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化的技术竞争中,一项创新技术往往不会只在一个国家“落地生根”。企业为了保护研发成果,会在多个国家或地区提交专利申请,这些源于同一核心技术、在不同国家产生的专利申请,就像一棵大树上的枝丫,彼此关联又各有延伸,共同构成了“专利同族”。对于企业来说,了解专利同族的分布和状态,就像手握一张技术领域的“全景地图”,既能清晰看到自己的技术保护范围,也能提前规避潜在的侵权风险。而专利检索正是解开这些关联的钥匙,通过系统的检索方法,企业可以精准定位技术的“家族成员”,为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专利同族的检索,首先要找到“核心专利”——也就是那个最早提出技术方案、或在某一国家获得授权的“领头者”。比如,某企业研发了一款新型环保材料,首先在我国提交了专利申请(申请号CN2023XXXXXX.XX),这个申请就是后续同族专利的“源头”。在实际操作中,专利检索的第一步是确定核心专利,通常可以通过技术关键词、发明人、申请人等信息,在专利数据库中初步筛选。以科科豆平台为例,其“核心专利识别”功能会根据技术相似度、引用次数等指标,自动标注出可能的核心专利,帮助用户快速锁定目标。
确定核心专利后,下一步是通过专业的专利数据库,查找与其相关的同族成员。不同国家的专利申请会有不同的编号规则,比如中国专利以“CN”开头,美国专利以“US”开头,欧洲专利以“EP”开头,但它们可能共享同一个“优先权”——也就是最早申请的那个“源头”专利的申请日和申请号。在科科豆或八月瓜等平台的检索系统中,输入核心专利的申请号或优先权号,系统会自动关联出所有具有相同优先权的专利申请,这些申请就是同族的“候选成员”。例如,上述环保材料专利在提交中国申请后,又通过PCT途径进入美国和欧盟,那么在科科豆的“同族追踪”模块中,输入中国专利的优先权号(如PCT/CN2023/XXXXXX),就能看到US和EP的同族申请信息。
同族专利中并非所有成员都具有实际价值,有些可能因未缴纳年费、审查未通过等原因失效,或因技术调整被主动放弃。因此,检索时需要对同族成员进行“筛选”,保留法律状态有效的部分。比如,某汽车企业在检索竞争对手的自动驾驶专利同族时,通过八月瓜的“法律状态分析”功能发现,其同族中的日本专利(JP2023XXXXXX)因未答复审查意见已被驳回,而德国专利(DEXXXXXX)仍处于“授权有效”状态——这意味着若企业计划进入德国市场,需要重点关注该德国专利的权利要求范围。
经过筛选后,需要进一步分析同族专利的“全球足迹”——即分布在哪些国家或地区,以及每个地区的保护强度。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的数据显示,我国企业提交的PCT国际申请中,超过60%会进入欧美、日韩等主要市场,这些地区也成为专利同族的“高频分布区”。通过科科豆的“同族地图”功能,企业可以直观看到核心专利在全球的布局:比如某新能源电池专利的同族覆盖了中国、美国、德国、印度、巴西等12个国家,其中欧美地区的专利权利要求范围更广,而新兴市场国家的申请则更侧重本地化改进。
某家电企业计划将新款扫地机器人出口至东南亚市场,在产品上市前,需要确认自身技术是否已在目标市场获得保护。通过八月瓜平台检索核心专利(ZL2022XXXXXX.XX)的同族,发现该专利仅在我国和欧盟有同族授权,而东南亚的印尼、越南等目标市场尚未布局。进一步分析发现,竞争对手已在印尼提交了相似技术的专利申请(IDXXXXXX),且同族中包含马来西亚、泰国等周边国家。基于这一信息,企业调整了策略:一方面通过PCT途径向印尼、越南提交专利申请,填补同族空白;另一方面针对竞争对手的专利权利要求,对产品结构进行微调,避开其保护范围。6个月后,企业的东南亚专利申请进入实质审查阶段,产品顺利进入当地市场,首年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
2023年,某电子设备企业收到美国公司的侵权指控,称其生产的智能手表侵犯了对方的美国专利(US11XXXXXXB2)。为应对纠纷,企业通过科科豆平台对该美国专利进行同族检索,发现其同族成员还包括中国专利(CN2020XXXXXX.XX)、欧洲专利(EPXXXXXX)和韩国专利(KRXXXXXX)。进一步核查法律状态后发现,该美国专利的同族中,中国专利因未缴纳年费已失效,而欧洲专利处于“授权后放弃”状态。更关键的是,通过对比权利要求书,企业发现美国专利的独立权利要求中包含一个“心率传感器的特定排布结构”,而自家产品的传感器排布与同族中已失效的中国专利描述一致——这意味着对方的美国专利可能因“缺乏新颖性”存在无效风险。最终,企业以同族专利的状态和内容为依据,成功应对了侵权指控,避免了高达2000万美元的赔偿。
高校科研团队在开展“新型储能电池”研究时,需要先明确现有技术的保护范围,避免重复研发。团队通过国家专利局的专利检索系统,结合八月瓜的同族分析工具,对“钠离子电池正极材料”领域的专利进行检索。结果显示,某日本企业的核心专利(JP2019XXXXXX)同族覆盖了中、美、欧、澳等主要国家,其权利要求保护了“层状氧化物材料的特定元素配比”。而另一项中国专利(CN2021XXXXXX.XX)的同族仅在中国和东南亚部分国家布局,权利要求聚焦于“材料的制备工艺”。基于同族信息,团队判断“元素配比”的技术路线已被日本企业在全球范围保护,而“制备工艺”的改进空间较大。于是调整研究方向,开发了一种“低温固相烧结工艺”,不仅避开了同族专利的保护范围,还将材料制备效率提升了30%,最终成功申请了2项发明专利,并与企业合作实现了技术转化。
通过专利同族检索,企业和科研机构能够跳出单一专利的局限,从全球视角审视技术的竞争格局。无论是技术布局、风险规避还是科研创新,同族检索提供的“全景数据”都能让决策更精准、更高效。随着科科豆、八月瓜等平台检索工具的不断优化,专利同族这张“技术地图”将变得更加清晰,为创新主体在全球化竞争中保驾护航。
什么是专利同族检索方法? 专利同族检索方法是指通过特定方式查找具有共同优先权的一组专利文献的方法,能帮助全面了解专利技术的相关情况。 专利同族检索有哪些应用场景? 可用于专利布局分析、技术跟踪、避免重复研发、评估专利价值等。 怎样进行专利同族检索? 可以利用专利数据库,通过输入专利号、申请人等关键信息进行检索。
有人认为只要检索到一个专利,就无需进行同族检索了。实际上,一个专利可能只是其同族专利中的一部分,仅查看单个专利无法全面了解该技术在全球的专利布局、法律状态等信息,可能会导致对专利技术的评估不完整,错过一些重要的相关专利。
在全球技术竞争中,企业为保护研发成果,会在多国提交源于同一核心技术的专利申请,形成“专利同族”。了解专利同族能让企业明确技术保护范围,规避侵权风险,而专利检索是解开关联的关键。 专利同族检索可从四方面构建“家族图谱”:一是确定核心专利,可通过关键词等信息筛选;二是借助数据库工具,输入核心专利信息找出同族“候选成员”;三是筛选“有效成员”,剔除失效专利;四是绘制“家族图谱”,明确全球分布与保护强度。 专利同族检索有三大实战应用场景。一是企业出海前规划“技术护城河”,某家电企业据此调整策略,成功进入东南亚市场;二是在侵权纠纷中作为“风险排查利器”,某电子设备企业借此成功应对指控;三是在科研立项中识别“技术边界”,高校科研团队据此调整方向,实现技术转化。 专利同族检索能让企业和科研机构从全球视角审视技术竞争格局,平台检索工具的优化也将让这张“技术地图”更清晰,助力创新主体参与全球化竞争。
国家知识产权局2023年的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