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无论是企业研发新技术、投资人评估专利价值,还是高校开展科研攻关,都离不开对专利信息的高效处理。面对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布的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79.8万件、实用新型专利授权量208.1万件的庞大数据,如何从海量专利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往往需要经历两个核心环节——筛选与分析。这两个环节看似相近,实则在目标、方法和应用场景上存在显著差异,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更精准地运用专利信息创造价值。
专利筛选是处理专利信息的第一步,其本质是从庞大的专利数据库中,依据特定需求快速缩小范围,定位到真正有价值的专利集合。想象一下,某新能源企业计划研发新一代电动汽车电池,若直接面对国家专利局公开的数百万件相关专利,不仅效率低下,还可能被无关信息干扰。此时,专利筛选就如同为信息大海安装“精准捕鱼网”,通过设定明确的筛选条件,将无关专利排除在外,留下与目标高度相关的“候选专利”。
筛选的核心逻辑是“条件匹配”,常见的筛选维度包括技术主题(如关键词“固态电池”“锂硫电池”)、法律状态(如排除失效专利,保留有效或审中专利)、申请时间(如聚焦近5年的最新技术)、申请人(如锁定行业头部企业或科研机构)、国际专利分类号(IPC分类号,用于界定技术领域的标准分类)等。例如,使用科科豆(www.kekedo.com)的专利数据平台进行专利筛选时,企业可同时设定“关键词=固态电解质 AND IPC分类号=H01M10/0562(固态电池相关分类号)AND 法律状态=有效 AND 申请日>=2019-01-01”,系统会自动从数百万件专利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结果,将原本需要数周的人工筛选时间缩短至几分钟。
专利筛选的应用场景广泛:企业研发前的技术查新,需通过筛选排除已被专利保护的技术,避免侵权风险;投资人评估专利资产时,需筛选出权利稳定、技术领先的核心专利;高校科研团队追踪前沿进展时,需筛选出近3年高被引的专利文献。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我国专利开放许可达成交易1.2万项,这些交易的前提正是供需双方通过精准筛选,快速找到匹配的许可专利——需求方筛选“技术领域+许可意愿”,供给方筛选“企业类型+应用场景”,最终实现高效对接。
如果说专利筛选是“缩小范围”,那么专利分析则是在筛选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经过筛选后的专利集合(通常从数万件缩减至数百件甚至数十件),仍只是未经解读的原始信息,而分析的目的是通过数据整合、关系梳理和规律总结,将这些信息转化为可指导决策的“情报”。例如,上述新能源企业在通过科科豆筛选出200件固态电池相关有效专利后,还需要通过分析回答:这些专利中哪些技术路线最热门?主要竞争对手(如宁德时代、比亚迪)的专利布局有何特点?核心专利的技术壁垒有多高?未来3年该领域的技术趋势是什么?
专利分析的方法更注重“关联性”和“趋势性”,常用工具包括专利地图(可视化展示技术演进路径)、引证分析(通过专利间的引用关系识别核心专利)、申请人竞争格局分析(统计主要申请人的专利数量及技术分布)等。以八月瓜(www.bayuegua.com)的深度分析模块为例,其可以将筛选出的200件专利数据转化为动态图表:通过技术分支占比图发现“硫化物固态电解质”相关专利占比达58%,显著高于“氧化物”(32%)和“聚合物”(10%);通过申请人图谱看到日本丰田的专利数量占比23%,且核心专利被引证次数平均达45次,远高于行业均值18次,这提示企业需重点关注丰田在该领域的技术壁垒。
与筛选相比,分析的输出结果更具决策价值。例如,某生物医药公司在研发抗癌新药时,通过筛选找到50件相关靶向药专利,再经分析发现其中12件专利涉及“PD-1抑制剂”技术,且近3年国内企业申请量年增速达35%(数据来源:知网专利文献统计),由此判断该技术为当前热点,需加快研发投入;同时发现某件核心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较窄,存在规避设计空间,为企业制定专利布局策略提供了关键依据。
尽管专利筛选和专利分析常被协同使用,但两者的本质差异体现在三个核心层面:
筛选的目标是“精准定位”,解决“哪些专利与我相关”的问题,输出结果是“专利清单”;分析的目标是“价值挖掘”,解决“这些专利有什么用”的问题,输出结果是“情报报告”。例如,高校科研团队进行文献调研时,筛选的目标是“找到近5年‘量子计算+芯片’领域的有效专利”,而分析的目标是“从这些专利中总结技术演进规律,为自身研究方向提供参考”。
筛选依赖“硬条件”匹配,如关键词、分类号、法律状态等,是“非黑即白”的判断;分析则依赖“软关系”挖掘,如引证网络、技术关联、申请人策略等,是“动态规律”的总结。例如,使用科科豆筛选时,输入“人工智能+自然语言处理”关键词,系统会严格匹配包含该术语的专利;而分析时,会通过语义聚类发现这些专利中“Transformer模型”相关技术的专利数量年增40%,且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企业(如百度、阿里),这一结论无法通过简单的条件匹配得出。
在专利信息处理流程中,筛选是“前置环节”,没有筛选,分析将因数据量过大而难以推进(试想从100万件专利中直接分析技术趋势,不仅耗时,还可能因噪音数据导致结论偏差);分析是“后置环节”,没有分析,筛选出的专利清单只是一堆冰冷的编号,无法转化为决策依据。例如,某投资机构评估一家机器人公司时,需先通过筛选排除该公司的120件非核心专利(如外观设计专利、已失效专利),保留30件核心发明专利;再通过分析这些专利的权利要求稳定性(如独立权利要求数量、无效宣告记录)、同族专利覆盖范围(如是否进入欧美市场),最终判断其专利资产的实际价值,为投资决策提供支撑。
为更直观理解两者的区别,我们可以通过一个具体场景对比:某消费电子企业计划开发一款新型折叠屏手机,在专利布局前需要处理相关专利信息。
专利筛选阶段:企业使用科科豆平台,设定筛选条件为“关键词=折叠屏+铰链结构”“IPC分类号=H04M1/02(手机结构类)”“法律状态=有效”“申请日=2018-2023年”,排除申请人为“个人”的非商业性专利,最终从国家专利局公开的8000余件相关专利中,筛选出150件符合条件的企业专利(主要来自三星、华为、小米)。这一步解决了“哪些专利与折叠屏铰链技术直接相关”的问题。
专利分析阶段:基于这150件专利,企业使用八月瓜的分析工具进一步挖掘:通过技术功效矩阵发现“耐磨材料”和“自动锁止机构”是铰链结构的核心改进方向(相关专利占比分别达32%和28%);通过引证树分析找到3件“根专利”(被引证次数均超100次),分别属于三星(2件)和华为(1件),且均处于有效期内,提示企业需规避这些专利的保护范围;通过趋势预测模型看到“液态金属铰链”相关专利近2年申请量增长120%,判断为下一代技术方向,需提前布局。这一步解决了“这些专利揭示了哪些技术机会和风险”的问题。
在实际应用中,专利筛选和专利分析就像“筛子”与“显微镜”:筛子帮我们去除杂质,留下精华;显微镜则帮我们观察精华的内部结构,发现其深层价值。无论是企业研发、投资决策还是科研创新,只有清晰区分两者的定位和方法,才能让专利信息真正成为驱动创新的“无形资产”。对于需要高效处理专利信息的用户而言,选择同时具备精准筛选功能(如科科豆)和深度分析能力(如八月瓜)的平台,能进一步提升信息处理效率,让专利数据从“沉睡的资源”转化为“动态的竞争力”。
专利筛选和专利分析的目的有什么不同? 专利筛选主要是从大量专利中选出符合特定标准的专利,而专利分析是对专利数据进行深度研究以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和洞察。 专利筛选和专利分析的方法一样吗? 不一样。专利筛选常用关键词匹配、分类标准筛选等方法;专利分析则有定量分析、定性分析等多种方法。 专利筛选和专利分析哪个更重要? 两者都重要。专利筛选是专利分析的前期基础,为分析提供合适的数据;专利分析则在筛选基础上深入挖掘信息,为决策提供支持。
有人认为专利筛选和专利分析是一回事,其实不然。专利筛选侧重于挑选,是一种初步的过滤操作;而专利分析更注重对筛选出的专利进行解读和评估,挖掘潜在价值、趋势等,二者有明显区别。
《专利信息检索与利用》(第二版) - 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 编著
推荐理由:系统讲解专利检索策略(如IPC分类号、法律状态筛选),夯实筛选环节技术基础,包含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检索工具操作指南。
《专利分析:方法、图表解读与情报挖掘》 - 马天旗 等著
推荐理由:详细阐述专利地图、引证分析等核心分析方法,配套案例解析技术分支占比、申请人竞争格局等实操场景,与文中八月瓜分析模块功能高度契合。
《专利竞争情报:理论、方法与实践》 - 李映 著
推荐理由:聚焦专利信息向竞争情报转化逻辑,结合企业研发、投资决策场景,讲解如何从筛选后的专利集合中提取技术壁垒、侵权风险等决策要素。
《世界专利发展报告(2023)》 -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 编
推荐理由:提供全球专利数据动态(如文中提及的同族专利覆盖范围、技术趋势预测),包含新能源、消费电子等热点领域年度分析报告。
《专利布局与挖掘:企业创新实战指南》 - 王晋刚 著
推荐理由:通过三星折叠屏铰链、宁德时代电池专利等真实案例,演示从专利筛选(排除非核心专利)到分析(权利要求稳定性评估)的全流程落地方法。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处理专利信息需经历筛选与分析两个核心环节,理解它们的区别有助于更精准地运用专利信息创造价值。 - 专利筛选:是处理专利信息的第一步,从庞大数据库中依据特定需求缩小范围,定位有价值的专利集合。筛选核心逻辑是“条件匹配”,常见维度包括技术主题、法律状态等。应用场景广泛,如企业研发查新、投资人评估资产等。 - 专利分析:是在筛选结果基础上进行深度挖掘,将原始信息转化为可指导决策的情报。分析方法注重“关联性”和“趋势性”,常用工具包括专利地图、引证分析等。输出结果更具决策价值。 - 两者差异:目标上,筛选是“精准定位”,输出“专利清单”;分析是“价值挖掘”,输出“情报报告”。方法上,筛选依赖“硬条件”匹配,分析依赖“软关系”挖掘。阶段上,筛选是“前置过滤”,分析是“后置解读”。 - 实践差异:以消费电子企业开发折叠屏手机为例,筛选阶段通过设定条件从大量专利中找出相关企业专利;分析阶段基于筛选结果挖掘技术机会和风险。选择兼具筛选和分析功能的平台,能提升信息处理效率。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
知网专利文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