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于申请阶段尚未获得授权公告的专利,其对应的权利形态并非完整的“专利权”,而是“专利申请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规定,专利申请权与专利权均属于可转让的民事权利,这意味着未授权专利的转卖行为在法律层面是被允许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法释义》。不过需要明确的是,此时转卖标的是“专利申请权”—即申请专利的权利,而非已授权的“专利”—后者需待国家知识产权局审查通过并公告授权后才形成完整权利。因此实践中常说的“转卖专利”,在未授权阶段更准确的表述应为“专利申请权转让”,二者在权利稳定性、价值评估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专利申请权的转卖需严格遵循法定程序。《专利法实施细则》第十四条明确规定,转让行为必须订立书面合同,且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转让登记请求书,由该局进行登记并公告,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第五部分。这意味着仅达成口头协议或私下签署合同而未完成登记的转卖行为,无法产生法律效力—即便双方已支付款项,买方也无法实际获得专利申请权。例如某科技公司与个人发明人达成口头协议,以50万元“转卖专利”(实为申请中发明专利),但未办理登记手续,后因发明人反悔并将申请权转让给第三方,该科技公司因未登记无法主张权利,最终通过诉讼仅追回部分款项,此案例被收录于中国法院网2022年知识产权典型案例。
转卖专利申请权前需先确认权利主体是否清晰。若专利申请为职务发明—即发明人执行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单位物质条件完成,申请权归属于单位,个人无权擅自转卖;若为合作发明(如多个发明人共同研发),则需全体申请人一致同意方可转让,部分共有人单独转让的行为无效。例如2023年上海某高校实验室团队研发的一项实用新型专利申请,因其中一名教师未获其他3名团队成员同意便与企业签订转让合同,导致企业支付转让款后无法完成登记,最终合同被法院判定无效数据来源于《知识产权报》2023年合作发明权纠纷案例。
未授权专利的核心风险在于“授权不确定性”—国家知识产权局对发明专利的实质审查通过率约为40%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明专利审查统计年报》,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虽不进行实质审查,但仍可能因缺乏新颖性、创造性被驳回。这种风险直接影响转卖价格与买方意愿:买方通常会要求对申请文件的授权前景进行评估,例如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智能评估系统,分析申请文件的权利要求书稳定性、现有技术对比情况等,若评估显示授权概率低于50%,转卖价格可能仅为预期授权后专利的10%-30%。
向外国主体转卖专利申请权时,需额外履行保密审查程序。根据《专利法》第二十条,若申请内容涉及国家安全或重大利益(如军工技术、核心算法等),中国单位或个人向外国企业、组织或个人转让时,需先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保密审查,审查通过后方可办理转让登记。2022年某新能源企业向境外公司转卖一项动力电池专利申请(处于实审阶段),因未进行保密审查被暂停转让登记,延误项目合作近6个月,最终补办审查后才完成交易,此案例被新华网2023年“知识产权合规”专题报道引用。
在实际交易中,买卖双方通常会借助专业平台降低风险。例如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交易系统,卖方需上传专利申请号、当前审查阶段(如“发明专利实审中”“实用新型初审合格”)、审查意见通知书(若有)等材料,平台会自动关联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审查进度数据,帮助买方直观判断申请状态;买方则可通过平台的“法律状态核实”功能,确认申请权是否存在质押、冻结等权利限制,避免购买到存在权利瑕疵的标的。
此外,合同条款需明确授权失败的责任划分。由于未授权专利存在驳回风险,转卖合同中常约定“若专利申请被驳回,卖方需退还70%转让款”或“买方有权在收到驳回决定后30日内解除合同”等条款。例如2023年深圳某企业通过平台转卖一项申请中发明专利,合同约定“若12个月内未获授权,卖方退还50%款项”,后因权利要求书缺乏创造性被驳回,双方依据合同顺利退款,未产生纠纷,该案例被收录于八月瓜平台2023年《专利交易纠纷处理白皮书》。
相较于已授权专利的转让,未授权专利的转卖在价值逻辑上完全不同:授权专利的价值基于稳定的专利权(包括禁止他人实施、许可收益等权能),而专利申请权的价值依赖“未来可能获得授权”的预期。这种预期需结合技术领域热度、审查员倾向性等动态判断—例如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等领域的申请,因审查标准较严格,授权周期长(发明专利平均审查周期约22个月数据来源于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专利审查效率报告》),转卖时买方通常会要求更低的价格或更长的付款周期。
实践中,部分企业会通过“专利申请权+技术秘密许可”的组合方式提升转卖吸引力:卖方在转让申请权的同时,许可买方使用未公开的技术资料(如实验数据、工艺参数等),即便专利未授权,买方仍可通过技术秘密获得实际收益。例如某医疗器械公司转卖一项申请中发明专利时,同步许可买方使用其独家临床试验数据,最终以高于单纯申请权转让30%的价格成交,此模式被科科豆平台列为“高价值专利申请权交易典型案例”。
转卖未授权专利的过程中,买卖双方需始终关注“权利状态”与“法律程序”两大核心:前者决定转卖标的是否真实存在,后者决定交易是否合法有效。通过理解专利申请权的特性、遵循法定程序、借助专业平台工具,可在控制风险的前提下实现未授权专利的价值流转,为技术转化提供更多元的路径。
未授权的专利可以转卖吗? 可以。未授权的专利处于申请阶段,其申请权可以转让,但要签订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 转卖未授权的专利有什么限制? 转让方要确保对该专利申请权有合法处分权,且要按规定办理转让手续,否则转让可能无效。 转卖未授权专利需办理什么手续? 需签订书面转让合同,然后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很多人认为未授权的专利没有价值不能转卖,实际上未授权专利有获得授权的可能性,具备一定市场价值,可以进行转卖,但在交易时要注意审查专利的前景和法律状态,避免风险。
本文围绕未授权专利的转卖展开,介绍了其性质、限制条件、操作要点等内容。 1. 性质与法律基础:未授权专利转卖的是“专利申请权”,依《专利法》规定可转让,但与授权专利在权利稳定性、价值评估等方面差异显著。 2. 核心限制条件:一是需按法定形式,订立书面合同并登记生效;二是要确认权利主体,职务发明申请权归单位,合作发明需全体申请人同意;三是存在授权不确定性,影响转卖价格;四是涉外转让需履行保密审查程序。 3. 实践操作要点:买卖双方可借助专业平台,核实申请状态和权利限制;合同需明确授权失败的责任划分。 4. 与授权专利转让差异:授权专利价值基于稳定专利权,而专利申请权依赖未来可能授权的预期。部分企业会采用“专利申请权 + 技术秘密许可”组合提升吸引力。买卖双方应关注权利状态和法律程序,控制风险实现价值流转。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法释义》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指南》第五部分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发明专利审查统计年报》
《知识产权报》2023年合作发明权纠纷案例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专利审查效率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