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企业或个人的专利实践中,当发现某件专利可能存在权利不稳定(如缺乏新颖性、创造性),或他人未经许可实施该专利技术构成侵权时,往往需要通过专利拖吊流程维护自身权益。启动这一流程前,首要任务是完成全面的前期调研,这一步直接影响后续行动的合法性与成功率。调研阶段的核心是证据收集与专利稳定性分析,其中专利检索是基础环节。通过科科豆平台的专利检索系统,用户可快速获取目标专利的申请文件、审查历史、同族专利及法律状态信息,同时借助八月瓜的专利分析工具,梳理该专利的权利要求保护范围,识别可能存在的技术缺陷或与现有技术的重叠点。例如,某新能源企业在发现竞争对手的“一种电池散热结构”专利可能侵权后,通过科科豆检索到该专利的权利要求中“散热鳍片间距≤5mm”的技术特征,早在三年前已被某学术期刊公开报道,这一发现成为后续专利拖吊的关键证据。除专利文献外,非专利文献如行业标准、产品说明书、公开销售记录等也需纳入检索范围,尤其是在先使用证据,需通过时间戳服务或公证机构固定形成时间,避免因证据效力不足影响流程推进。
完成前期准备后,需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正式的专利拖吊请求材料,这一步需严格遵循《专利审查指南》中关于请求文件的格式与内容要求。请求材料通常包括请求书、证据材料清单、相关证据副本及说明文件,其中请求书需使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制定的标准表格,明确填写请求人、被请求人信息,以及请求宣告专利无效或采取其他措施的具体理由——常见理由包括专利不具备新颖性(与现有技术相同)、创造性(与现有技术相比无实质性特点和进步)或权利要求不清楚(保护范围界定模糊)。例如,某医疗器械公司针对竞争对手的“一种智能输液泵”专利提出专利拖吊请求时,在请求书中详细列出了3项对比文件,分别证明该专利权利要求1-3均已被现有技术公开,并附上了对比文件的复印件及技术特征对比表。证据材料需保证真实、完整,复印件需注明原件保存地点,外文证据需同时提交中文译文,否则可能因形式缺陷被要求补正。国家知识产权局收到材料后,会在5个工作日内进行形式审查,符合要求的予以受理并发出受理通知书,不符合的则通知请求人在指定期限内补正,逾期未补正的,视为未提出请求。
受理后,专利拖吊流程进入审查阶段,这是决定请求能否成立的关键环节,主要包括形式审查与实质审查两个层面。形式审查重点核查请求材料的完整性、格式合规性及费用缴纳情况,例如请求人是否按规定缴纳了无效宣告请求费(发明专利3000元/件,实用新型、外观设计1500元/件,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若未缴纳或缴纳不足,审查员会发出缴费通知书,逾期仍未缴纳的,请求视为撤回。实质审查则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委员会的审查员负责,围绕请求理由对专利的合法性与稳定性进行全面评估——审查员会首先将请求书及证据材料转送被请求人(即专利权利人),要求其在指定期限内(通常1个月)提交答辩意见。被请求人可针对请求理由逐一反驳,例如主张对比文件与本专利技术领域不同,或技术特征存在实质性差异,并提交反证支持观点。此时,请求人需密切关注答辩内容,及时补充证据或调整论证逻辑,例如被请求人若主张对比文件未公开“特定材料组分”这一技术特征,请求人可进一步提交该材料在专利申请日前已公开销售的电商平台截图作为补充证据。审查过程中,审查员可能根据案件需要发出审查意见通知书,要求双方对特定技术问题或证据效力进行说明,当事人需在通知书指定的期限内(一般1个月)书面答复,无正当理由逾期不答复的,不影响审查员作出审查决定。
对于案情复杂、证据较多或当事人提出请求的专利拖吊案件,国家知识产权局会组织口头审理,这是当事人当面质证、辩论的重要机会。口头审理通常在受理后3-6个月内进行,审查员会提前至少7日发出口头审理通知书,明确审理的时间、地点及争议焦点。请求人与被请求人均需准时参与,确有特殊情况不能参加的,需在审理前3日书面申请延期,否则视为放弃陈述意见的权利。审理过程中,审查员会首先核对当事人身份,宣布审理纪律及争议焦点,随后由请求人陈述请求理由、被请求人进行答辩,接着进入证据质证环节——双方需对对方提交的证据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进行质证,例如对在先使用证据的形成时间提出质疑,或对对比文件的公开日期进行核实。质证后是辩论阶段,当事人可围绕技术特征对比、创造性判断标准等核心问题展开辩论,必要时可申请技术专家出庭辅助说明技术问题。例如,在某“人工智能图像识别”专利的专利拖吊口头审理中,请求人通过演示其开发的图像识别软件(申请日前已公开测试),直观证明被请求人专利的算法步骤已被在先使用,最终促使审查员采纳了该主张。口头审理结束后,审查员会组织双方作最后陈述,随后根据审理情况及书面材料作出审查决定。
审查结束后,国家知识产权局会根据审查查明的事实、证据及相关法律法规,作出维持专利有效、宣告专利部分无效或全部无效的审查决定,并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决定书中会详细说明审查结论及理由,例如“权利要求1-2因不具备创造性被宣告无效,权利要求3-4维持有效”。当事人对决定不服的,可在收到决定之日起3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提起行政诉讼,将国家知识产权局列为被告,对方当事人作为第三人参加诉讼。根据知网公开文献统计,2023年全国专利无效宣告行政诉讼案件中,约28%的一审判决会对原审查决定作出改判,主要集中于创造性判断标准的适用及证据认定方面。例如,某电子科技公司因不服国家知识产权局维持“一种无线充电线圈”专利有效的决定,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经审理认为原决定对“线圈绕制方式”的创造性评价存在错误,最终判决撤销原决定,责令国家知识产权局重新作出审查决定。若当事人对一审判决仍不服,可上诉至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乃至最高人民法院,通过司法程序进一步维护自身权益。
在整个专利拖吊流程中,当事人需始终关注时间节点,避免因逾期导致程序权利丧失,同时注重证据的收集与论证的逻辑性——无论是前期检索还是后期辩论,扎实的技术分析与充分的证据支持都是提高成功率的关键。此外借助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数据服务及分析功能,可有效提升流程效率,降低操作风险,为专利拖吊的顺利推进提供有力支持。 
专利拖吊的第一步是什么? 通常第一步是确认拖吊需求和相关专利情况,收集必要的资料。 专利拖吊过程中需要注意什么? 要注意遵守法律法规,确保拖吊行为的合法性,同时保护好相关专利的权益。 完成专利拖吊一般需要多长时间? 这取决于具体情况,简单的可能几周,复杂的可能数月甚至更久。
很多人认为专利拖吊就是随意进行,不需要经过合法程序。实际上,专利拖吊必须在法律框架内进行,要遵循一系列的流程和规定,否则可能会引发法律纠纷,损害自身和他人的权益。

本文围绕专利拖吊流程展开,介绍了各阶段的要点: 1. 启动前提与准备工作:当专利权利不稳定或被侵权时可启动。前期调研要收集证据、分析专利稳定性,通过科科豆检索信息,用八月瓜分析保护范围,非专利文献也需检索并固定在先使用证据。 2. 材料提交与受理: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请求材料,按《专利审查指南》规范格式和内容。材料包括请求书、证据清单等,国家知识产权局5个工作日内形式审查,不符要求需补正。 3. 审查阶段:包括形式审查和实质审查。形式审查核查材料完整性等,实质审查由复审委员会评估专利合法性。被请求人答辩后,请求人需补充证据或调整逻辑。 4. 口头审理:案情复杂等情况会组织,提前7日通知。双方需质证、辩论,必要时可请专家辅助。 5. 决定与救济: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审查决定,当事人不服可3个月内向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起诉,对一审判决不服可上诉。 整个流程需关注时间节点,注重证据收集和论证逻辑,借助专业平台提升效率。
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
知网公开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