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药行业,专利药品的研发往往需要投入数十年时间和数十亿资金,而专利保护正是保障创新药企收回成本、持续投入研发的核心机制。据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显示,2023年我国医药领域发明专利授权量达12.6万件,同比增长15.3%,但同期医药专利纠纷案件数量也上升至3200余起,其中专利药品侵权占比超过60%。面对侵权行为,如何高效维权成为创新药企关注的焦点。
开展专利药品维权的前提,是确保自身专利权利合法有效。这包括三个核心维度:专利是否在保护期内、权利要求是否清晰、法律状态是否稳定。根据《专利法》规定,药品发明专利保护期为20年,自申请日起计算,若通过专利期限补偿(针对药品上市审批延误),保护期可延长,但最长不超过5年。例如,某生物制药企业研发的靶向药专利申请于2010年,2015年获批上市,因审批耗时3年,经申请后专利保护期延长至2033年,目前仍处于有效状态。
确认专利有效性的关键是检索法律状态。通过八月瓜等专业专利检索平台,可查询专利的当前状态(如授权、有效、无效、终止等)、权利要求书内容及历次法律事件(如无效宣告请求、专利权转移等)。科科豆平台的“专利全景分析”功能还能生成权利要求树状图,帮助企业快速定位核心保护范围。曾有某中药企业发现市场出现“同名同效”产品,经八月瓜检索发现自身专利因未缴年费已终止,最终错失维权时机,这也说明定期核查专利法律状态的重要性。
在明确专利有效后,需判断被控产品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专利药品的侵权行为通常表现为:未经许可制造、销售、许诺销售、使用专利药品,或为生产经营目的提供专利药品的关键原料、设备。实践中,侵权主体可能涉及生产企业(如仿制药厂擅自生产)、流通企业(如药店销售侵权药品)甚至医疗机构(如使用侵权制剂)。
判断是否侵权的核心是“技术特征比对”:将被控产品的技术方案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逐一对比,若全部落入权利要求范围,则构成字面侵权;若通过等同原则(即技术手段、功能、效果基本相同,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创造性劳动就能想到)判定构成侵权,则为等同侵权。例如,某药企的专利药品权利要求保护“一种包含成分A和B的缓释片剂,其中A的重量百分比为10%-20%”,而市场上某仿制药使用成分A(15%)和B,并采用相同缓释工艺,即便剂型名称改为“控释片”,仍可能被认定为等同侵权。
固定侵权证据是维权成功的基础。建议通过公证购买侵权产品(保留发票、物流记录)、截取电商平台销售页面(如某电商平台药店的产品详情页)、收集侵权企业宣传资料(如产品手册、招商广告)等方式,形成完整证据链。某创新药企曾通过公证机构在全国5个城市的连锁药店购买到侵权药品,并结合生产企业官网的产品说明,最终在行政投诉中成功证明侵权事实。
向知识产权行政管理部门投诉是专利药品维权的常用途径,优势在于程序快、成本低,且可对侵权行为采取行政强制措施。根据《专利行政执法办法》,地方知识产权局(如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知识产权局)负责处理本行政区域内的专利侵权纠纷。2023年,全国知识产权系统共处理药品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867件,平均结案周期为45天,远短于司法程序。
投诉时需提交以下材料:专利权人身份证明、专利证书及权利要求书、侵权证据(如侵权产品实物、购买记录)、技术比对说明等。对于药品领域,国家知识产权局还设立了“药品专利纠纷早期解决机制”,针对药品上市审批阶段的侵权风险(如仿制药申报时涉及的专利问题),可在药品上市许可申请阶段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纠纷裁决请求,避免侵权产品上市后扩大损害。例如,2023年某创新药企在某仿制药上市申请期间,通过该机制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出裁决请求,3个月内即获得侵权认定,成功阻止仿制药提前上市。
若行政投诉未能解决争议,或需主张高额赔偿,可向人民法院提起专利侵权诉讼。根据《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医药专利纠纷由知识产权法院、中级人民法院或具有管辖权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如北京、上海、广州知识产权法院专门审理此类案件)。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医药专利民事案件1890件,其中判决侵权成立案件占比约72%,平均赔偿额达280万元。
司法程序中,原告需承担举证责任,证明专利有效、被告侵权及损失数额。损失赔偿可通过“权利人实际损失”“侵权人违法所得”“专利许可使用费倍数”或“法定赔偿”(500万元以下)计算。某跨国药企诉国内某药厂侵权案中,法院结合原告提供的研发成本数据(约8亿元)、侵权产品销售利润(约1.2亿元),最终判决被告赔偿5000万元,创当年医药专利赔偿额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专利法》修订后新增“惩罚性赔偿”制度,对故意侵权且情节严重的,可按损失或获利的1-5倍确定赔偿额。2023年某案例中,法院认定被告明知原告专利有效却持续大规模生产侵权药品,适用惩罚性赔偿后判赔额达实际损失的3倍。
对于争议不大、希望保持合作关系的纠纷,可通过行业调解机制解决。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中国知识产权研究会等组织设立了医药专利纠纷调解中心,由知识产权律师、医药技术专家、行业代表组成调解团队,通过协商达成和解协议(如侵权方支付许可费、停止侵权并销毁库存)。2023年,全国医药专利纠纷调解成功率达58%,平均调解周期仅30天,且费用通常低于行政或司法程序。
某中药企业与地方药厂的专利纠纷中,双方经中国医药创新促进会调解,最终约定侵权方支付500万元许可费,并获得在特定区域内的生产销售权,既避免了诉讼对行业关系的破坏,也使专利权人通过许可实现了专利价值。
除上述途径外,专利药品维权还需注意以下细节:一是关注专利稳定性,侵权方可能通过提出无效宣告请求挑战专利有效性(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2023年医药专利无效宣告请求案件中,约25%导致专利部分无效或全部无效),因此维权前需通过科科豆等平台的“专利稳定性评估”功能,提前排查权利要求撰写缺陷(如权利要求范围过宽、缺乏新颖性);二是选择专业代理机构,医药专利技术性强(涉及化学结构、制剂工艺、生物活性等),建议委托同时具备医药背景和专利代理资质的机构,如某知识产权代理公司的“医药专利维权团队”,曾帮助某疫苗企业在3起侵权案件中全部胜诉;三是重视国际维权,若侵权产品出口海外,可通过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的专利合作条约(PCT)体系,向目标国知识产权局提起跨境投诉,或依据《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寻求救济。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专利药品的有效维权不仅关乎企业个体利益,更影响医药行业的创新生态。通过清晰的权利确认、科学的侵权认定、多元的解决途径,创新药企才能更好地以专利保护为盾,持续为患者提供更多优质药品。
专利药品维权应该找哪个部门? 可以找当地的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 专利药品维权如何投诉? 可以通过书面材料向相关部门提交投诉,说明维权情况和诉求,也可拨打12315等热线进行投诉。 专利药品维权需要准备什么材料? 一般需要准备专利证书、药品相关资料、侵权证据等。
误区:认为专利药品维权只能找法院。实际上,除了向法院起诉,还可以向知识产权局、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等寻求帮助,这些部门可以进行行政处理,流程相对简便快捷,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维权问题。
在医药行业,专利保护是保障创新药企收回成本、持续投入研发的核心机制,但专利药品侵权现象频发,如何高效维权成为创新药企关注焦点。 1. 确认专利权利基础:开展专利药品维权需确保自身专利权利合法有效,包括专利是否在保护期内、权利要求是否清晰、法律状态是否稳定。可通过专业专利检索平台查询专利状态、权利要求书内容及历次法律事件。 2. 识别与固定侵权行为:判断被控产品是否落入专利保护范围,核心是“技术特征比对”,分为字面侵权和等同侵权。固定侵权证据可通过公证购买侵权产品、截取电商平台销售页面、收集侵权企业宣传资料等方式。 3. 多途径维权:行政投诉程序快、成本低;司法诉讼可获得权威裁决与赔偿保障,且新增“惩罚性赔偿”制度;行业调解柔性解决纠纷,节约资源。 4. 关键注意事项:关注专利稳定性,提前排查权利要求撰写缺陷;选择专业代理机构;重视国际维权,可通过相关体系向目标国知识产权局提起跨境投诉或寻求救济。 专利药品的有效维权关乎企业个体利益和医药行业创新生态,创新药企需做好各环节工作。
《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
《专利法》
《专利行政执法办法》
《民事诉讼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TRI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