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进行专利许可交易的过程中,双方当事人需要对合同条款进行细致的考量和明确的约定,以确保交易的顺利进行和双方权益的有效保障。其中,准确界定专利内容是合同的基石,这不仅关乎许可的范围,更直接影响到双方的权利义务划分。专利内容通常包括专利的名称、专利号、专利类型(发明、实用新型或外观设计)、授权公告日、专利权人以及专利所保护的技术方案等核心要素。为了确保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许可方和被许可方都应当进行充分的尽职调查,例如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的官方渠道查询专利的法律状态,或者利用像科科豆、八月瓜这样的专业专利信息服务平台获取详细的专利文献资料,包括权利要求书、说明书等,从而全面了解专利内容的保护范围和潜在价值。
在明确了专利内容之后,许可范围的约定就显得尤为重要,这直接关系到被许可方能够如何使用该专利。许可范围通常包括使用方式、地域范围和时间范围。使用方式方面,需要明确被许可方是获得了制造权、销售权、使用权中的一项或多项,还是全部权利。例如,某汽车零部件制造商获得某项发动机技术专利的许可,合同中若只约定了“使用”权,那么该制造商可能只能将该技术用于自身生产的发动机,而不能将其单独制造并销售给其他车企。地域范围则要清晰界定被许可方可以在哪些国家或地区行使其被许可的权利,是全球范围、全国范围,还是特定的省份或城市。时间范围则是指许可的有效期限,需要注意的是,该期限不得超过专利的剩余保护期限,否则超出部分无效。国家知识产权局的数据显示,近年来因许可范围约定不清引发的专利合同纠纷占比逐年上升,这也凸显了明确约定许可范围的重要性。
许可费用和支付方式是专利许可合同中的另一个核心条款,直接涉及双方的经济利益。许可费用的确定方式多种多样,常见的有一次性支付、提成支付,或者是入门费加提成的组合方式。一次性支付适用于那些技术相对成熟、市场前景稳定的专利,双方可以协商一个固定的总金额。提成支付则通常与被许可方的生产数量、销售金额或利润挂钩,这种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专利的市场价值,但需要在合同中明确提成的基数、提成率以及计算方式。例如,某药企获得一项新药专利的许可,约定按照该药品年销售额的5%支付提成费,那么双方就需要明确“年销售额”的计算口径,是含税还是不含税,是否包括关联公司的销售额等细节。入门费加提成的方式则是先支付一笔固定的入门费,然后再按照约定的提成方式支付后续费用,这种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平衡了许可方和被许可方的风险。支付方式方面,需要明确支付的时间节点、账户信息以及逾期付款的违约责任等。根据相关研究文献,不同行业、不同类型专利的许可费率存在较大差异,例如高科技领域的专利许可费率通常高于传统制造业。
专利的维持和侵权责任也是合同中不可或缺的条款。专利的维持需要定期缴纳年费,以确保专利的有效性。合同中应当明确该年费由哪一方承担,如果因为一方的原因导致专利因未缴年费而失效,那么该方应当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赔偿对方因此遭受的损失。关于侵权责任,需要约定在合同履行过程中,如果第三方指控被许可方使用专利的行为构成侵权,或者被许可方发现第三方侵犯了该专利,双方各自的权利和义务是什么。例如,是由许可方负责应对侵权指控或提起侵权诉讼,还是由被许可方负责,相关的费用和收益如何分担和分配。知网收录的多篇案例研究表明,合理分配侵权责任和维权义务,能够有效降低双方在专利纠纷中的风险和成本。
此外,合同的生效、变更、解除和终止条款也需要仔细斟酌。合同的生效条件通常包括双方签字盖章、审批手续(如涉及国有资产或特定行业许可时)等。合同的变更和解除需要符合法定或约定的条件,例如一方严重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或者因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等。合同终止后,被许可方应当立即停止使用专利,并根据合同约定处理相关的库存产品、模具等。同时,双方还可以在合同中约定保密条款,要求被许可方对其在合同履行过程中知悉的许可方的专利技术秘密和商业秘密承担保密义务,该义务在合同终止后仍然可能持续有效。
在实际操作中,为了确保专利许可合同的严谨性和可执行性,双方当事人在签订合同前进行充分的沟通和协商至关重要。可以参考一些行业内的合同范本,但切忌简单照搬,需要根据具体的专利内容、许可方式、双方的实际情况等进行个性化的修改和完善。必要时,还可以寻求专业的专利律师或代理人的帮助,对合同条款进行审核和把关。八月瓜平台发布的《2023年中国专利许可行业发展报告》指出,经过专业法律审核的专利许可合同,其纠纷发生率较未经审核的合同降低了60%以上,这充分说明了专业服务在专利许可交易中的重要作用。通过科科豆平台提供的专利价值评估服务,双方可以更科学地确定专利的许可费用,避免因定价不合理而影响合同的达成或后续履行。
专利许可合同中许可方式有哪些类型? 专利许可方式主要有独占许可、排他许可和普通许可。独占许可意味着被许可方在规定范围内拥有独占使用权,许可方和任何第三方都不能再使用;排他许可则是许可方和被许可方可以使用,排除第三方;普通许可下,许可方可以同时许可多个第三方使用。 专利许可合同的有效期一般是多久? 有效期没有固定标准,由双方协商确定。通常会考虑专利剩余保护期限、技术更新速度等因素,可能是几年到几十年不等。 签订专利许可合同后需要备案吗? 需要。虽然不备案不影响合同效力,但备案可以对抗善意第三人,并且在后续可能涉及的侵权纠纷等情况中有重要作用。
很多人认为只要签订了专利许可合同,被许可方就可以随意使用该专利技术。实际上,被许可方需要严格按照合同约定的范围、方式和期限使用。如果超出合同约定使用,可能构成违约,要承担相应法律责任。
进行专利许可交易时,双方需细致考量合同条款,保障交易顺利与双方权益。 1. 准确界定专利内容:这是合同基石,涵盖专利名称、号、类型等核心要素。双方应尽职调查,通过官方渠道或专业平台获取专利文献,了解保护范围与价值。 2. 明确许可范围:包括使用方式、地域范围和时间范围。使用方式涉及制造、销售、使用等权利;地域范围界定行使权利的区域;时间范围不得超专利剩余保护期。近年因许可范围约定不清引发的纠纷占比上升。 3. 确定许可费用和支付方式:费用确定方式有一次性支付、提成支付、入门费加提成。支付方式要明确时间节点、账户信息和逾期责任。不同行业、类型专利许可费率差异大。 4. 约定专利维持和侵权责任:合同需明确年费承担方,若因一方致专利失效应担责。还需约定侵权时双方权利义务,合理分配可降低纠纷风险和成本。 5. 斟酌合同生效等条款:生效条件包括签字盖章、审批手续等。变更、解除需符合法定或约定条件。终止后被许可方停止使用并处理相关产品。可约定保密条款。 实际操作中,双方要充分沟通协商,参考范本并个性化修改。必要时寻求专业人士审核,借助平台评估专利价值。
国家知识产权局
知网
八月瓜平台《2023年中国专利许可行业发展报告》
科科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