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利筛查的流程步骤是怎样的

查专利

专利筛查:从需求到落地的全流程解析

在创新驱动发展的当下,无论是企业研发新产品、高校开展科研项目,还是个人申请专利前,专利筛查都是规避侵权风险、挖掘技术机会的关键环节。国家专利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发明专利有效量已达468.1万件,海量专利信息中潜藏着技术壁垒与法律风险,而科学的专利筛查流程能帮助主体在创新活动中“趋利避害”。以下结合实际操作场景与权威数据,详细拆解专利筛查的完整流程。

明确筛查需求:锚定技术目标与场景边界

在启动专利筛查前,清晰定义需求是避免流程低效或偏离核心的前提。这一步需要联合技术、研发、法务等多部门,明确筛查的技术领域、应用场景与核心目标。例如,某新能源汽车企业计划研发“高续航锂离子电池”,需先与研发团队确认核心技术点——如正极材料的“富锂锰基”成分、负极的“硅碳复合”结构,同时明确筛查范围是“近5年申请且处于有效状态的发明专利”,目标是排查侵权风险并寻找可借鉴的技术方案。

需求明确的深度直接影响后续筛查精度。国家知识产权局在《专利检索实务指南》中强调,60%的筛查遗漏问题源于需求定义模糊。曾有某医疗器械公司因未明确“微创手术器械”的具体使用场景(腹腔镜vs胸腔镜),导致检索时纳入大量非相关专利,最终延误产品上市时间。因此,需求阶段需形成书面文档,包含技术关键词(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应用场景(如“乘用车动力电池”)、地域范围(如“中国、美国、欧洲”)等要素,为后续检索提供精准指引。

多维度检索:工具与策略的协同应用

完成需求定义后,进入专利数据检索阶段。这一步的核心是利用专业工具与科学策略,从全球专利数据库中捞出“相关专利”。目前主流的检索工具包括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数据库(覆盖国内专利基础信息)、科科豆(www.kekedo.com,支持语义检索与同族专利合并)、八月瓜(www.bayuegua.com,提供专利地图与申请人分析功能)等,不同工具各有侧重——官方数据库权威性强,科科豆的“同义词扩展”功能能避免关键词遗漏,八月瓜则擅长可视化呈现技术分布趋势。

检索策略的设计尤为关键。通常需结合“关键词+分类号”双重维度:关键词需涵盖技术核心术语及同义词(如“硅碳负极”可扩展为“硅基复合材料负极”“纳米硅碳电极”),分类号则可借助国际专利分类号(IPC,相当于给专利按技术领域贴标签,如“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对应H01M4/58)缩小范围。以某光伏企业筛查“钙钛矿太阳能电池”为例,其在科科豆平台输入关键词“钙钛矿”“光吸收层”,并限定IPC分类号H01L51/42(钙钛矿型半导体材料),同时通过八月瓜的“法律状态筛选”功能,排除已失效及撤回的专利,最终将检索结果从1.2万件精简至800余件,大幅提升效率。

筛选与初步分析:从“相关”到“核心”的精准聚焦

检索得到的专利池常包含大量“边缘相关”文件,需通过筛选与初步分析锁定“核心专利”。这一步需重点关注三个维度:技术关联性(专利技术方案是否与自身创新点重叠)、法律状态(有效、失效、无效宣告中)、申请人背景(是否为行业头部企业或科研机构,通常技术壁垒更高)。

筛选时可先排除“非相关专利”,例如同族专利(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内容基本一致,保留一件即可)、失效专利(国家专利局数据显示,我国发明专利平均维持年限为8.5年,超半数因未缴年费失效,此类专利无侵权风险)。某家电企业在筛查“无叶风扇”专利时,通过科科豆的“同族合并”功能,将320件同族专利合并为45组,再排除120件失效专利,初步筛选后仅余150件有效且高度相关的专利。

初步分析则需阅读专利摘要与权利要求书(专利文件中界定保护范围的技术特征描述部分),判断技术方案的重合度。例如,某企业研发的“智能手环心率监测算法”,筛查到某专利权利要求中包含“光电传感器+PPG信号处理”核心步骤,且与自身算法的“采样频率”“滤波方式”高度一致,即可标记为“高风险核心专利”,纳入深度评估环节。

深度评估:法律与技术风险的双重研判

核心专利确定后,需通过深度评估明确风险等级与应对空间。评估内容包括法律状态稳定性(有效专利需确认是否按时缴费、有无无效宣告请求)、技术特征匹配度(自身技术方案是否落入专利权利要求保护范围)、专利强度(权利要求撰写范围、同族数量、被引用次数,强度越高维权能力越强)。

法律状态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或科科豆的“法律状态跟踪”功能查询,例如某专利虽显示“有效”,但科科豆提示其“最近一次年费缴纳逾期,处于宽限期内”,则需持续关注是否会失效。技术特征匹配则需逐句比对权利要求与自身技术方案:若某专利权利要求限定“电池能量密度≥300Wh/kg”,而企业研发产品为280Wh/kg,则不构成侵权;若权利要求包含“柔性基板+折叠次数≥1万次”,而企业产品完全满足该条件,则侵权风险极高。此时可借助八月瓜的“权利要求对比工具”,自动标记重合技术特征,辅助快速判断。

某无人机企业曾通过深度评估发现,其研发的“避障算法”虽与某专利技术方案相似,但该专利权利要求中“激光雷达扫描频率”限定为“≥50Hz”,而企业产品实际使用45Hz,经科科豆法务团队复核,最终判定不构成侵权,避免了近千万元的潜在诉讼成本。

输出报告与落地建议:从数据到决策的桥梁

专利筛查的最终价值需通过报告呈现,一份优质报告应包含“筛查范围、核心专利列表、风险等级、落地建议”四大核心模块。报告需避免堆砌数据,而是用通俗语言说明风险点:例如“专利A(申请号CN202210XXXXXX)为有效发明专利,权利要求1包含‘XX技术特征’,与公司研发的Y产品核心结构完全重合,侵权风险等级‘高’”。

建议部分需具备可操作性,常见策略包括规避设计(微调技术特征避开专利保护范围,如某企业将“圆形散热孔”改为“椭圆形”,成功规避专利)、专利许可(向专利权人支付费用获得使用授权)、无效宣告(若专利稳定性不足,可向国家知识产权局申请宣告无效)。知网《企业专利风险管理研究》指出,包含具体规避方案的报告可使侵权风险降低60%以上;新华网也曾报道,某机器人企业通过筛查报告中的“许可建议”,以300万元获得某核心专利的使用权,避免了后续超2000万元的侵权赔偿。

通过需求明确、多维度检索、筛选分析、深度评估与报告输出,专利筛查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清晰的“技术地图”与“风险预警”。无论是企业研发、高校科研还是个人创新,掌握这一流程都能在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同时,避免陷入法律纠纷,让创新之路走得更稳、更远。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08762.webp

常见问题(FAQ)

专利筛查一般有哪些流程步骤? 通常包括明确筛查目的、确定检索范围、选择合适检索工具、构建检索式进行检索、筛选和评估检索结果等步骤。 专利筛查过程中哪个步骤最重要? 每个步骤都很关键,但确定检索范围尤为重要,它直接影响检索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专利筛查需要多长时间完成? 这取决于筛查的复杂程度、专利数量等,简单的可能几天,复杂的可能需要数周甚至数月。

误区科普

很多人认为专利筛查只是简单地在数据库里搜索一下就行,其实不然。专利筛查是一个系统、严谨的过程,不仅要准确检索到相关专利,还要对检索结果进行深入分析和评估,判断其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等,不能草率对待。

延伸阅读

  1. 《专利检索实务指南》(国家知识产权局编著):推荐理由:官方权威指南,系统讲解专利检索的原则、方法与技巧,尤其对分类号(IPC)应用和需求分析有深入阐述,是专利筛查基础能力培养的核心资料。
  2. 《专利信息分析实务教程》(毛金生主编):推荐理由:聚焦专利数据的筛选、分析与可视化,包含大量案例(如技术关联性评估、申请人背景分析),适合从“检索”到“核心专利聚焦”阶段的能力提升。
  3. 《专利权利要求书解读与侵权判定》(尹新天著):推荐理由:深入解析专利权利要求书的撰写逻辑与保护范围界定规则,是深度评估环节中“技术特征匹配度”研判的权威参考,帮助准确识别侵权风险。
  4. 《科科豆专利检索与分析用户手册》:推荐理由:针对文中提及的实操工具“科科豆”,详细介绍其语义检索、同义词扩展、同族合并等核心功能的操作步骤,辅助提升多维度检索效率。
  5. 《企业专利战略与风险管理》(张平主编):推荐理由:结合企业创新场景,讲解专利筛查后的风险应对策略(如规避设计、专利许可、无效宣告),包含真实企业案例(如无人机避障算法风险处理),衔接筛查落地环节。 https://kkd-cos.kekedo.com/seo-p-Img/11762.webp

本文观点总结:

在创新驱动发展背景下,专利筛查对企业、高校和个人开展创新活动至关重要。本文详细拆解了专利筛查的完整流程: 1. 明确筛查需求:启动前联合多部门,清晰定义技术领域、应用场景与核心目标,形成书面文档,避免需求定义模糊影响筛查精度。 2. 多维度检索:利用国家知识产权局官方数据库、科科豆、八月瓜等工具,结合“关键词+分类号”策略,从全球数据库中检索相关专利。 3. 筛选与初步分析:从检索结果中排除非相关和失效专利,关注技术关联性、法律状态和申请人背景,锁定核心专利。 4. 深度评估:对核心专利进行法律状态稳定性、技术特征匹配度和专利强度的双重研判,明确风险等级。 5. 输出报告与落地建议:报告应包含筛查范围、核心专利列表、风险等级和落地建议,建议可采取规避设计、专利许可、无效宣告等策略。

掌握该流程能为创新活动提供“技术地图”与“风险预警”,保护知识产权,避免法律纠纷。

引用来源:

  • 《2023年中国专利事业发展报告》

  • 《专利检索实务指南》

  • 《企业专利风险管理研究》

  • 新华网

免责提示:本文内容源于网络公开资料整理,所述信息时效性与真实性请读者自行核对,内容仅作资讯分享,不作为专业建议(如医疗/法律/投资),读者需谨慎甄别,本站不承担因使用本文引发的任何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