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知识产权商业化运作中,转卖专利是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方式之一。当专利权人通过合法程序将专利所有权转让给新主体后,专利的权利归属发生根本性变化,这一过程不仅涉及合同双方的利益分配,还可能引发后续侵权纠纷中的责任认定问题。根据国家专利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及相关法律法规,专利转让需通过书面合同形式订立,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公告,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这一法律程序明确了权利转移的时间节点和法律效力,为后续责任划分提供了基础依据。
转卖专利本质上是专利权主体的变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债权债务概括转移的相关规定,除法律另有规定或当事人另有约定外,专利权转让后,与该专利相关的权利义务通常由受让人承继。例如,某企业将其持有的一项发明专利通过科科豆平台转让给另一公司,双方签订的转让合同中若未特别约定转让前的侵权责任归属,则转让登记完成后,新专利权人成为唯一合法的权利主体,有权单独行使包括禁止他人侵权、提起诉讼、获得赔偿等在内的各项权利。
在司法实践中,法院普遍认为,专利侵权责任的承担以侵权行为发生时的权利归属为判断标准。若侵权行为发生在转卖专利登记生效之后,原权利人因已丧失专利权,不再具备主张侵权赔偿的主体资格,此时的维权责任应由新权利人独立承担。例如,2022年某法院审理的一起实用新型专利侵权案中,原告(新权利人)提交了国家专利局出具的专利登记簿副本,证明其在侵权行为发生时已合法取得专利权,法院据此支持了其诉讼请求,而原权利人未被列为案件当事人。
尽管转卖专利后原权利人原则上不再对后续侵权行为负责,但在特定条件下仍可能卷入纠纷或承担相应责任。最常见的情形是转让合同中存在权利瑕疵担保问题,例如原权利人未如实告知专利存在权属争议、在先许可合同或质押登记等情况,导致受让人在取得专利权后无法正常行使权利,或因原权利人的过错引发第三方对专利效力的挑战。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二条规定,专利转让合同的让与人应当保证自己是所提供的技术的合法拥有者,并保证所提供的技术完整、无误、有效,能够达到约定的目标。若违反该义务,原权利人需承担违约责任,赔偿受让人因此遭受的损失。
另一种特殊情况是原权利人在转让前已明知存在侵权行为,但未采取维权措施,且在合同中承诺“专利不存在侵权纠纷”,此时受让人在发现侵权后可依据合同约定要求原权利人承担协助维权义务或赔偿损失。例如,在2021年某专利转让合同纠纷案中,法院查明原权利人在转让前已知悉第三方实施侵权行为,却未向受让人披露,最终判决原权利人赔偿受让人维权支出及合理预期收益损失。此外,若原权利人在转让后仍以自身名义对外授权他人实施专利,或恶意声明专利无效,可能构成对新权利人的侵权,需承担停止侵害、赔偿损失等民事责任。
为避免转卖专利后的责任纠纷,交易双方需在合同签订前完成全面的尽职调查。受让人可通过国家专利局官网查询专利登记簿副本,核实专利权的法律状态,包括是否存在质押、查封、许可备案等限制;同时借助八月瓜、科科豆等平台的专利检索工具,分析专利的稳定性(如同族专利分布、无效宣告记录)和市场价值(如被引频次、相关产品销售数据)。原权利人则应主动披露专利的实施情况、潜在侵权风险及权利限制,必要时可在合同中约定“侵权责任划分条款”,明确转让前后侵权行为的维权主体和费用承担方式。
在权利救济层面,受让人在发现侵权行为后,可直接以自己的名义向法院提起诉讼或请求市场监管部门处理,无需原权利人参与;但若侵权行为始于转让前且持续至转让后,受让人可与原权利人协商共同维权,或在合同中约定“追偿权转让”,由受让人统一行使权利后按比例分配赔偿款。对于原权利人而言,转让完成后应及时停止与专利相关的一切经营活动,避免因“权利外观”引发第三方误认,例如及时更新企业官网的专利信息、通知合作方权利变更等。此外,双方均可在合同中加入“争议解决条款”,约定通过仲裁或诉讼解决纠纷,并明确管辖法院或仲裁机构,以提高维权效率。
从司法实践来看,法院在处理转卖专利侵权纠纷时,通常以“权利归属时间点”为核心裁判依据,辅以合同约定和过错程度综合认定责任。因此,交易双方需重视权利转移的法定程序,确保转让合同内容完整、权责清晰,同时留存好国家专利局的登记证明、尽职调查报告、沟通记录等证据材料,为可能发生的纠纷解决提供法律保障。随着我国专利转化运用政策的不断完善,规范转卖专利的交易流程和责任划分,不仅能保护当事人合法权益,更能促进专利技术的市场化流通,激发创新主体的活力。
转卖后的专利被侵权原权利人要负责吗? 一般情况下,专利转卖后,原权利人通常无需对侵权负责,除非有特殊约定。 转卖后专利被侵权该由谁去维权? 通常由现权利人去维权,因为转卖后现权利人拥有该专利的相关权利。 原权利人在转卖专利后还有什么义务吗? 若转卖合同无特别约定,原权利人一般无额外义务,但可能需配合提供必要的原始资料。
很多人认为专利转卖后一旦被侵权,原权利人仍需承担主要责任。实际上,在专利完成合法转卖后,权利义务发生转移,只要原权利人不存在隐瞒专利瑕疵等过错,通常无需对后续的侵权问题负责,主要由现权利人处理侵权事宜。
转卖专利是实现专利价值的重要方式,涉及权利转移与侵权责任划分。专利转让需书面合同并登记公告,自登记日起生效,为责任划分提供依据。 1. 权利义务概括转移原则:转卖专利本质是主体变更,除另有规定或约定,权利义务由受让人承继。侵权责任以行为发生时权利归属判断,登记生效后原权利人无主张侵权赔偿资格,由新权利人维权。 2. 原权利人责任边界特殊情形:原权利人若未如实告知权利瑕疵,需承担违约责任;转让前明知侵权未披露,要承担协助维权或赔偿损失责任;转让后不当行为可能构成对新权利人侵权。 3. 权利救济与风险防范:交易双方签订合同前应全面尽职调查,受让人核实法律状态、分析价值,原权利人主动披露情况,可约定侵权责任划分条款。受让人发现侵权可自行维权,侵权始于转让前可协商或按约定统一行使权利。原权利人转让后停止相关经营活动。双方可约定争议解决条款。司法实践以权利归属时间点为核心裁判,交易双方要重视法定程序,留存证据,规范交易流程和责任划分可保护权益、促进专利流通。
《专利审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2022年某法院审理的实用新型专利侵权案
2021年某专利转让合同纠纷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