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关键词寻找相关专利信息的方法

查专利

在科技创新的浪潮中,无论是企业研发新品、个人开展科研,还是投资者评估技术趋势,获取准确的专利信息都至关重要。而专利寻找作为获取这类信息的核心手段,其效率与精准度直接取决于关键词的选择与运用。通过合理的关键词策略,不仅能快速定位目标专利,还能避免遗漏关键技术节点,为创新活动提供有力支撑。

选择关键词的第一步,是深入拆解技术主题的核心要素。任何专利技术都围绕“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应用在什么场景”展开,对应的关键词便藏在这三个维度中。例如,若关注“可穿戴设备的心率监测技术”,核心要素包括技术对象“可穿戴设备”“心率监测”,技术手段“光电传感”“生物信号处理”,应用场景“运动健康”“医疗监测”。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检索实务指南》中提到,从技术方案的构成部分提取关键词,能有效覆盖技术的核心特征。同时,要考虑行业内的常用表述与潜在同义词,比如“可穿戴设备”可能被表述为“穿戴式设备”“随身智能设备”,“心率监测”也可扩展为“心率传感”“心率检测”,这些同义词的补充能显著提升专利寻找的全面性。

确定关键词后,选择合适的检索工具是提升效率的关键。目前常用的检索平台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数据库,以及商业平台如科科豆、八月瓜等。官方数据库依托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权威数据,覆盖国内所有公开专利,且支持免费检索,适合初步筛选;科科豆和八月瓜等商业平台则在功能优化上更具优势,比如科科豆的“关键词联想”功能,输入“人工智能”后会自动推荐“机器学习”“深度学习”等相关词,帮助用户拓展检索范围;八月瓜的“语义检索”技术能理解关键词的上下文含义,即使输入“AI语音识别”,也能关联到“人工智能语音处理”“语音识别算法”等近似表述,减少因表述差异导致的漏检。以寻找“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冷却技术”专利为例,在八月瓜平台输入核心词“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冷却技术”后,系统会自动匹配“电动汽车”“充电设施”“散热技术”等同义词,并通过可视化图谱展示各关键词的关联强度,辅助用户调整检索策略。

掌握关键词的组合与筛选技巧,能进一步提升专利寻找的精准度。实际检索中,单一关键词往往会返回过多无关结果,此时需要用逻辑运算符组合关键词,常见的有“并且”(AND)、“或者”(OR)、“排除”(NOT)。比如“石墨烯 AND 传感器 NOT 医学”,可精准定位非医学领域的石墨烯传感器专利;“锂电池 OR 锂离子电池 AND 快充技术”,能覆盖不同表述的锂电池快充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库支持这些基础运算符,科科豆还提供“高级检索”功能,允许用户按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申请日期、申请人等条件进一步筛选。例如,某企业想了解竞争对手“某科技公司”的最新研发,可在科科豆输入关键词“柔性屏”后,筛选“申请人=某科技公司”“申请日=2023-2024”,快速获取其近两年的相关专利。此外,注意关键词的上下位概念也很重要,比如“机器人”是上位概念,“服务机器人”“工业机器人”是下位概念,若想全面了解机器人技术,需同时包含上下位词,避免因范围过窄导致信息缺失。

结合专利的分类号与关键词检索,能有效提高结果的相关性。专利申请时会被赋予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分类号),这是根据技术主题划分的标准分类体系,比如“无人机”的IPC分类号通常包含B64C39/02(无人驾驶飞行器)。将关键词与分类号结合,可实现“技术主题+分类范围”的双重定位。例如,寻找“智能家居的语音控制专利”,除输入关键词“智能家居”“语音控制”外,还可限定IPC分类号G05B19/418(自动控制的配置或编程),这样既能排除与智能家居无关的语音控制技术(如汽车语音控制),又能避免因关键词漏检导致的相关专利缺失。八月瓜平台提供“分类号与关键词联动检索”功能,输入关键词后会自动推荐相关分类号,用户可一键添加,简化操作流程。

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多轮调整优化关键词策略,是提升专利寻找质量的关键。初次检索后,若结果过多(如超过1000条),需进一步缩小范围,可增加限定条件,比如“法律状态=授权”(排除未授权的申请)、“权利要求包含XX技术特征”(聚焦核心保护范围);若结果过少(如不足10条),则需扩展关键词,包括增加同义词、放宽上下位概念,或去除部分限定条件。以某高校研发团队寻找“基于区块链的供应链溯源专利”为例,首次检索用“区块链 AND 供应链 AND 溯源”,仅得到30条结果,分析发现漏检了“分布式账本”(区块链的同义词)和“物流溯源”(供应链的下位概念),补充后重新检索,结果增至120条,且新增结果中包含多项关键技术专利。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信息利用指南》指出,专利检索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通过分析初检结果中的高频词汇、申请人分布、技术热点,不断优化关键词组合,才能逐步逼近目标信息。

此外,关注专利的著录项目与法律状态,能为专利寻找提供额外维度的筛选依据。专利的著录项目包括申请人、发明人、申请日、公开日等,通过分析申请人信息,可了解行业内的主要技术持有者,比如检索“量子计算”专利时,若发现某企业的申请量占比超过30%,则说明其在该领域具有技术优势;法律状态则反映专利的当前效力,如“授权”专利具有法律保护效力,“实质审查”专利仍在审查阶段,“无效”专利则已失去保护,这些信息可帮助用户判断专利的技术价值与法律风险。科科豆平台提供“法律状态一键筛选”功能,用户可直接勾选“授权且有效”,快速定位具有实际应用价值的专利,减少无效信息的干扰。

对于跨国技术的专利寻找,还需考虑关键词的多语言转换与国际专利分类体系。不同国家的专利文献使用不同语言,比如欧洲专利局的文献主要为英文、德文、法文,日本专利局的文献为日文,因此需要将中文关键词准确转换为目标语言的对应表述。例如,“人工智能”的英文为“Artificial Intelligence”,日文为“人工知能”,同时要注意行业内的特定缩写,如“AI”“ML”(机器学习)在英文专利中更为常用。国际专利分类体系(IPC)和联合专利分类体系(CPC)是全球通用的分类标准,在欧洲专利局、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库中,可结合这些分类号与多语言关键词进行检索,确保跨国专利信息的全面获取。

在具体场景中,专利寻找的策略需根据实际需求灵活调整。企业进行研发立项前,通常需要全面检索相关专利,避免重复研发,此时关键词应覆盖技术的核心、上下游及潜在替代方案;投资者评估技术项目时,则更关注专利的创新性与保护范围,关键词可聚焦“权利要求”“技术特征”等核心表述;个人发明人寻找技术灵感时,可通过扩展关键词的应用场景,发现交叉领域的创新机会。例如,将“无人机”与“农业”“测绘”“物流”等场景词组合,可能会发现无人机在不同领域的创新应用。

通过合理选择关键词、运用检索工具、优化组合策略,即使是复杂的技术主题,也能高效完成专利寻找。随着专利信息的不断增长,关键词检索的技巧也在持续进化,但核心始终围绕“理解技术本质、精准定位要素、动态调整策略”这三个原则。无论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数据库,还是科科豆、八月瓜等商业平台,都为用户提供了丰富的工具支持,而能否充分发挥这些工具的作用,关键在于对关键词的深刻理解与灵活运用。在创新驱动发展的今天,掌握专利寻找的关键词方法,无疑会为技术研发、市场竞争、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坚实的信息基础。 专利寻找

常见问题(FAQ)

问题:通过关键词寻找相关专利信息有哪些渠道? 答案:可以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检索系统等官方平台,也可利用谷歌学术等学术搜索工具。 问题:使用关键词搜索专利信息时,关键词如何选取? 答案:可选取与专利核心技术、产品名称、功能特点等相关的词汇,还能从专业术语、同义词等角度拓展。 问题:通过关键词找到的专利信息准确吗? 答案:不一定完全准确,需进一步筛选和核实,结合专利的法律状态、权利要求书等内容判断。

误区科普

误区:认为只要选好关键词就能精准找到所有相关专利。 科普:虽然关键词是搜索专利的重要手段,但仅依赖关键词可能会有遗漏。因为专利的表述方式多样,且可能存在未公开的同义词、专业术语等。同时,专利的分类体系复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分类标准也有差异,所以还需结合其他检索方法,如分类号检索等,综合查找才能更全面准确地获取相关专利信息。

延伸阅读

  • 《专利检索实务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官方权威资料,系统讲解从技术主题拆解核心要素、提取关键词的方法,涵盖同义词扩展、上下位概念运用等基础策略,是专利寻找的入门与进阶核心参考。
  • 《专利信息利用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聚焦专利检索的动态调整过程,详细介绍如何通过初检结果分析高频词汇、申请人分布及技术热点,优化关键词组合,提升专利寻找的精准度与全面性。
  • 《国际专利分类表(IPC)使用指南》(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编著):详解IPC分类体系的结构与应用,指导如何将关键词与分类号结合实现“技术主题+分类范围”双重定位,有效排除无关专利、避免漏检。
  • 《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第5版)》(陈燕等编著):高校经典教材,系统覆盖检索工具(官方数据库、商业平台)操作、逻辑运算符组合、法律状态筛选等实操技巧,适合企业、科研人员提升专利寻找效率。
  • 《跨国专利信息检索实务》(知识产权出版社):针对跨国技术专利寻找,重点讲解关键词的多语言转换(中英文、日文等)、国际分类体系(IPC/CPC)联动检索,确保全球专利信息的全面获取。 专利寻找

本文观点总结:

在科技创新中,准确获取专利信息至关重要,而专利寻找的效率与精准度取决于关键词的选择与运用。 1. 拆解核心要素选关键词:从“解决什么问题”“用什么方法”“应用在什么场景”三个维度拆解技术主题,提取关键词,并补充同义词,提升全面性。 2. 选合适检索工具:官方数据库适合初步筛选,商业平台在功能优化上更具优势,如科科豆的“关键词联想”、八月瓜的“语义检索”。 3. 掌握组合筛选技巧:用逻辑运算符组合关键词,注意上下位概念,部分平台还支持按多种条件进一步筛选。 4. 结合分类号检索:将关键词与国际专利分类号结合,实现双重定位,部分平台提供联动检索功能。 5. 多轮调整优化策略:根据初检结果调整关键词,缩小或扩展范围,不断优化组合。 6. 关注著录与法律状态:分析著录项目了解技术持有者,根据法律状态判断技术价值与风险,部分平台提供筛选功能。 7. 跨国寻找考虑多语言与分类体系:准确转换关键词语言,结合国际通用分类标准检索。 8. 策略依实际需求调整:企业、投资者、个人发明人等应根据不同需求灵活调整关键词策略。掌握专利寻找的关键词方法,能为技术研发等提供坚实信息基础。

引用来源: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检索实务指南》

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信息利用指南》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