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当前创新驱动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企业对于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日益提升,而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与各类技术成果相关的产品或方法的使用往往涉及到复杂的专利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持续保持高位,这既体现了创新活力,也意味着企业在生产过程中接触到受专利保护的技术成果的概率大大增加。企业在组织生产时,若涉及到包含专利技术的产品、设备、零部件或所采用的生产方法本身受到专利保护,即我们常说的专利用品,稍有不慎就可能卷入专利侵权纠纷,不仅会面临高额的经济赔偿,还可能导致生产停滞,对企业声誉造成严重损害。因此,如何有效识别和规避在使用这些技术成果过程中的侵权风险,成为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企业在生产中可能遇到的侵权风险,首先源于对所使用技术成果的专利状态缺乏清晰认知。很多时候,企业并非故意侵权,而是在采购生产设备、原材料,或是引入新的生产工艺时,没有充分意识到这些投入品可能包含他人的专利技术。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为降低成本,从第三方供应商处采购了一批价格低廉的发动机核心部件,却未核实该部件是否侵犯他人的实用新型专利,最终导致整车厂商在装配后遭到专利权人的起诉,不仅该零部件制造商需承担赔偿责任,整车厂商的生产销售也受到严重影响。这种因上游供应链问题传导至下游企业的专利纠纷案例,在制造业中并不少见,凸显了企业对整个生产链条中所使用技术成果的专利状况进行全面排查的必要性。
要有效规避此类风险,企业在引入新的技术成果前,进行全面细致的专利检索与分析是关键步骤。这不仅包括对最终产品的检索,还应延伸至生产该产品所使用的关键设备、核心零部件以及具体的生产工艺方法。通过专业的专利检索平台,如科科豆或八月瓜,企业可以查询相关技术领域内的专利文献,了解是否存在有效的专利保护,以及这些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专利权人、专利有效期等核心信息。国家知识产权局的专利检索与分析系统也提供了权威的专利数据,企业可以充分利用这些工具。在检索过程中,关键词的选择、专利分类号的限定以及法律状态的筛选尤为重要。例如,若企业计划引入一项新的自动化生产线技术,就需要围绕该生产线的核心功能、结构组成、控制方法等进行多维度检索,并重点关注仍在保护期内的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因为这两类专利通常对技术方案的保护更为具体和严格。
在完成专利检索后,若发现所使用的技术成果可能落入他人专利的保护范围,企业需要进一步进行侵权风险评估。这一步骤往往需要专业的知识产权人士或专利代理人参与,对专利权利要求书进行解读,将企业所使用的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如果经过分析,确认存在较高的侵权风险,企业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一种常见的解决方式是寻求专利许可,通过与专利权人协商,签订专利实施许可合同,支付合理的许可费用,从而合法地使用该技术成果。若涉及的专利数量较多或专利权人较为分散,也可以考虑通过专利池等形式获得一揽子许可。此外,如果认为相关专利缺乏新颖性、创造性或存在其他可被宣告无效的情形,企业也可以在专业指导下,向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复审和无效审理部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以排除侵权障碍。
除了在引入技术成果阶段进行严格把关,企业还应建立健全内部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将专利风险防控融入日常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例如,在与供应商签订采购合同时,应明确约定供应商对其提供的产品或技术不侵犯第三方知识产权承担保证责任,并约定相应的违约责任,以在源头上降低供应链带来的专利风险。对于企业自主研发的技术,应及时申请专利保护,形成自主知识产权,这不仅能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也能在面对他人专利诉讼时,拥有更多的谈判筹码,甚至可以通过专利交叉许可等方式解决双方的知识产权纠纷。同时,企业还应定期对自身的产品和技术进行专利风险排查,特别是在产品更新换代或工艺改进后,及时了解相关领域的专利动态,避免因技术迭代而带来新的侵权风险。据新华网报道,近年来我国企业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不断增强,许多行业领军企业已建立起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体系,通过事前防范、事中监控和事后应对的全流程管理,有效降低了专利侵权风险,为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企业若有产品出口业务,还需特别关注目标市场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法律状况。因为专利具有地域性,在我国获得授权的专利,并不意味着在其他国家或地区自动受到保护,反之亦然。企业在将产品出口到其他国家时,必须针对该国家或地区的专利法律体系进行相应的专利检索和风险评估,避免因忽视目标市场的专利状况而引发侵权诉讼。例如,某电子设备制造商将在国内销售良好的产品出口至欧洲某国,却因未检索当地相关专利而遭遇专利权人起诉,最终不得不支付高额赔偿金并停止在该地区的销售,这不仅造成了经济损失,也错失了市场机遇。因此,对于有海外业务的企业而言,国际化的专利布局和风险排查同样至关重要。
此外,企业还可以通过参与行业标准的制定、加入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方式,提升自身的专利风险应对能力。在行业标准制定过程中,推动必要专利的公平、合理、无歧视许可,有助于减少后续因标准实施而产生的专利纠纷。产业知识产权联盟则可以整合行业内的专利资源,为联盟成员提供专利信息共享、交叉许可、共同维权等服务,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合作机制,尤其对于中小企业而言,这种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单独应对专利风险的成本和难度。通过这些多元化的策略和措施,企业能够更系统、更主动地规避在使用技术成果过程中的专利侵权风险,为企业的创新发展保驾护航。
企业生产中使用专利用品未获授权会有什么后果? 使用专利用品未获授权,可能面临停止侵权、赔偿损失等法律责任,还会影响企业声誉。 如何判断使用的专利用品是否侵权? 可从专利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文件判断,必要时咨询专业人士。 使用过期专利产品会有侵权风险吗? 一般来说,过期专利已进入公有领域,使用不构成侵权。
很多企业认为只要购买了专利用品就可以随意使用,不存在侵权风险。实际上,购买行为并不代表获得了使用该专利用品进行生产的合法授权。即使购买的产品本身是合法生产的,但如果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该产品的方式侵犯了他人专利权,仍可能构成侵权。所以企业在使用专利用品时,一定要确认是否获得了相关授权。
在创新驱动发展时代,企业生产经营涉及复杂专利问题,有效识别和规避侵权风险是企业运营管理重要环节。 企业生产中的侵权风险源于对技术成果专利状态认知不清,如因上游供应链问题传导至下游企业的专利纠纷。 规避风险,企业引入新技术成果前要全面细致检索,利用科科豆、八月瓜、国家知识产权局系统等平台,关注关键词、分类号、法律状态等。检索后发现可能侵权需专业评估,有高风险可寻求许可或宣告专利无效。 企业要健全内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采购合同明确责任,自主研发及时申请专利,定期排查风险。 有出口业务的企业需关注目标市场专利法律状况,进行相应检索和评估。 企业还可通过参与行业标准制定、加入产业联盟等方式,提升应对专利风险能力,为创新发展护航。
国家知识产权局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