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成果转化的过程中,发明人或企业往往需要在专利从申请到授权的漫长周期内调整策略,其中涉及专利相关权利的转移问题。根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指南》,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均属于可以依法流转的民事权利,这意味着即使专利申请尚未获得授权,其对应的专利转让行为在法律框架内是被允许的。这种转让本质上是专利申请权的转移,即原申请人将其对专利申请所享有的权利,包括后续获得授权后的专利权,全部或部分转让给受让方。
从法律依据来看,《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第十条明确规定,专利申请权和专利权可以转让。转让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当事人应当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予以公告。专利申请权或者专利权的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这一条款并未将转让行为限定在专利授权之后,因此未授权专利的转让只要履行了法定程序,就具备法律效力。例如,某科技公司在提交发明专利申请后,因资金链紧张需要引入投资,此时可通过转让该专利申请权获得融资,受让方在支付转让费后,将成为该专利申请的新申请人,后续若获得授权,即成为专利权人。
在实际操作中,未授权专利的转让需要通过签订书面合同来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合同内容通常包括专利申请的基本信息(如申请号、发明名称、申请日)、转让价款、权利转移的时间节点、后续审查程序的配合义务等。与授权专利的转让相比,未授权专利的转让合同还需特别约定专利申请被驳回后的风险承担方式。例如,双方可约定若专利申请最终未获授权,受让方有权要求退还部分转让费,或转让方需承担后续的复审、无效宣告等程序费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的“专利转让”相关办事指南中也提到,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需向专利行政部门办理登记手续,否则不得对抗善意第三人,这一规定与专利权转让的登记要求一致,体现了法律对无形财产权变动的公示原则。
从市场实践来看,未授权专利的转让在技术交易中并不少见。尤其对于初创企业或科研团队而言,通过转让处于审查阶段的专利申请,既能快速回笼研发资金,也能借助受让方的资源推进技术产业化。例如,某高校实验室提交了一项关于新能源电池的专利申请,在实质审查期间,一家电池生产企业看中其技术潜力,双方签订专利申请权转让合同,约定企业支付首付款后获得申请权,并负责后续审查答复和费用,若最终授权,再支付剩余款项。这种模式既降低了高校的转化风险,也让企业提前锁定了技术成果。在科科豆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的公开信息中,也能看到不少标注“实质审查阶段”“公开未授权”的专利申请转让信息,这些信息通常会注明“权利状态:待授权”,并提示受让方注意审查风险。
值得注意的是,未授权专利的转让虽然合法,但因权利状态尚未稳定,存在一定特殊性。根据《专利法实施细则》,专利申请权转让后,新申请人需以自己的名义参与后续审查程序,包括答复审查意见、办理著录项目变更等。若原申请人在转让前已提交过实质审查请求或优先权证明文件,这些文件的效力不会因转让而受影响,但需在登记时一并提交给专利行政部门。此外,专利申请在转让前若涉及共有权利,还需全体共有人一致同意,否则转让行为可能被认定为无效。例如,某专利申请由三名发明人共有,其中一名发明人未经其他两人同意擅自转让,受让方即使支付了费用,也无法获得完整的申请权,后续可能引发权属纠纷。
在风险防控方面,参与未授权专利转让的双方需重点关注审查结论对权利价值的影响。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审查质量报告》显示,近年来发明专利申请的授权率约为40%-50%,这意味着超过半数的申请可能被驳回或视为撤回。因此,受让方在交易前通常会委托专业机构进行专利检索分析,评估申请的授权前景。例如,通过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数据库,检索该申请的现有技术文献,判断其创造性和新颖性是否满足授权条件。同时,转让合同中可设置“授权后付款”“按审查进度分期支付”等条款,将交易风险与审查结果挂钩。
此外,未授权专利的转让还需注意权利要求的修改问题。根据专利审查规则,申请人可在审查阶段对权利要求书进行修改,但不得超出原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记载的范围。若转让合同未明确后续修改权的归属,可能导致新申请人无法根据审查意见优化权利要求,影响授权范围。因此,合同中应明确约定“受让方有权自主决定审查阶段的权利要求修改方案”,或“重大修改需与原申请人协商”,以避免后续争议。
从法律救济角度看,若转让方故意隐瞒专利申请的缺陷(如明知存在现有技术却未告知),导致受让方因授权失败遭受损失,受让方有权依据民法典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例如,某发明人转让一项已被他人提出无效宣告请求的专利申请(但未告知受让方),最终申请被驳回,受让方可通过诉讼要求返还转让费并赔偿合理费用。这类案例在知识产权法院的裁判文书中虽不常见,但也体现了法律对交易诚信的要求。
总体而言,未授权专利的转让是技术成果转化的重要途径,其合法性已由专利法及相关法规明确规定。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在参与此类交易时,需充分了解权利状态、审查风险和合同要点,通过专业平台的信息检索(如科科豆的专利申请权估值工具)和法律文件审查,确保交易安全。随着我国知识产权运用政策的完善,未授权专利的流转机制将更加成熟,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多元的权利实现方式。
未授权专利在法律上可以转让吗? 可以。未授权专利申请权可以依法转让,转让双方需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 未授权专利转让需要什么条件? 转让双方需签订书面转让合同,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由该部门予以公告,转让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未授权专利转让有风险吗? 有。因为专利未授权,可能最终无法获得授权,受让人可能面临投入无法获得回报的风险。
有人认为未授权专利不能转让,这是错误的。未授权的专利处于申请阶段,其申请权可以依法转让。只要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签订书面合同并进行登记公告,转让就是合法有效的。
在创新成果转化中,专利从申请到授权周期长,期间涉及权利转移问题。根据《专利审查指南》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未授权专利的转让在法律上被允许,本质是专利申请权转移。转让需订立书面合同并向国务院专利行政部门登记,自登记之日起生效。 实际操作中,转让合同要明确双方权利义务,特别约定专利申请被驳回后的风险承担方式,且需办理登记手续。市场实践里,未授权专利转让常见,能让初创企业等回笼资金、推进技术产业化。 不过,未授权专利转让有特殊性。新申请人要以自己名义参与后续审查,涉及共有权利需全体共有人同意。风险防控方面,双方要关注审查结论对权利价值的影响,受让方可委托机构评估授权前景,合同可设置付款条款挂钩审查结果。 此外,转让还需注意权利要求修改问题,合同应明确修改权归属。若转让方隐瞒缺陷致受让方损失,受让方可主张撤销合同并要求赔偿。总体来说,未授权专利转让是技术成果转化重要途径,参与交易要了解相关要点,确保交易安全。
《专利审查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
《专利法实施细则》
《专利审查质量报告》
科科豆等知识产权交易平台公开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