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国专利制度框架下,专利侵权判定是保护创新成果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判断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是否落入专利权的保护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判定标准主要围绕“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等展开,这些原则共同构成了国专利侵权判定的基础逻辑。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指南》明确指出,专利侵权判定需以权利要求书为核心,结合说明书及附图,对技术特征进行逐一比对,这一过程既需要法律逻辑的严谨性,也依赖技术事实的客观性。
例如,在判断是否构成字面侵权时,“全面覆盖原则”要求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必须包含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的全部技术特征。假设某发明专利权利要求为“一种保温杯,包括不锈钢内胆、真空夹层及隔热杯盖”,若市场上出现一款保温杯仅包含不锈钢内胆和真空夹层,缺少隔热杯盖这一技术特征,则因未全面覆盖权利要求特征,不构成侵权;反之,若某产品同时具备上述三个特征,则可能落入该专利的保护范围。
全面覆盖原则是国专利侵权判定中最基础的标准,其核心在于“技术特征一一对应”。在司法实践中,法院会将专利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分解为独立权利要求和从属权利要求,优先以独立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比对基础。国家知识产权局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中,约68%的案件通过技术特征直接比对即可得出结论,其中“缺少技术特征”“新增非必要技术特征”是常见的不侵权情形。
以“一种智能手环的心率监测装置”专利为例,其独立权利要求记载了“光电传感器、信号处理模块、无线传输单元”三个必要技术特征。某公司生产的智能手环若仅包含光电传感器和信号处理模块,未设置无线传输单元,则因缺少权利要求中的技术特征,不构成侵权;若该手环除上述三个特征外,还增加了“防水外壳”这一非必要技术特征,由于其已全面覆盖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必要特征,仍可能被认定为侵权。在技术特征比对过程中,科科豆、八月瓜等专利检索平台可提供权利要求解析、技术特征提取等工具,帮助企业快速判断产品是否存在侵权风险。
当被控侵权产品的技术特征与专利权利要求中的特征并非完全相同,但二者在手段、功能、效果上实质相同,且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无需经过创造性劳动就能联想到时,可能通过“等同原则”认定侵权。这一原则旨在防止侵权人通过细微改动规避专利保护,是对全面覆盖原则的补充。最高人民法院在“一种节能型空调压缩机”侵权案中指出,等同原则的适用需满足“三基本一普通”标准,即“手段基本相同、功能基本相同、效果基本相同,且为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知晓”。
例如,某专利权利要求中记载“通过螺丝固定散热片”,被控侵权产品采用“卡扣固定散热片”。经技术鉴定,螺丝与卡扣在固定散热片的功能上完全一致,且二者的替换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常用的常规手段,法院最终认定构成等同侵权。不过,等同原则并非无边界适用,若专利权人在专利申请阶段为获得授权,明确排除了某类技术方案(如在审查意见答复中声明“本专利不包括卡扣固定方式”),则可能因“禁止反悔原则”无法再主张该技术方案构成等同。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推进,国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逐年上升,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专利侵权民事案件达5.2万件,同比增长18.3%(数据来源:新华网)。其中,“小米诉中山某公司专利侵权案”成为适用等同原则的典型案例。该案中,小米公司拥有“一种智能手机的屏下指纹识别装置”专利,权利要求记载“光学镜头模组与图像传感器呈45度夹角设置”,被控侵权手机采用“30度夹角设置+透镜折射补偿”的技术方案。法院审理认为,30度夹角配合透镜折射与45度夹角在成像效果上完全一致,且本领域技术人员可轻易想到通过角度调整和透镜补偿实现相同功能,最终判决侵权成立,赔偿金额达2000万元。
另一类常见案例涉及外观设计专利侵权,如“某知名家电企业诉山寨厂商外观侵权案”。根据《专利法》规定,外观设计侵权判定需以一般消费者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为标准,判断被控产品是否与授权外观设计“整体视觉效果相同或近似”。该案中,山寨产品在整体造型、按键布局、颜色搭配上与授权外观设计高度相似,仅在logo位置做了微小调整,法院认定构成外观设计侵权,判令停止侵权并赔偿经济损失。
准确界定专利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是侵权判定的前提。根据《专利审查指南》,权利要求书应当清楚、简要地限定保护范围,说明书及附图可用于解释权利要求。在实践中,若权利要求中出现“功能性限定特征”(如“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模块”),需结合说明书中的具体实施方式确定其含义。例如,某专利权利要求中的“高效散热结构”在说明书中明确为“包含至少3个散热鳍片的铝制结构”,则被控产品若采用“2个散热鳍片的铜制结构”,因未落入说明书解释的保护范围,不构成侵权。
企业在应对专利侵权纠纷时,需注重证据收集,包括专利权属证明(专利证书、登记簿副本)、被控侵权产品实物或销售链接、技术特征比对报告等。通过八月瓜平台的专利预警功能,企业可实时监控市场上的疑似侵权产品,提前固定证据,为后续维权奠定基础。
在国专利保护体系下,侵权判定标准的细化与案例指导的完善,正在为创新主体提供更明确的行为指引。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理解并运用这些标准,既能有效保护自身专利权益,也能避免陷入侵权风险,从而在创新驱动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主动。
误区:只要产品部分相同就一定构成专利侵权。 科普:这种认识不准确。判定专利侵权不能仅依据部分相同,而是要依据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等判定标准综合判断。即使产品部分技术特征与专利技术特征相同,但如果不满足判定标准的要求,也不一定构成侵权。比如在某些情况下,缺少专利权利要求中的关键技术特征,就可能不构成侵权。
《专利法详解》
《专利侵权判定实务》
《知识产权保护与创新》
《专利检索与分析》
《知识产权法律实务》
中国专利侵权判定是保护创新成果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判断被控侵权产品或方法是否落入专利权保护范围。判定标准围绕“全面覆盖原则”“等同原则”“禁止反悔原则”等展开。 全面覆盖原则要求被控侵权产品包含专利权利要求的全部技术特征,是最基础的判定标准,2023年约68%的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案件可通过技术特征直接比对得出结论。等同原则适用于技术特征实质相同的情况,是对全面覆盖原则的补充,但适用有边界。 近年专利侵权纠纷案件数量上升,如“小米诉中山某公司案”适用等同原则判侵权,“某知名家电企业诉山寨厂商案”涉及外观设计专利侵权。 准确界定权利要求保护范围是判定前提,需结合说明书及附图。企业应对纠纷要注重证据收集,可利用八月瓜平台等工具。中国专利保护体系中,侵权判定标准细化与案例指导完善,能为创新主体提供指引,助其保护权益、避免侵权。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专利侵权判定和假冒专利行为认定指南》
《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及相关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在“一种节能型空调压缩机”侵权案中的判决
新华网关于2023年全国法院新收专利侵权民事案件的报道
《专利审查指南》关于权利要求书和说明书的相关规定