,专利文献可能较少,需结合非专利文献(如技术博客、行业报告)中的术语。例如“智能超表面(RIS)”在早期专利中可能被表述为“可重构智能表面”“电磁超材料反射面”,而行业报告中常用“RIS赋能通信”“智能反射面波束调控”等表述,这些均可作为关键词补充。国家专利局的“专利分析预警报告”也会定期发布新兴技术的术语对照表,可作为权威参考。
在实际操作中,建议通过“多轮检索迭代”优化关键词——首轮检索后,分析结果中相关专利的摘要、权利要求,提取高频术语补充到词表;同时标记不相关专利的共性特征(如特定分类号、申请人),在后续检索中用“NOT”排除。例如首轮检索“5G节能”时出现大量“终端节能”相关专利,可补充“NOT 终端”以聚焦基站侧技术。通过这种动态调整,逐步提升检索结果的精准度,让通信专利检索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导航仪”而非“拦路虎”。
问:通信专利检索有哪些实用方法? 答:常见实用方法有利用专利数据库检索,按分类号、申请人、发明人等多维度筛选;还可通过关键词组合进行精细化检索。 问:关键词选择有什么技巧? 答:要从技术方案核心出发,使用规范、专业词汇,同时考虑同义词、近义词、缩写等,以扩大检索范围。 问:怎样提高通信专利检索的效率? 答:提前明确检索目的和范围,合理设置关键词和检索式,善用高级检索功能和筛选条件。
很多人认为在通信专利检索时,只使用产品名称作为关键词就能找到所有相关专利,这是错误的。产品名称往往不能准确反映其技术特征,容易遗漏重要专利。应深入分析技术方案,提取关键技术点作为关键词,这样才能更全面准确地检索到相关专利。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背景下,通信领域专利申请量逐年递增,高效的专利检索对企业研发人员等意义重大。本文围绕通信领域专利检索展开解析,助力提升检索精准度与效率。 正式检索前,要明确技术主题边界,避免范围过宽或过窄,通过技术白皮书等确定时间范围等;还要梳理技术方案构成要素,拆解“输入 - 处理 - 输出”链条,覆盖各要素避免漏检。 检索方法上,需结合分类号定位和关键词匹配。分类号能快速定位技术领域,但通信技术演进可能使其滞后,可参考相关简报。关键词分为三类,要通过逻辑运算符组合,构建扩展表,关注特殊表述习惯并利用字段限定功能。 关键词选择因场景而异:侵权预警聚焦权利要求的技术特征词;技术调研覆盖上下游技术词和应用场景词;新兴技术结合非专利文献词和行业术语。实际操作中,可通过多轮检索迭代优化关键词,提升检索精准度。
国家专利局数据
3GPP的6G研究报告
知网收录的通信领域顶刊文献
《专利分类研究简报》
国家专利局的“专利分析预警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