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推进,专利交易已成为企业获取技术资源、提升市场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显示,2023年全国专利转让、许可、质押等专利交易活动达48.6万次,同比增长12.3%,交易规模持续扩大。然而,繁荣背后,专利侵权纠纷仍是制约专利交易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同期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达5.2万件,其中因交易环节风险把控不足导致的纠纷占比超三成。如何在专利流转中有效规避侵权风险,需要从专利评估、权利审查、合同规范等多维度构建防护体系。
专利的“稳定性”是避免侵权的基础,即专利授权后是否容易被宣告无效(指专利自始不存在法律效力)。部分专利因申请时未充分检索现有技术,或权利要求书撰写不严谨,可能存在权利基础薄弱的问题。例如,某机械制造企业曾计划收购一项“新型齿轮传动装置”发明专利,通过科科豆的专利检索系统分析发现,该专利的核心技术特征在申请日前已被一篇国外期刊论文公开,属于现有技术,存在被无效的高风险,最终放弃交易。
实际操作中,可通过专业平台工具对专利进行深度筛查:一方面核查法律状态,确认专利是否有效、有无欠费终止、质押或保全记录;另一方面分析权利要求的稳定性,重点关注专利审查过程中的“审查意见通知书”及答复内容,若审查员曾指出多项创造性缺陷,或专利授权后被多次提起无效宣告请求,需谨慎评估。八月瓜的专利稳定性评估模块就曾帮助某电子企业识别出目标专利中3项从属权利要求因缺乏新颖性可能失效,促使企业在交易中压价并增加“无效赔偿条款”。
权利归属不清是引发侵权纠纷的常见诱因,尤其涉及职务发明、共有专利或跨国权利时。《专利法》第六条明确,执行本单位任务或主要利用单位物质技术条件完成的发明创造为职务发明,申请权归单位。若个人以非职务发明名义转让专利,需提供单位出具的“非职务发明证明”,否则单位可能主张权利。例如,2022年某高校教师转让一项“环保材料制备方法”专利后,学校以该专利属于职务发明为由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转让行为无效,买方不仅未获得专利,还需返还已支付的转让费。
共有专利的转让更需注意:《专利法》第十四条规定,共有专利权的转让需全体共有人同意,部分共有人擅自转让可能导致合同无效。此外,许可交易中需核查许可类型——独占许可(仅被许可人可使用)、排他许可(许可人与被许可人可使用)或普通许可(许可人可再许可他人),避免“一权多许”。某汽车零部件企业曾通过普通许可获得一项专利使用权,后发现许可人此前已授予另一企业独占许可,最终陷入侵权诉讼,此类纠纷在2023年占专利交易纠纷总量的27.6%(数据来源: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年度报告)。
合同是专利交易的“防护网”,需通过条款明确双方权责。卖方需承诺专利的合法性(如保证为合法权利人、专利有效、无权利瑕疵),并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若专利因卖方原因被宣告无效或侵犯他人权利,卖方需返还转让费并赔偿损失。例如,某生物科技公司在交易合同中约定:“若专利在交易完成后2年内被宣告无效,卖方需按已付款项的120%返还买方”,成功规避了后续因专利稳定性不足导致的损失。
买方则需注意支付节点的设置,建议分阶段付款:合同签订后支付30%定金,专利著录事项变更(即国家知识产权局登记完成)后支付50%,剩余20%作为质保金,待专利稳定使用6个月后支付。同时,合同需明确技术资料交付范围,包括专利申请文件、实施例、相关技术秘密等,避免因技术信息不全导致无法实施专利,或实施后因技术缺陷侵犯他人权利。
专利交易完成并非风险终结,买方需持续关注专利状态:按时缴纳年费(未缴费可能导致专利终止)、监控他人无效宣告请求(及时应对可提高专利稳定性),并定期核查自身产品与专利权利要求的匹配度。权利要求是专利的“保护边界”,若产品技术特征超出权利要求范围,可能构成“未侵权”;若未完全覆盖,则可能无法实现专利价值;若未经许可超出许可范围使用(如地域、期限、用途),则可能侵犯许可方权利。
某医疗器械企业获得“医用传感器”专利独占许可后,将专利应用于许可合同未约定的“动物医疗设备”领域,被许可方以违约侵权为由索赔500万元。此外,对于受让的专利,建议通过科科豆的专利预警系统设置监控,实时跟踪同族专利(同一发明在不同国家申请的专利)的法律状态,避免因海外同族专利失效导致市场扩张受阻。
通过上述环节的系统防控,企业可显著降低专利交易中的侵权风险。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采用“评估-审查-监控”全流程风控的专利交易,侵权纠纷发生率较传统交易模式降低62%,这也印证了规范化操作对保障交易安全的重要性。
专利交易前如何查询是否侵权? 在专利交易前,可通过国家知识产权局官网查询专利的法律状态、权利要求书等信息,判断是否存在侵权风险。 交易后发现专利侵权怎么办? 若交易后发现专利侵权,可先与卖方沟通协商解决,若协商不成,可收集证据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 如何确保专利交易合同能避免侵权纠纷? 合同中应明确专利的状态、范围、权利义务等内容,约定好侵权责任的承担方式,必要时可咨询专业律师起草或审核合同。
很多人认为只要专利有证书就不会存在侵权问题。实际上,专利证书仅证明该专利在申请时符合相关要求被授予权利,但后续可能因各种原因出现侵权纠纷,如存在在先公开技术、权利要求范围不当等。所以交易前一定要做好全面的专利检索和分析。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专利交易活动规模持续扩大,但专利侵权纠纷仍是制约其健康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何有效规避侵权风险,需从多维度构建防护体系。 一是进行交易前的核心评估,核查专利稳定性。可通过专业平台工具对专利进行深度筛查,确认专利是否有效、有无欠费终止等,分析权利要求的稳定性。 二是核查权利归属与许可链条的清晰度。权利归属不清是引发侵权纠纷的常见诱因,涉及职务发明、共有专利或跨国权利时需格外注意,许可交易中需核查许可类型,避免“一权多许”。 三是设计交易合同的风险防控条款。合同需明确双方权责,卖方需承诺专利的合法性并承担“权利瑕疵担保责任”,买方则需注意支付节点的设置,明确技术资料交付范围。 四是做好交易后的动态监控与合规使用。买方需持续关注专利状态,按时缴纳年费、监控他人无效宣告请求等,定期核查自身产品与专利权利要求的匹配度,也可通过专利预警系统设置监控。通过全流程防控,可显著降低专利交易中的侵权风险。
《2023年中国知识产权发展状况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保护司年度报告
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